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候鸟式养老问题研究

2023-07-27 14:05:49陈景
科技风 2023年20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人口老龄化

摘 要: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候鸟式养老迅速发展,其中购买自住商品房的安家型候鸟式养老方式受到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群体的追捧。调研发现,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在异地养老过程中面临着医疗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融入度不高、身心不适时缺少陪护与陪诊、生活方式单调一系列问题,并就此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其养老品质,保障其晚年幸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候鸟式养老;异地养老;社会融入

2023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人口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60周岁及以上人口突破2.8亿,占比19.8%;65周岁及以上人口接近2.1亿,占比14.9%。[1]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式严峻,养老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不同类型老年群体的需求,涌现出候鸟式养老、组团养老、搭伴养老等新型养老方式。其中,候鸟式养老就是2000年初现端倪,近些年快速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并受到一些老年群体的追捧。候鸟式养老指老年人季节性流入气候与环境更舒适的异地居住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2]本文所涉及的老年人指年龄60周岁及以上的人口。候鸟式养老受季节影响极为显著,老年人冬季去南方驱寒,夏季去北方避暑。目前,我国候鸟式养老群体以年龄偏低、身体状态较好、有稳定收入、有一定文化水平的老年人为主。[3]

一、候鸟式养老群体形成的原因

候鸟式养老群体不同于“老漂族”,“老漂族”是不想做空巢老人、支持儿女事业、帮忙照看孙辈的驱动下,随子女来到大城市形成的群体。[4]同为老年流动群体、异地养老群体,两者形成原因迥异。“老漂族”是为子女照顾孩子和投奔子女养老,其养老生活夹杂着被动与无奈。相较于“老漂族”,候鸟式养老群体更具主动选择性,是在积极追求高质量养老生活的导引下形成的。

(一)对养老品质的关注与追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需求呈现多元化态势。老年人对生活品质、兴趣爱好、精神生活更加重视,已经不满足于老有所养,更要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部分辛勤忙碌了几十年的老年人,已经拥有一定积蓄、有稳定的退休收入、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他们渴望休闲度假,拥有幸福的晚年生活。候鸟式养老恰恰能满足老年人的以上需求,因而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关注。对养老品质的关注与追求是候鸟式养老群体形成的原动力。

(二)流入地与流出地宜居指数的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温度、湿度、空气质量、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医疗、交通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些因素与老年群体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发布《2022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该指数选取17项指标对55个城市进行测评,为候鸟式养老提供了具有科学依据的城市选择。[5]宜居指数高的城市会对老年群体形成“拉力”,而流出地的空气质量较差、寒冷或酷热的气候等因素又会对老年群体形成“推力”。在流入地“拉力”和流出地“推力”的共同作用下,候鸟式养老群体开启了季节性迁移。

(三)子女的代际支持

受传统家庭责任伦理观的影响,隔代抚养现象在我国十分普遍。据有关隔代抚养的文献及文献所使用的调查数据显示,隔代抚养的比例从24.1%到88.9%不等。[6]很大一部分老年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离开工作岗位后,转而又担负起照顾孙子女的家庭责任,退而不休。隔代抚养极大地减轻了子女的生活压力,但却牺牲了老年人的晚年自由。老年人要选择候鸟式养老方式往往征求子女的意见,从照看孙子女中解放出来。有了子女的理解与代际支持,老年人才能安心选择自己心仪的候鸟式养老方式,候鸟式养老才能实现。

(四)亲友的介绍牵拉

老年人并不能同年轻人一样共享信息时代的便利,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这使得老年人更愿意相信亲戚朋友等身边熟悉的人,亲友成为老年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其言行对老年人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部分老年人原本对候鸟式养老一无所知,正是通过亲友介绍才对候鸟式养老生活产生向往,通过旅游、拜访亲友了解流入地并加入,自己成为候鸟式养老队伍中的一员后,又会鼓励其他亲友加入。[2]或是有候鸟式养老意愿的亲友,互相鼓励与照顾,组团实现候鸟式养老。

此外,省际交通网络日渐便捷,网络支付体系日益发达,也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选择候鸟式养老的重要因素。

