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ACK理论的ぶ行⊙Ы淌π畔⒒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2023-07-27 06:57:18张永贞
科技风 2023年20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提升策略

摘 要:随着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推动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课堂的组织者、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实践者、学生信息素养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者,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文立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现状及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需求,分析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从学校和教师两个层面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自2013年起,教育部陆续颁布相关文件,依托培训项目持续推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发展,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陆续提出“三通两平台”“三个课堂”的建设与应用。尽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受到广泛关注,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鉴于我国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我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显著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城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高于农村教师,东部地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高,年轻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普遍高,不同学历、学段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样存在差异。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更新变革,不断应用到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育评价等方面,不断赋予教育新内涵,构建教育新样态,信息化教学已成必然趋势,这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出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TPACK内涵概述

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是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由美国学者科勒(Koehler)和米什拉(Mishra)于2005年在舒尔曼(Shulman)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的基础上提出的。技术(Technological)、教学方法(Pedagogical)、学科内容(Content)与知识(Knowledge)相互交叉形成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和技术知识(TK)三个核心要素,再由核心要素间相互交叉构成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四大复合要素。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TPACK理论对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升是有正向作用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掌握任教学科内容、了解教学手段和方法,熟悉常见技术操作,进一步综合考虑教学内容、自身信息素养等,选择合适恰当的教学手段、辅助工具,从而进行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问题

在我国,目前各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环境以多媒体环境、混合学习环境和智慧学习环境为主,这为教师组织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软硬件设备基础,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信息化教学实践。本文面向青海省西宁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经统计分析,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困境主要如下表所示:

(一)中小学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同度有待激发

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普遍更倾向于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注重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同时缺乏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识,也会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能否改进和优化教学过程持质疑态度。大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手段,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由知识学习转移到信息化手段本身,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这对于借助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存在一些片面认知,缺乏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以及整合技術的教学法知识(TPK)知识,忽略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后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学习兴趣、互动交流等方面的变化。

(二)教师信息化工具应用水平有待提升

中小学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但教师的信息化工具应用水平只能满足教学资源的搜集、教学课件的制作等,而无法合理恰当地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导致存在不符合实际学情特点等问题,也很少能够依托信息化工具的优势改善教学效果,对于现有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或工具认知仅限于浅层次使用层面,在信息化教学方面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不足,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不够深入,技术知识(TK)掌握不够全面,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技术问题,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出信息化工具在教学中应用价值。

(三)学校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学校一般都会注重教师队伍建设以及青年教师培养,一般情况下积极推荐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相关培训。教师对于自身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缺少清晰的基本认知,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缺少相应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评价激励机制和信息化教学保障制度,对于教师应当达到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不清晰,无法及时帮助教师找准定位,学校也缺乏与信息化教学相对应的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学校对于教师主动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激励力度不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长期发展。

此外,不同年龄段教师群体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会受到个人和学校双维度的影响。从教师个人层面来看,教师年龄、对信息化手段的态度、信息化工具应用水平、信息化教学实践行为、自我专业发展定位等为主要影响因素;从学校层面来看,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数字化资源、制度组织保障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TPACK理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过程中除掌握学科内容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外,更需及时更新技术知识(TK)。同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受教师自身因素和学校管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系统性过程。因此,教师在学校外力和自身内驱力的共同作用下,对信息化教学认知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产生一些信息化教学实践行为,开展一系列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后开始不断了解熟练信息化教学手段、工具等,从而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发生质的变化,形成良性循环。上述过程在不同因素的持续作用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得以提升,具体如下图所示: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路径图

基于以上分析,从学校和教师个人两个层面提出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策略:

(一)学校应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创造教师学习机会

为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应当积极搭建各级各类学习平台,向教师提供良好学习机会。教师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学习、观察信息化教学行为进一步深刻认识信息化教学内涵。因此,学校可依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教研员听评课活动、专家主题讲座、省外学校学习观摩、跟岗实践等途径,以“线上线下”“走出去请进来”的混合方式多渠道全方位搭建学习平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相关培训项目应充分考虑不同群体教师特征,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培训学习内容;教研员听评课活动可以与学校教研活动相结合,定期邀请学科领域的专业教研员进入课堂“把脉问诊”;专家主题讲座方面,学校需有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开展不同主题系列的讲座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需求,例如针对理化生教师可以开展如何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室优化实验教学的讲座;省外学校学习观摩、跟岗实践方面,学校应当为教师积极争取创造培训学习机会,在充分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需求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培训资源,使得资源利用率最优化,可以使外出培训学习的教师及时分享学习心得或者以示范课的形式展示信息化教学课堂,从身边人学习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

(二)学校应充分发挥外力作用,激发教师自身自驱力

教师自身内驱力在很大程度上會决定是否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同度较低的问题,学校应充分发挥外力作用来激发自身内驱力。学校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专业发展相关规章制度、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建设等,教师自身内驱力主要表现在职业发展需求、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需求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学校可通过组织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推荐教师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增加考核奖励等途径,使教师转变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认可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质作用,让更多的教师愿意并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来看,学校的数字化资源和组织制度保障会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认知方面产生影响。因此,学校应当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及建立完善考核奖励制度,以此来激励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可通过为教师购买“学科网”“虚拟实验室”等平台账号,及时更新多媒体环境硬件设备,保障校园网网速等方式加强数字化资源建设。学校针对不同群体的教师特征,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合格标准,使教师更加明确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在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中增设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使教师更好地清晰规划自身发展路径。

(三)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工具使用

针对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研究时间投入较少、对现有的教学设备使用仅限于简单操作层面、获取资源能力不足、对教学资源的加工处理能力欠缺等问题,教师首先应当转变对信息化教学的片面看法,充分理解信息化教学内涵实质,重视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融合,强化信息化教学意识,从而积极主动进行信息化教学相关的理论学习,可以通过阅读文献、书籍、观看信息化教学示范课视频等方式进行自我学习,以练习实践的方式强化信息化教学工具的操作使用,储备大量技术知识,掌握本学科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获取等相关技能,并尝试将熟练操作的信息化工具有效嵌入课堂教学环节中。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即时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学习心得、探讨疑惑,共享优质学习资源,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学习共同体,加深对信息化教学相关理论的理解,改变对信息化教学的认知。

例如,教师借助“腾讯会议”开展线上教学时,需要学生小组协作某项学习活动,发起“分组讨论”,通过自动分配、手动分配或者允许参会者选择讨论组三种方式确定每个小组的成员,教师可以随时进行各小组指导学生讨论学习。同时,教师可以使用“互动批注”功能,标注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也加强了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四)教师应注重教学实践,改进教学行为

针对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缺乏主动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意识、习惯于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等问题。第一,教师自身应当有意识地去关注信息化教学手段给教学效果带来的积极作用,建立起信息化教学兴趣和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目标。第二,教师应当不断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去突破现有的固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科内容、教学活动与信息化工具或手段进行融合,并定期分析整理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能力发展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身信息化教学行为。第三,教师应加强对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反思,不断加深理解信息化教学要素及相互作用关系。例如,学情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掌握情况诊断、教学评价等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可使用“问卷星”等信息化工具,使得教学在信息化手段支持下的学情分析更加科学精准,对学生课堂学习掌握情况诊断更加全面便捷,对教学评价更加客观有效。

结语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顺应智能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入融合的关键要素。在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校管理者要以高站位、新视野建立健全机制保障,搭建多元化、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交流平台,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学校和教师需要共同努力,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实践研究,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楚,徐显龙,任友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效果区域比较研究——以东、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学校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11):18+32.

[2]李毅,王钦,吴桐,等.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关键影响因素的多维度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0):4450+95.

[3]郝琦蕾,温倩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研究——基于X市中小学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9(03):4246.

[4]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33(06):4756.

项目基金:本文系青海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020年研究课题“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背景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永贞(1998— ),女,土族,青海海东人,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提升策略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未来英才(2016年1期)2016-12-26 20:27:26
“互联网+”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01:25
小学语文运用微课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探讨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09:36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22期)2016-11-19 09:24:29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18:44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07:19
电子白板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探讨
联通公司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3: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