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安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管理还比较薄弱,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够、机制引擎不强、诊改主体职责不明、数字化支撑不足等问题,文章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打造目标标准链、设置质控目标点、运行质量改进螺旋等举措构建高职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机制,并从明确任务职责、完善诊改平台功能、培育诊改素养、厚植质量文化等方面形成推进诊改工作的坚强保障。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断与改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03
自2015年教育部发文推动职业院校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以来[1],各职业院校切实履行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主体责任,逐步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提出“健全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切实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2]。质量诊改成为高职院校推进内部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切入点,而校企合作作为贯穿高职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的主线,其质量决定着专业群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构建并实施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机制,对提升专业群校企合作效能和高职院校治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通过实施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在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内部治理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质量文化逐步培育生成。在當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高职专业群质量评价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校企合作质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关于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的研究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在高职院校质量诊改现状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发现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1顶层设计不够
校企合作质量管理属于顶层性系统工程,专业群校企合作虽然是专业群层面的,但其实施需要人、财、物不同层面的资源配置和专业群内外各项工作的协商协同,学校的整体生态涵养是其发展的土壤,学校的质量文化和对校企合作以及质量诊改工作的重视程度也直接影响其质量。高职院校“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诊改逻辑同样适用于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同样涉及决策支持、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等五大系统,以及学校、专业群、专业、教师、学生和企业。但是目前尚未发现有院校从诊改视角去审视和构建专业群的校企合作质量管理机制,各层面对其关注程度也远低于对专业群的其他方面。
1.2机制引擎不强
校企合作质量相关评价指标虽然在质量年报、状态数据平台等方面均有体现,在“双高计划”“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中也有任务点,但对其质量管理却未能形成相对同一性的标准,也无专门的考核或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和实施的关注度远大于对其质量和有效性的督管,部分院校“诊”得很认真并且也固化成常态工作,但“改”的步子迈得不够大。究其原因除了理念上不够重视外,主要还是缺乏质量管理机制,部分院校虽然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考核性指标纳入对二级学院或部门的考核,但普遍存在分值占比的正向激励和负向问责作用不强,对各层面影响有限,质量管理机制引擎不强、落实渠道不畅,无法形成闭环。
1.3诊改主体职责不明
专业群校企合作需要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因此不同层面诊改也应该由相应层面校企合作的利益相关者所执行,但是目前专业群校企合作不同层面质量主体所承担的任务点存在交叉模糊,比如学校层面在专业群校企合作中扮演的角色是资源配置、平台搭建等,专业层面的角色是人才培养、基地共建等,教师层面则需承担课程开发、技术服务、教学指导等,学生层面需完成顶岗实习、课程实训等。不同层面主体之间的职责界线不够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方对质量的自我审视和感知体验。
1.4数字化支撑不足
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受经费投入、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等影响,完善周期较长,部分院校借助状态数据平台或自建的校本数据平台或诊改平台等有了很好的提升,但总体上还是不成系统,多数院校数据中心尚未完全打通业务系统,业务部门(业务平台)“数据壁垒”“条块分割”等问题仍然存在,元数据采集标准、口径、人员等都没有形成相对固化的生态。不同平台的重复采集增加了采集人员的工作量,加上没有很好的正向激励和预警、纠偏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2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机制的构建
为保障高职专业群校企合作诊改工作顺利推进,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在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框架和运行模式下,设立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组织机构,针对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统筹全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工作,构建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管理、运行和诊改机制。
2.1开展SWOT分析,强化顶层设计
