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国内外关于高职教育对培养综合素质循序渐进的过程分析,从四个方面揭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及实际意义,并从国外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中获得启示,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六点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综合素质;就业导向;能力;校企合作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5.183
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1]二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高技能人才。
1 研究背景
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道路中,出现了一种倾向,即高职教育过于强调以就业为中心的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最新麦可思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单位走访获得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基本工作能力水平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44%,离职率达到52%;超过50%的高职毕业生三年内转换了职业或行业。即使三年后继续留任,企业发现其发展后劲不足。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提出质疑,对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迁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高职教育不应完全等同于培养技术能力的就业教育;如何培养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综合素质,成为摆在高职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和教学改革的重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
国外高职教育对综合素质概念的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初认为,高职应强调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能力主要是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相对应的操作技能,所以能力标准就是任务技能清单。此任务能力观是传统高职教育内容设计的理念基础。现代高职教育发展又产生了新的能力观。一种观点认为,学生的一般素质是促进个体能力迁移的基础,是掌握具体任务技能的基础。一般素质包括创造力、相关知识学习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判断力、批判思维能力等,这些素质可以被应用到不同的工作环境里,高职教育内容应强调培养一般素质。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当考虑高职教育的特点,兼顾一般素质与任务能力。最近,英国提出的核心能力概念,德国、澳大利亚提出的关键素质概念,都是新的能力观的体现。国外培养综合素质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有影响力的包括职业群集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模块模式、模块技能组合模式和“双元制”教育模式四种。总体来说,国外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历史较长,经验也较丰富。
2.2 国内研究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重视与倡导大学生素质培养。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强调“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关系上,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相互协调发展、综合提高的思想。”[2] 2002年团中央、教育部在全国高等学校推行素质拓展计划以来,诸多本科高校纷纷推行。有些高职院校在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中盲目机械式的模仿是不切实际的,只能适得其反,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分析高职学生的定位及就业,进行恰到好处的综合素质教育。在研究领域,探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文献较多,而针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系统研究较少;研究者大多以本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参照,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综合素质培养特色;并且,此类文献多从某个片面角度研究高职生综合素质教育,如综合素质的必要性、课程教学的角度、教学计划的制订、师资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实习实训、工学结合等,只是单一的研究,缺乏系统化。
3 研究意义
首先要揭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从而探索高职生在求职、就业初期被企业关注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三年后企业关注的给高职毕业生带来可持续发展后劲的综合素质要求,以此界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和内容。高职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通过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议。
(1)从社会和企业需求角度,有利于满足其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2)从高职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有利于打造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和优化育人效率与效果。
(3)从毕业生适应力提升的角度,最终受益者是在特定行业长期发展的毕业生,以期提高毕业生长期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现在方方面面,有人才培养竞争力、文化竞争力、专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及特色竞争力,但最重要最关键的只能是人才培养竞争力,相比之下其他竞争力都是为培养人才服务的。[3]
(4)从高职教育事业的角度,通过借鉴国外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经验,融合我国国情,更好地打造高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要倡导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改变以往单纯从学校角度育人的思维定势,强调需建立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努力的全方位育人体系。
4 从国外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中获得的启示
在国外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也是形式多样,各有其特点,在德国主要是“双元制” 模式,采用并行式的即边在企业中实习边完成学业,实施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取得了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双丰收的效果,在教育领域中可谓世界之典范。在德国综合素质方面,更强调职业行动能力。
在美国形式更为多样,有交替式的(两个学期分别在企业与学校中进行交替);有并行式的(边学、边干),还有“底特律契约”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牵头、企业支持、媒体宣传的“合作教育模式”,这也是美国最成功的模式。
国外培养模式都是以培养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为目标的。在国外研究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历史长,经验丰富。
为了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用较快的速度,创造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之路,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在职业教育中的经验,在我国特别要强调综合素质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六点建议
首先要发现我国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深层原因。借鉴国外高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构建综合、多元、全方位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建议。
5.1 政府加强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为
在规划统筹、师资培养、保障投入等方面要体现政府权责。更具体的在校企合作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校企的互惠互利,政府要加强和推动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需要推出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才能充分调动学校与企业各自的积极性。例如对校企合作好,态度积极,有措施、有效果的企业可以减免一定的税收,对在校企合作中有贡献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对学院方面能主动寻求企业合作,建好实习基地,为培养人才有特殊贡献者,有一定的鼓励政策。
5.2 行业协会发挥组织联动作用的渠道
行业协会要根据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协会要有机协调组织把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遵循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理念,帮助职业院校认清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去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协会既是指导部门,也是中介部门,既起穿针引线的作用,也要发挥指导作用。共建合作创新平台,并协调校企间各种事宜,以保证合作的长效性,达到工学结合的利益共创。实际上校企合作也是人才市场与行业市场的合作,所以协会的中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减少合作的盲目性。
5.3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全方位设计
首先要树立“人格本位”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教师要以自已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学生,让学生不仅具备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在综合素质的提高上下功夫。要突破“能力本位” 的教学理念,培养真正能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在强调“技能型”的同时要科学定位“高素质”,这也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所以要进行教学全方位设计,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与区域社会经济的人才需求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相适应,这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4]要建立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5]在课程安排上,以就业为导向,按现代科学的发展方向,强调实用性。要确立四加强:即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加强能力培养、加强素质教育、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建实践教学档案及考评体系,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一。当前更需要提倡职业教育的创新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适应就业形势变化的,具备自学和动手能力,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职生。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结合起来,培养兴趣和能力,将教学效果与目标,与实际需求密切联系起来。[6]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充分拓展个性化的教育空间,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5.4 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的紧密合作,提供高职学生企业实践的机会
为实现职业和就业导向,使学生更好地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掌握未来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必须要实施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创业基地等,利用学院和企业各自优势,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建实践教学的公共平台,建立固定的实习基地,建立与社会企业的关系,拓宽实习渠道。[7]还可通过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获得企业和学院在人才培养和利用上的双赢。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提倡文化育人,要将行业企业的先进文化,引入校园和教学中,使行业企业的文化和院校文化融合起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5.5 家庭创造有利和谐的环境,加强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家庭教育,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8]家长要更多的支持孩子,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更多的接触社会,以提高孩子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
5.6 学生加强自我综合素质培养意识
通过学校、社会、企业、家庭等多方共同的教育,让学生认清需要怎样的人才,让学生思想上有紧迫感,能做到自我定位,自我管理,按学校要求和培养目标,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并融入集体之中,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学会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要扩展个人兴趣爱好,通过音乐、歌声、艺术等解脱被禁锢的思想,使自己始终具有乐观向上的情怀,投入到即将就业的工作岗位。
要改变以往单纯从学校角度育人的思维定势,创新性地提出构建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家庭、学生个人多方面努力的综合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祥国,贺小春.“三化两融合”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1(9):6-8.
[2]王曙光,李兰.高等院校财政学专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167-170.
[3]侯长林.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77-78.
[4]张大然.高职人材培养模式的改革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J].教育评论,2007(2)49-51.
[5]方飞虎,潘上永,王春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5):59-62.
[6]黄健,何率天,王正武.加强“内涵化”教学,提高任职教育的质量[J].教育探索,2009(6):74-75.
[7]侯志伟,卜云峰.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8(12):84-85.
[8]张剑慧.浅谈如何在高职中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300,306.
[作者简介]汪鸿(1972—),女,硕士,副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教育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