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2023-10-11 09:56韦选
高考·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新高考

韦选

摘 要: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高考制度的改革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语文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探索阅读教学如何适应新高考要求,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积极意义。近年来,许多一线语文教师都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大成效。在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文章从高考视角分析了语文阅读教学,旨在打造具有生命感的阅读课堂,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新高考;策略;语文核心素养

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在高中阶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效率,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也能提高其现代公民素养及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在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中,阅读能力一直是其重点考查项目,具体表现为阅读题分值占比较大。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的开展,根据新课标及考试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学情,优化设计阅读教学策略,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新高考。

一、语文高考改革的趋势与走向

(一)阅读量不断增加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科试卷的阅读量明显增多,这对学生而言是挑战[1]。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需要阅读大量的文字性内容,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高效完成阅读问题。为帮助学生适应新高考,教师需要加强阅读速度方面的训练,让学生“又快又对”地完成阅读问题。

(二)阅读题涉及多方面内容

在以往的语文高考中,阅读部分普遍文学性较强,新高考背景下,阅读内容也发生明显变化,历史、哲学、人文、科技等元素频繁出现,阅读题不再局限于文学层面。这一变化显示,学生的阅读不应局限于教材,也不能局限于自己喜欢的内容,而应涉及更多层面,做到包罗万象。总而言之,语文高考阅读考核的内容已经超出了教师教授的范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的阅读面,着重锻炼学生理解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阅读文章更具思辨性

近年来,语文高考阅读题的“理性”特点日益突出,要得出问题答案,学生需要进行思考、推理、论证等一系列活动。同时,高考阅读题开始采用一些非连续性文本,这些文本的观点并不连贯,有时还会出现观点相悖的情况,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思考、辨识、归纳得出正确的见解[2]。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使阅读教学更加符合新高考改革的要求。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根据自身教学经验选择教学方法、制订教学目标。一些教师的教学创新意识不足,没有认真研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习惯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阅读文本→解读文本→回答问题”,把教材当作教学的唯一依据,导致阅读课堂缺乏鲜活素材与多元活动,难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同時,部分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过于功利,没有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导致学生将“提高成绩”作为首要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单一固化。为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教师应积极尝试更为先进优质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

(二)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且学习比较被动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系统的工作,既需要教师做好科学规划,在实践中调整教学策略,又需要学生认真学习、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阅读方法与技巧。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有机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及社科类书籍,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其通过阅读大量优质的书籍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不高,在课堂中没有积极参与阅读学习,课下也很少主动阅读经典名著,阅读能力提升缓慢。究其原因,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导致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此外,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着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则处于被动听讲的状态,仅跟随教师的思维进行阅读学习,很少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在“师讲生听”的阅读课堂中,很多学生都会“盲目”认同教师的观点及想法,极少向教师质疑或提问,整体课堂互动程度不高,授课氛围较为沉闷。

三、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

1.巧用思维导图,提高阅读效率

针对语文高考阅读量增多这一变化,教师应适当加强阅读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阅读效率不单指阅读文字内容的速度,还指学生归纳概括、分析整理文字的速度。教师可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这一学习工具,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可视化,清晰呈现阅读理解过程,辅助学生有序构建认知体系,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具体实践中,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经历两个阶段,以《故都的秋》一文为例进行阐述。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并筛选、提炼出文本的关键词。经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将文本的中心词定为“北平”,根据文章描写内容总结了景、物、布局分配三大关键词,并将之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汇与二级主题。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再次阅读文本,继续完善思维导图的内容,在“景”这一主题下,学生可填入蜻蜓、城墙、塔影等词。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本的内容与结构形成清晰的认知,并生成牢固的印象。

2.运用信息技术,优化阅读体验

新课标既是教师教学的参考,又是考试大纲制订的依据。新高考背景下,教师需要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实际学情设计阅读教学方案。而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保持积极主动的情感,让学生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与感受[4]。鉴于此,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阅读教学,通过运用多种媒介手段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同时,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能为阅读课堂注入大量新鲜生动的信息,让平面的课文变得更为立体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及思想内涵。

(二)优化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应对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做出调整和优化,将语文核心素养融入其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获得成长发展。制订教学目标后,教师应围绕着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明确师生角色定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引导者。教师应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及学习能力设计、组织教学过程,为其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具体而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阅读的机会,让学生经历问题生成、思维转化、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思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第二,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在阅读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能够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认真品味阅读文本,感受汉语的魅力,提高学生阅读赏析能力。生生互动的进行则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在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中深刻认识文本内涵。为增进生生互动,教师可预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阅读后参与到讨论、辨析活动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三)重视技巧教学,强化阅读技巧

