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将创新教育融入学科教学,融入课程发展,融入教育生态,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路径。通过顶层设计,探索出“五育并举—九年贯通—适合育人”的有效路径;以跨学科实践活动进行学科融合,将“螺旋式”培育方式融入课程,完善“四维六域+N项目”课程体系,构建“一体两翼”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模式,形成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的新生态。
[关键词] 项目化学习;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过往的基础教育相对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兴趣、创造力方面的培养不足,在成长后期缺乏专业学习的兴趣、科学研究的能力、专业发展的志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面临困境。为了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實验学校发挥九年一贯制优势,构建小学、初中九年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创新人才提供高质量、多样化和可选择的成长空间,重点在培养模式、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通过十多年的研究,探索出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的运行机制,构建以创新素养为价值取向的“一体两翼”培育模式,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培养“会生活、善创新、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我校面对当前教育现状,立志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冲出应试教育的“牢笼”,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由以应试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创新学习方式。学校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把打造“绿色校园”“书香校园”“人文校园”“艺术校园”“科技校园”作为办学的长期目标,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的“科技校园”项目建设作为办学的核心追求。自2010年建校伊始,就将项目化学习作为推进课程综合化与转变学习方式的重要抓手,不断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有益实践。在多年实践中,我们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学科教学,融入课程发展,融入教育生态,落实素养导向,转变教学方式,促进育人实践,从而寻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如下图)。
一、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学科教学(2011—2013年)
2011年9月,我们进行了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全体师生有关创新的现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归类梳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无创新意识、无创新培训、无创新引领者的“三无”局面,我校从学科知识、课堂教学、生活实践入手,开始创新教育的探索。我们发现,把现有的与创新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再教育,是一条更加便捷的发展路径。基于此,我们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学科教学,通过项目化主题对学科内容进行梳理和重组,再根据项目学习原则,优化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学科教学。依据课程标准、学生生活体验和要解决的现实问题等进行项目化设计,将学科课程与项目化学习结合,让学生重拾对学科知识的兴趣,强化创新思维、锻炼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们将项目化学习与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打造高效课堂。例如,在“体验种植快乐 探究太空奥秘”项目化创新实践中,我们通过整合生物学知识,了解太空种子、设计种植空间、撰写观察日记、分析实验数据、反思改进方向等环节,引导学生对太空种子的种植及生长过程进行观察探究。学校开展了“生活中的‘数与‘形”“我是战‘疫演说家”等学科项目化创新实践活动,也开展了“图文绘‘疫:中小学生防疫海报创意设计”“家庭蔬菜种植园的设计与搭建”“儿童防疫用品的设计与制作”等跨学科的项目化创新实践活动。一系列探究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大概念为出发点发展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多维指向为切入点增强了教师的项目化课程实施能力。
二、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课程规划(2014—2017年)
这一时期,我们围绕“勤勉、文雅、和谐、创新”的校训,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生命都感受到尊严和幸福”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课程规划,思考课程整合化、体系化、结构化建设,探索“五育并举—九年贯通—适合育人”的有效路径。
其一,打造“四维六域+N项目”课程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经过实践,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规律、思维特点,在“四维六域+N项目”课程体系下,摸索出低、中、高年级“螺旋式”学生创新培养新模式。该模式坚持国家课程的守正与创新,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秉承“适合”这一核心教育理念,将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符合我校办学特色的“四维六域+N项目”课程体系:以“基、拓、选、综”为四个维度,构建“润德、益智、增慧、健体、尚美、怡劳”六大学习领域,开设分级项目课程,加强课程统整,推进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转型和教学方式变革,让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其二,构建九年一贯创新课程,为学生带来“可见的学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实践的广度决定着创造的宽度。为突破缺乏生活经验对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制约,我们设计和规划了一系列学科实践性学习项目,用“动手实践激兴趣、思维训练促能力、深度融合提素养”创新培养理念设计并构建了九年一贯创新课程,开发了低年级以“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为主题的动手创新课程,中年级以“培养发明技法、开发创新思维”为主题的思维创新课程,高年级以“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的学科创新课程,以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出发,整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促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了良好发展。
