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深度学习模式与实践策略探究

2023-10-11 09:56申利杰王少敏
高考·下 2023年6期
关键词:实践策略高中地理

申利杰 王少敏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成了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无论教师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都无法获得明显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经教育学者的研究和调查发现,“深度学习”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这一现状,它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知识迁移和运用等,是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文章就高中地理深度学习模式与实践策略展开研究和探索,以促进高中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深度学习模式;实践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下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度学习”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此,高中地理教师要转变自身陈旧的教育理念,对“深度学习”模式的概念和内涵有明确的认知,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不断创新和优化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自主建构,打造高效地理课堂,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概述

(一)深度学习模式的概念

1976年,由美国学者马顿(Ference Marton)和萨尔约(Roger Saligo)首次提出了学习层析的概念,经二位学者的研究和实验,反对和批判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随着此项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活动,完成对新知识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建构,并实现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現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加高阶的思维活动。国内对“深度学习”研究较早的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是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对新的思想和事物深入探究,并将其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有机结合,将旧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1]。

(二)深度学习的意义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模式中,部分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没有清晰的认知,一味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繁重的“读写背”压力下,丧失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得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低下,长此以往,会产生“虚假学习”的现象,学生无法透彻地理解地理知识,只是停留在浅层的记忆上,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阻碍,而利用“深度学习”模式开展教学,不仅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1.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高中阶段的文科中,地理学科的难度相对较高,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和问题,运用“深度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弥补“浅层学习”产生的不足,打破了“浅表学习”和“虚假学习”的现状,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索的机会和空间,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理解地理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加之地理学科的特殊性,其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等多种方面,因此,“深度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知识,推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使学生对多样化的地理知识产生探究兴趣和欲望,深刻感受到地理这门学科的魅力,主动完成地理知识的自主建构。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科学、合理地运用“深度学习”模式开展地理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效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探究能力。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教师要不断挖掘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地理元素,丰富学生的地理探究活动,通过多样化、多元化的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潜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探究中,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地理深度学习模式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学科而言,其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一味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真正地掌握和理解地理知识,产生“浅表学习”的现象。“情境教学”认为,只有在相应的情境中,知识才能发挥出真正意义,实现其产生和存在的价值,一旦脱离了其应处的环境,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加之地理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形象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知识深入探究、深度学习的欲望,发散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水循环和洋流》这一课为例,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洋流”的视频素材,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创设出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欣赏洋流的同时,沉浸式地感受到海水运动的壮观景象,调动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学生研究“洋流”的热情。教师再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几张具有参考意义的洋流运动图片,让学生对比不同的图片,探索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是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快速地发现“大气运动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当学生对“洋流”的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后,教师可以进行知识巩固和复习环节,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引领学生对“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将新旧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完成知识的运用和迁移,结合“风带分布图”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深入探究、思考和分析洋流运动的性质及影响,进一步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落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

(二)丰富教学素材,构建学习平台

经多方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教学内容和素材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影响学生“深度学习”的因素之一,基于此,地理教师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要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了解,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素材,构建地理学习平台,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新的动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以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知识转化和运用能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3]。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可以探索现实生活中蕴含的地理元素,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其融入抽象知识的教学当中,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素材,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可以呈现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图片,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探讨这些图片中都有哪些关联,并思考土壤、气候、水文、地形等地理要素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随后,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補充和讲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理解。通过趣味性的学习素材,带动课堂的“深入学习”的氛围,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深度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

(三)重视质疑设问,奠定学习基础

在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质疑设问法”具有很强的催化作用,在地理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教师在运用“质疑设问法”时,有很多方式和形式可以选择,如借助资料、教具进行设问;结合地理知识直接设疑;引导学生质疑思考等,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4]。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地球表面形态》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情境:“根据地层变动的两种形式,同学们来判断下填海造陆是否属于地质构造?人工湖和火山呢?”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疑问,激发学生对“地质构造”知识深入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以达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的。此外,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某村庄发现在当地无法打到地下水,请同学们帮忙解释下是什么原因,从含水层方面来讲的话是什么原因?如果这个村庄有含水层,那么是向斜还是背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并给学生提供表达想法的机会和空间,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和转化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有效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四)重视地理探究,促进学生参与

探究活动是指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通过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深度思考和探究的一种沉浸式学习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创造力、探究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而言,地理探究包括课堂上的知识探究,以及课堂外的实验探究,为了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度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探究情境,再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设计合理的探究任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目的[5]。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大自然中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探究实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新时代教学观念。例如,在开展“丘陵地貌”“冲积扇”等地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的沙坑中,进行地理探究实验,模拟不同地貌的形成,以“冲积扇”的形成为例,教师提前准备好探究实验所需的工具,带领学生到实验场地中,先用身边的资源给学生做一遍形成“冲积扇”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步骤,做示范的过程中,教师要对一些细节和涉及的地理知识进行讲解,强化学生对地貌知识的认知和理解,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实际能力,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形成“冲积扇”的探究实验,并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记录,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实现知识的建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一个小组的实验进度和实际情况,当学生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引导,确保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地完成探究实验,达到探究活动的完整性。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发挥出“深度教学”的真正意义。

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运用一些小道具来开展简单的探究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褶皱与断层》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纸巾”来模拟地层,并以“小组合作法”来引导学生对“褶皱”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对事物的真相深入挖掘。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趣味性的方式,带动课堂“深度学习”的氛围,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五)开展多元评价,提升学生信心

对于学生的“深度学习”而言,具备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内在因素之一,教师除了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以外,还要重视对“学习评价”的运用,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学习状态等方面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将其“发展”和“激励”的功效充分发挥出来,使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内在动力[6]。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人口增长模式》一课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地理探究活动,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探究任务:“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有哪些?其中哪些因素起到决定性作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和讨论,在此探究活动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探究结果,还要重视对学生在小组内的参与度、讨论情况,以及每个学生能否完成自主探究等方面的观察,依据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各种表现,做出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并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精神或物质方面的奖励,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学生树立学好地理的信心,激发学生参与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积极的情感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深度学习”模式是新时代下教育发展的形势所趋,在开展教学时,地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打破以往“灌输式”或“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问题探究法”等方式,充分发挥出“深度学习”模式的优势,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叶柚铀,陆陛华.促进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22(Z2):87-92.

[2]杜建忠.深度学习模式下的初中生物中“生物工作坊”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9):111-112.

[3]夏军.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21(26):135-136.

[4]沈娅芳,喻文红.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智慧教学实践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14):122-124+138.

[5]马伟贵.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项目进阶”课堂教学建构[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2(4):6.

[6]黄燕鸣.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课堂深度学习策略与实践[J].高考,2021(10):97-98.

猜你喜欢
实践策略高中地理
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实践教学研究
探讨通用技术有效教学的实践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地理课堂语言策略的研究
理论结合实际,创新高中地理教学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