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及技巧是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的前提条件。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要重视技巧教学,并贯彻“因材施教”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阅读水平传授相应的阅读技巧,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阅读技巧的教授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使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课外阅读,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例如,在教学《劝学》一文时,教师可转变教学方式,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荀子》相关文学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教师将学习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中的注解,朗读并简单翻译全文。学生初步认识课文后,教师再进行梳理分析,彻底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随后,教师重点讲解文中实词、虚词的含义与用法,传授文言文阅读的一般思路与基本方法,让学生将其与自己常用的阅读方法进行对比,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且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

(四)注重阅读拓展,鼓励自主阅读

语文高考阅读题涉及了多方面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量。单一的课内阅读教学并不利于学生阅读效率及阅读量的提高,教师应有机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在“读透”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课外阅读实践,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阅读知识与经验,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还能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5]。阅读拓展包括了课内拓展及课外拓展两个层面,课内拓展指的是围绕教材文本搜集相关的阅读资源,加深学生对教材文本的思考与认知。例如,底层人物是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祝福》这篇文章,能体会到鲁迅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是极为细致生动的。教师可以“鲁迅笔下的社会底层人物”为主题,整合一组课内外文本,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思考这些底层人物形象的联系与差异,讨论其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状。课外拓展则指的是经典名著的阅读与研讨。由于经典名著篇幅较长,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计划,将阅读体会写进阅读日记,有序完成整本书阅读。为督促学生完成每日的阅读任务,教师可定期举办阅读交流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日记,表达个人的想法与体会。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名著内容,逐步生成表达欲望,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五)开展读写训练,加强阅读反思

在语文课程中,阅读与写作分别代表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环节,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具体而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得的语言知识、产生的感悟与体会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而在写作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与想法能够得到进一步深化与拓展,达到巩固、提升阅读效果的目的。高中语文读写训练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

结合教学经验,开展读写训练需要遵循三大基本思路:第一,深入思考阅读文本的内涵,把握文本的中心思想,据此设定写作主题;第二,初步搭建写作框架,合理发散思维,整合日常积累的写作素材,充实写作内容;第三,立足整体视角审视作文,反思语言是否具有逻辑性、结构是否严谨、是否契合阅读文本主题。遵循这一基本思路开展读写训练,让学生从创作者角度理性分析文本的内容与结构,加深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并能将阅读成果灵活运用到写作中,完成语言知识的高效输入与输出。

(六)实施多元评价,促进个体发展

评价是教学中重要环节,具有检验、调控、反馈、激励等诸多作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调整不能遗漏评价这一环节。在以往,阅读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即由教师作为评价主体,结合常规书面作业及考试成绩,对学生基本知识、基础技能的掌握情况展开评价,考查学生学习是否“达标”。此类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鉴于此,教师应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层化以及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得出科学客观、令人信服的评价,为后续教学方案及学习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要知道,高分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评价的开展也不是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达标,而是让学生获得针对性的学习建议,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从注重知识讲授到注重情境创设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应转变以往口头讲解知识的教学方式,积极创设多种类型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带入学习状态,并引导学生以自主思考、合作探讨的形式习得语言知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则要做好指导工作,规范学生的自学行为,帮助学生解决遭遇的难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使其顺利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

(二)从关注教学秩序到关注课堂文化建设

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都会在备课环节设定好教学流程,教学时则严格按照方案进行,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确保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信息的状态,学习热情及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思维能力提升缓慢。新高考背景下,教师要重视新型课堂文化的建设,着力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置身于轻松开放的学习氛围,积极思考、主动提问,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高考改革表现出了阅读量不断增加、阅读题涉及了多方面内容、阅读文章更具思辨性等变化,需要教师调整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实际高中语文阅读课堂中,很多教師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不高且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些问题阻碍了阅读教学改革的推进,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鉴于此,教师应从问题出发,通过转变教学理念,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目标,培养核心素养;重视技巧教学,强化阅读技巧;注重阅读拓展,鼓励自主阅读;开展读写训练,加强阅读反思;实施多元评价,促进个体发展等策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使之更加符合新高考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林双.读书沙龙:“立体阅读”之核[J].语文教学之友,2022,41(10):5-7.

[2]章翼.新高考视域下高三阅读理解指导应用: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J].语文天地,2022(9):24-25.

[3]王建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2022(23):88-89.

[4]赵振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2022(5):18-20.

[5]王雪娟.新高考背景下实用类文本阅读策略[J].课外语文,2021(27):110-112.

猜你喜欢
语文阅读教学语文核心素养新高考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基础研究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提升职业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