以生物学科为例,学校教师依据课标与校际资源,开发了50个初中生物实践性学习项目,并精心设计了每个项目的实施方案。例如,在“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学习中安排细胞模型制作项目;在“植物的主要类群”的学习中安排校园植物调查等。在具体实践层面,学校通过任务布置、项目实施和评价,以及成果展示等全周期、全流程设计,改变了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带来“可见的学习”。
三、将创新人才培养融入教育生态(2018年至今)
新时期,我们通过搭建平台、专业引领、评价激励、区域推广,用项目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撬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变革学校的育人方式,构建出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两翼”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模式。“一体”是指将创新素养以“学科教学→课程建设→教育生态”的实践理路层层递进,“两翼”是指作为保障的管理机制和起到支撑的文化建构。学校基于“一体两翼”系统性谋篇布局,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新生态。
1.多措并举,搭建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平台
学校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为全体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以“适合”教育为内核的学校文化建设让创新素养的培育扎根立魂。通过选课走班、创新德育、社团活动等方式实现全员育人,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的合力作用,协同培育。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立体的创新素养培育网络,实现了不同学段、校内与校外的互通衔接,营造出培育浓厚创新氛围的教育生态。
2.专家引领,形成提升创新教育水平的共享机制
学校充分利用创新教育项目组和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创新名师工作室的研修平台,先后集体学习李昌旺老师、刘松老师等全国创新专家的报告,积极参加各类创新比赛,鼓励教师积极迎接挑战,深化课堂改革。学校教师采用多种创新教育手段,探索跨学科、跨学段、跨学校、跨区域的课程共建共享机制,带动一批创新教师迅速成长。在各种创意发明及创新活动中,涌现出多位创新型骨干教师,部分教师获评全国十佳创新名师,学校的创新软硬件建设已走在全国创新教育的前列。
3.以评促改,建立创新教育多元评价体系
通过项目化学习,学校实现了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课堂评价也更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形成了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了评价的融合发展,推进了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整合。另一方面,创新教育中的教、学、评的一致性建设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创新教育活动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也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成果
课程实施柔性地改变了学校教育生态,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课程化、全员化实施,创新思维的培养已融入每一门学科,我校開发编写《创新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给孩子一个鲜活的生物世界》《黄河三角洲野生植物的开发利用》《体验种植快乐 探究太空奥秘》等十余本校本教材,构建出九年一贯制学校“一体两翼”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模式,最终形成创新教育新生态。学校一万多名学生在创新教育的熏陶下,为自身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思维基础。目前,我校师生已经荣获国际、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成果500余项,专利授权11项,多名学生的科技论文在国家、省级杂志发表。
创新教育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较高评价和广泛应用。2011年,我校开始创新教育的实践探索,经历了个人实验、学校推介、区域推广等阶段,在各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模式校本课程教材《创新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已被沈阳出版社出版并被江苏省南京市、黑龙江省兰西县、安徽省芜湖市、山东省临淄市临淄区、重庆市渝中区、海南省万宁市等多地多所学校借鉴使用。开展的活动和取得的成果被光明日报、精神文明报、山东教育报、山东教育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50余次。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被评为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全国十佳创新名校、中科院未来科学家培养教育基地等称号。
综上,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来推动基础创新人才培养,将教育问题、教育设想转变为研究项目,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尝试组织团队力量对项目化活动进行解读和审核,梳理研究脉络、整理研究素材、确定研究计划,以期降低项目操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助力项目的有序开展。当今世界,科技与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们需要更有效、灵活、科学的人才选拔培养的机制,发挥基础教育应有的责任和担当,培养更多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樊雷,杨芳.全员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基于培养乡村学生的创新素养[J].现代教育,2019(06).
[2]舒俊波,周爱芬.以学科项目化学习推动育人方式变革[J].中学语文,2022(16).
[3]朱永新,褚宏启.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3(06).
樊 雷 山东省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