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强小学生法治教育是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工程。针对目前小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做到内强协作外抓协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法治教育新格局,让学生从小养成尊重法律、学习法律、遵守法律、运用法律的习惯,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 法治教育;小学生;班主任;家校社;协同育人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学校、家庭、社会边界被打破的全域教育时代,教育已衍化为一个多重变量控制下的复杂生态系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班主任,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协同育人的教育观念,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班级管理、融入社会实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小学法治教育的策略方法和实施路径。
一、新形势下加强小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小学生法治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校园霸凌事件、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的重要舉措。《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强调: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制度,把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社会教育体系;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毋庸置疑,这对于各级教育部门开展法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了新的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全国教育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明确了在此期间的主要任务:切实增强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推动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总之,要将青少年普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升法治课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结合日常安全、防灾减灾、防范网络诈骗等内容开展日常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范围,深入开展法治教育。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则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时代新人的具体要求。其中,有担当的具体内涵包括:诚实守信、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具有社会主义民主观念与法治意识。可以说,这是指引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战略性决定,将对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带来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更加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健全家校社育人机制,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育他们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细、落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升小学生法治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将法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学校是法治教育最重要的阵地,法治教育应当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我们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学科蕴含的法治教育资源,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实际,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活动,切实增强法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样,可让法治教育带着温度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向生命。在笔者所在的学校,班主任多兼任语文教师、道德与法治教师,这就为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了一条较为便利的渠道。
首先,扎实有效地开展法治教育,是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教学活动之一。《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艺术,想方设法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更高效地接受道德和法治知识,从而增强法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因此,要特别注意小学低段的教学,学生初次接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其充满陌生感,对于抽象的法律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因此教师更应该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规则、纪律、秩序、诚信、团结合作、冲突解决等内容,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学生从“要我学法”转变为“我要学法”,进而做到“我要守法”。
例如,在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大家排好队》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除了让学生知道学校生活有规则,要自觉遵守校园规则,还通过视频、图片展示两组疫情防控期间居民排队做核酸检测的情景,一组井然有序,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的社交距离,依次进行扫码、采样;另一组场面混乱,拥挤不堪,多人插队推搡。学生经过对比,结合自身经历,感悟排队的好处、不排队的坏处。教师适时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有关内容,强调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表现,从而让学生初步树立规则意识,从小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好习惯。
其次,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在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也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法治教育只依靠班主任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当下教育现状来看,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担基本都落在班主任一人身上,导致法治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笔者认为,无论什么学科、什么年段,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教科书,深入挖掘学科中与法治教育相关联的教学资源,找到法治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切入点,从而将法治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和能力培养之中,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这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原则不谋而合。
基于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和完善课堂教学模式,将本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法治教育有机结合、深度融合,把握时机,适时渗透,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小学生矫正不良行为,使他们明晰违法犯罪行为的边界,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谈谈对文中“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认識到:如果父亲是猎人,以父亲对鸟的习性的了解,一定能打到许多鸟。但父亲不是猎人,他当然不会伤害鸟,所以“我”为此感到高兴。这也从侧面说明“我”喜欢鸟、爱护鸟。紧接着,向学生补充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野生动物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义务。禁止违法猎捕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教育学生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珍爱地球,成为一名遵纪守法、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好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厘清本学科教学内容与法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跨学科联结要适度和适当,既不可生搬硬套,也不可喧宾夺主,把语文课、数学课上成法治教育课,或者顾此失彼,出现本学科教学内容完不成、法治教育又没渗透好的尴尬局面。
(二)视家长为同盟军,将法治教育融入班级管理
家庭是每位学生人生中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应当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与学生家长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家庭与学校双方在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心共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共同管理和建设有道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
例如,笔者通过家长会、钉钉直播、家访、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实用的家庭教育方法、重要的法律知识,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引导家长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持续提高法治素养,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以实际行动带动子女培养法治观念,与学校齐心协力开展好法治教育工作。又如,笔者通过班级微信群推送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小学生应具备的安全常识与安全防范技能、身边的法律故事等。例如,通过推送本市某中学学生因沉迷网络游戏去购买玩家账号和游戏装备而被骗五万多元的案例,提醒家长和学生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不要轻易点击对方提供的链接、下载来历不明的软件等。万一被骗后,唯一正确的做法是迅速报警,并要主动配合警方提供证据。而且,还可以要求家长和学生下载安装并实名注册“国家反诈中心”平台,这样在收到涉嫌诈骗的电话、短信、网址或者安装涉嫌诈骗的恶意软件时,就能主动识别骗子的身份并及时报警,提高对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从而有效地降低受骗的可能性。
此外,笔者还将法治教育与班级文化、少先队活动等结合起来,努力将法治教育中的相关要求转化为班集体的规范和价值观,张贴法治教育宣传画和法律格言,营造浓厚的法治教育宣传氛围,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同时,依托主题班会、手抄报、法律知识竞赛、“法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等形式,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讲述法治故事,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形成富有法治氛围的班级育人文化。
(三)把社会作外援,将法治教育融入实践活动
要真正提升法治教育工作实效,还应进一步拓展法治教育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各类资源的互联互通,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促使他们在探究和实践中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家校社拧成一股绳,戮力同心,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法治教育体系。笔者依托“法治进校园”活动,抓住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国际禁毒日、全国法制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邀请法治副校长和司法系统相关人员,为学生进行法治讲座、发放《青少年法治安全教育手册》《预防校园欺凌指导手册》等资料。专业人士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法律事件、法律故事,宣讲法治理念、法律常识,提供专业的法律咨询服务,告诉学生如何防范校园欺凌、暴力及性侵事件的发生,如何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让学生能够预防和远离侵害。
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消防中队,观看消防队员的实操演练,了解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知识。并且,在消防队员的现场指导下,学生掌握火场逃生技能、灭火器使用方法、正确的报警程序。同学们收获颇丰,有的说:“我们应该牢记火警电话119,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当立即报警。但是不能乱打119电话闹着玩,谎报火警是违法的行为。”有的说:“我家对门总是在楼梯间堆放废纸箱、旧衣服、自行车,脏乱差不说,还影响日常通行。我爸妈碍于情面不加劝阻。现在我知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邻居这样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是违法行为!我有义务去劝说邻居清理掉堆放的杂物,方便邻里通行,消除消防隐患保障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上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既拓展了法治教育的时空,又增强了学生的法治认同感,使他们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真真切切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学生领悟到,在法律的指引和保护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公正、和谐,进而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总之,法治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密切配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反思和改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共同追求。
孙建华 河南省孟州市花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