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龙溪 满璐 王黎峰 郑磊
摘要文章基于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理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模式改革进行实践研究。依据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经济社会变革要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通过研究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产业需求的关系,围绕行业产业相关领域,以递进式和平行式一体化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组建学院,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本研究对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应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1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优势企业与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鼓励企业依托或联合职业学校、高等学校设立产业学院和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办学定位和办学模式提出了明确要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应用技术技能培养等成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中,强调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作为支撑人才培养的两大基本要素,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在全链条贯通的办学实践中,无法割裂开来,需要一体化统筹和一体化建设[2]。
1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基础
对应用型高校而言,学科作为基层学术组织,需要以应用问题为导向搭建研究平台,把学者组织起来,创新和发展应用性知识来完善和发展应用性学科体系[3]。而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需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将教育者、受教育者、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应用性课程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4-5]。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特别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学科和专业的一体化统筹和建设[6-7]。在学科和专业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课程是媒介和桥梁,一个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多门课程来支撑,而课程则通过学科建设来不断更新内容和知识体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应用性学科知识的支撑,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在集约资源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近几年,山东省相继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等文件,意见明确支持将现有半数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以产教融合示范区为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发与服务基地,推动区域形成兼具人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研发、文化传承、科学研究等功能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深厚扎实的应用性知识为依托,以学科交叉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为手段,以课程为纽带,强化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围绕“现代服务业”,打破传统学科界线,不断调整和改革,以服务面向为引领,开展应用性创新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相对于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而言,现代服务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基于此,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改革体制机制,坚持应用型办学方向,强化学科交叉和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走特色发展道路,适应现代服务业需求促进应用性人才培养。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一是注重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学科专业协同发展。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为目标,结合大类招生和分类培养政策,围绕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以学科建设为基础打通专业之间的壁垒,通过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之间的良性融合与高度共享,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的办学质量。二是以高水平应用性学科建设支撑高水平教师教育的发展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科学研究要为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服务。学科建设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与特色,科学研究反映学科建设的水平,并决定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的带动优势,根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多出标志性成果,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应用创新能力。三是深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使学科建设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需求相适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科教融合培养人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与教育目标导向一致性,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整合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加强科教、产教双融合,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在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过程中,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硕士点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导向,聚焦“产业”,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浓厚学术氛围,实现有影响力的应用性成果落地和积累。基于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和科研能力不强的现实,改革和深化资源共享、学科专业有机结合、统筹规划,确保一体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教师”为主体,将专业建设注重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注重学术研究相结合,逐步实现学科研究组织与专业教学组织一体化。专业建设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凝练研究方向,依托专业优势,建设特色优势学科。重视应用型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使学科建设与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立足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顺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提出了“面向现代服务业、聚焦康养文旅培养具有青年政治特质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的办学定位,创新了“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紧密对接,强化学科交叉和专业群建设,打造形成了社区公共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生产商业服务和生活消费服务等专业群,聚焦于康养文旅领域的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改革和优化学院设置,主要采取两种形式:围绕行业产业相关领域,以递进式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和以平行式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实现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效益最大化。
以递进式融合优化学科知识体系组建学院是指围绕服务面向,按照一定顺序组合学科知识,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从而达到最优的支撑和服务行业产业的目的。如: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设有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3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涉及政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3个一级学科。目的是立足于基层管理和服务,适应现代城市和现代乡村社区治理的发展需求,通过服务功能换代和服务模式创新,形成智力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新领域,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需要的现代应用型管理服务人才,为建设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时代基层社区提供专业服务。学院以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依托,促进学科专业融合,面向“社区”服务,运用学科交叉优势跨学科开展学术研究,将研究成果从“决策”(政治学与行政学)到“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到“服务”(社会工作)递进式地服务基层社区治理。再如:文化传播学院设有广播电视学、播音主持艺术、汉语言文学3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艺术学两大学科门类3个一级学科。该学院为适应现代服务业高文化品位和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的新要求,坚持学科渗透、专业协调、能力整合、实践联动,坚持服务地方、服务社会、服务美丽乡村,将文化创意、有声语言、影视作品有机结合,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培养适应现代文化传播实践、适应现代文化传播产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应用人才。围绕“地域文化”,从“文学创作”(汉语言文学)―到“有声语言”(播音主持)到“文化传播”(广播电视学),以递进式融合知识体系服务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平行式融合优化学科知识体系是指围绕服务面向,平行组合学科知识体系和组建学院,开展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从而达到最优的支撑和服务行业产业的目的。如:舞蹈学院设有舞蹈表演、舞蹈编导、舞蹈学3个本科专业,涉及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学院构建了“大类招生宽口径培养+专业分流特色培养”的大众文化欣赏现代服务业新培养模式,坚持实施现代服务业集群性发展新策略,着力培养“演编教评组”一专多能、适应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智力人力资源结构要求的基层应用型舞蹈人才。“演”指表演,“编”指编创,“教”指教学,“评”指评论,“组”指组织。舞蹈表演专业突出表演能力的培养,舞蹈编导专业侧重编创、组织能力的培养,舞蹈学专业强调教学、评论能力的培养。根据知识体系分类和学科细化,围绕“舞台”这一艺术领域,平行优化组合“舞蹈学”“舞蹈编导”和“舞蹈表演”相关学科知识体系,开展舞蹈方面知识领域创新研究和学科建设,培养适应地市级以下基层演出团体、文化部门、教育机构等基层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再如:现代服务管理学院作为学校综合试点单位,现有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物业管理3个本科专业,涉及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是学校全面落实“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具有青年政治特质的管理者和专业人才”的办学定位而创建的一所全新的试点学院,是一所基于管理学学科、面向旅游和老龄事业发展的新型产业型学院。根据人才能力培养需求条件和知识要素的相近性,围绕旅游管理大类,覆盖酒店管理、物业管理和老年服务与管理等相关知识体系、开展学科建设和创新性研究,逐步形成了“产业引领、专业融合、学科筑基、应用为果”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结语
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教师融入行业,专业面向产业,学科方向聚焦区域经济解决社会发展实际问题。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可以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产业需求有机融合,在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中,改革内部治理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时,基于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理念,围绕行业产业需求,以递进式和平行式一体化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创新性组建学院、产业学院等,有效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对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大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大学职能的视角”(Z2022312);山东省智慧教育研究项目“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202306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链融合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GYB202143)。
参考文献
[1]文乾,戎陆庆.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新模式[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27):20-22.
[2]王贺.应用型本科高校“一流”学科建设中学科、专业、课程的关系探析[J].高教学刊,2019(1):12-14,17.
[3]吕红军.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策略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2(1):80-85.
[4]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蘇高教, 2021(5):68-71,79.
[5]孔志刚,李金泉.基于科教融合的“材料的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23(2):111-113.
[6]陈龙溪,满璐,魏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与创新[J].泰山学院学报,2022,44(1):114-119.
[7]耿程欣,卢河东,王朝宇,等.应用型高校学科专业一体建设路径探究与思考[J].科教导刊,2022(33):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