校企合作贯穿专业群建设全过程,深嵌质量保证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系统,牵涉学校、专业群、专业、教师和学生等不同层面,还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外部生态联通联动。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必须立足自身基础,结合所在区域的政策、产业、生态等各场域现状,在所属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由专业群团队基于SWOT分析,梳理优势和不足、机遇与挑战,在理念、方向等方面形成共识,自主预设具体的、可衡量、可达成、有时限且具备联动相关性的目标,并据以细化任务,预定标准。根据质量诊改流程设定“8”字螺旋,基于学校和专业群校企合作诊改目标任务提炼生成质控点,建立诊改运行工作链。校企合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决定了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的设计和实施还应站在更宏观的高度去架构工作机构、工作标准、运行机制等,以实现资源高配和快速协调,确保目标达成。
2.2设定逻辑起点,打造目标标准链
目标链是质量诊改的动力源头,不同专业群校企合作的背景、环境、历史、现状不尽相同,其目标也应有所差异。标准则是目标的具象和标尺,因此目标是诊改的逻辑起点,标准是目标得以实现的支撑,是诊改的实施依据。质量诊改应关注专业群如何确定自身校企合作目标、达成路径及改进措施,其目标设定应围绕国家、区域及相关产业行业发展规划,从学校规划、专项规划、专业群规划中提取关键任务点形成目标体系,再将目标分级传递落实到各层面,塑造贯通衔接的目标链。标准制订是将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任务,形成可监测、可描述的,或定量或定性的具象數据或指标,包括目标实现条件(校企合作治理结构要求、专业群与区域产业匹配度、校企合作办学投入等),资源保障(组织架构、群内共享校外基地、教师挂职、实习经费等),人才供给(人才培养模式、产业学院、订单培养规模等),服务贡献(技术服务、专利发明、社会培训等)等观测点。
2.3细化目标标准,设置质控目标点
在专业群校企合作诊改的目标链和标准链建设基础上,基于目标链、标准链的关键节点细化目标和任务形成质控点,对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可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管理平台、高职质量年报数据表、双高计划项目绩效数据表、麦可思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等文本中的关键数据进行梳理、筛选和分析。为保障目标实现,每项工作、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任务和质控点,各管理部门需根据制度要求制订优化工作职责和流程,形成工作标准。
2.4依托数据平台,运行质量改进螺旋
“8”字螺旋源于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ACA循环,是一种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本管理方法。全国职业院校推进诊改制度建设后,诊改专家委会提出“‘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的理念[3]。“8”字螺旋模型由“计划―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等环节组成的动螺旋和“目标―标准―计划―组织―实施―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等环节组成的静螺旋构成,两个螺旋因相交于“计划―组织―实施”环节而形成事前有目标标准、事中有监测预警、事后有提升改进,上下联动、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8”字螺旋的运行必须借助数据平台实现实时监测,循环改进。“8”字形螺旋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单位,将“8”字螺旋应用到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中,可以形成专业群校企合作的“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
3高职院校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推进的保障
推进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还必须在增强诊改主体内驱力、诊改平台建设、诊改素养提升、质量文化培育等方面花大功夫,形成诊改工作的坚强保障。
3.1明确任务职责,激发诊改主体内驱力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其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管理会牵涉到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为主的产业界。高职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的参与者也是其利益相关主体,不同利益相关主体有着不同的质量观。要想形成质量诊改目标的同一性,首先要明确各质量主体的价值诉求,比如政府关注提供的教育服务产品、学校专业群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关注职业素养和技能形成,企业关注人力资源储备等。基于质量目标,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去明确各主体的诊改职责和质控点,通过健全激励机制,推动诊改主体形成价值认同,激发持续螺旋提升的内驱力。
3.2完善平台功能,提升质量治理效能
信息化手段在质量监控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经过几轮完善升级,尤其是2023年的新版平台更加注重元数据采集,为质量诊改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撑,后续应进一步深化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强化平台监测、预警功能,尤其是加强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联动要素研究和功能互动设计,为多元主体参与职业教育质量管理提供渠道。高职院校应加强校本数据平台建设的投入和应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健全校本数据平台的评价工具,提高数字化治理效能。
3.3培育诊改素养,提高诊改机制运行实效
专业群校企合作质量诊改实施过程需要质量生成主体的广泛参与,各主体之间的沟通、协商,对诊改理念、制度的认同以及推进诊改的能力等将直接影响诊改机制的运行效率,影响诊改效果。因此,加强对诊改主体的素养培育培训,提升各质量主体的大局理念、责任意识,对提高诊改机制的运行实效具有促进作用。
3.4厚植质量文化,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教育服务是学校的产品,政府、企业、学生都是学校的服务对象。校企合作是链接产品与客户的最直接纽带,因此,在评价诊断、标准体系构建、数据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让制度运行生成机制,让机制生成能力,让能力升华为文化,让文化自觉转为行动,促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形成“以内生质量观念为主要特征的学校质量文化”[4]。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诊改视角下的专业群校企合作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Y20194301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5(Z2):77-78.
[2]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告,2020(11):35-48.
[3]汪建云.培育“8字螺旋”夯实诊改基础[N].中国教育报,2017-11-7(11).
[4]姜敏凤,刘一览.“评估”到“诊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的变迁[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