二、安家型候鳥式养老群体面临的问题

目前,候鸟式养老居住类型主要分为购买自住商品房、短租当地酒店或民房、居住地产式养老社区综合体、入住专业养老机构、借助亲友住房五类。[7]本文针对购买自住商品房这类候鸟式养老群体进行调研,称为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这类人群对流入地高度认同,是候鸟式养老群体中异地养老意愿最强且最具可行性的人群。因为在流入地拥有自住商品房,使其不受租房市场供给、价格等因素影响,候鸟式养老意愿最容易转化为现实行动。

本文采用非概率抽样的方式,对22位安家型候鸟式老人进行访谈。访谈对象最小的62岁,最大的73岁,男性9人,女性13人;仅有1人丧偶,其余均有配偶;3人有两个及以上子女,19人只有一个子女;其中有17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但均行动方便;19人购买的商品房位于外地人聚集区域,3人入住当地人居住的小区;房屋面积一室一厅的6人,两室一厅的14人,三室一厅的仅2人;购房时间最早的2010年,最晚的2017年。访谈对象均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能支撑其在流入地的支出,未提到经济层面困难,但这与该群体消费需求直接相关。访谈对象谈到了流入地物价水平高,水果、海鲜、肉类价格高于流出地,但由于自身血糖、血脂、血压、尿酸等身体原因,饮食以清淡为主,对水果、海鲜、肉类等产品需求量不大,也不购买衣物或是购买少量衣服。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遇到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疗资源不能满足需求

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选择的流入地通常是宜居指数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同时受到游客的青睐。到了旅游旺季,候鸟式养老群体及大量游客的涌入,使流入地公共服务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导致三亚人口峰值与谷值差距大,现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难以适应短周期变化的需求。[8]公共服务中,医疗最为候鸟式养老群体所关注。调研的22位老年人中,17位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加之老年人抵抗力较差,医疗资源与其息息相关。15位老年人不认同流入地的医疗质量,认为病情严重时,需要去北京等地就医;医疗机构数量也不能满足需求,旺季时医院就诊人数多,挂号、就医排队情况普遍;医保异地结算快速发展,但还未实现全覆盖,且医保异地结算需要备案登记,网上备案登记与预约挂号是老年人的短板。以上给就医带来不便,部分安家型“候鸟老人”遇到身体不适时,首选自行服药。自行服药一段时间无改善,才选择就医,这往往会错过最佳就医时间,不利于安家型“候鸟老人”的身体健康。

(二)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

大型养老楼盘环境较好,但多位于郊区。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如社区食堂、社区医院、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市集、温泉洗浴等。在一些候鸟式老年群体聚居的社区中,缺少防滑道路以及安全措施,不利于老年人的休闲运动。有安家型“候鸟老人”提到购买房产时,就是被社区正在运营的食堂所吸引,食堂菜品丰富、经济实惠,能满足其就餐需求。购买房产不久后,社区食堂因亏损关闭,只能自己在家做饭,且社区周边没有菜市场,买菜需要步行半小时才能到达最近的市场,由于腰不好,菜买多了又提不动,生活很是不便。有安家型“候鸟老人”提到社区配套免费班车,班车班次少,一天只发车两次,乘车拥挤且发车时间与自己的出行计划不符合。因此,社区配套设施不完善,使安家型“候鸟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大幅降低。

(三)小群体间互动密切,社会融入度不高

由于文化习俗、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兴趣爱好存在地域差异,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倾向于和流出地亲友做邻居。更有安家型“候鸟老人”表示现持有的异地房产不是最心仪的,但是朋友们看中了这里,就是想跟朋友们做邻居才选择购买。“候鸟老人”之间在来到流入地前就已经存在亲密关系,进入流入地社区之后形成多个交流频繁、相互信任与帮助、结伴养老的邻里联合体。[2]安家型“候鳥老人”小群体间互动密切,并没有融入流入地的文化体系之中,形成一种嵌入式的融合状态。每逢春节,部分安家型“候鸟老人”的子女投奔其过年,加之游客,导致流入地物价水平大幅上涨,交通堵塞,更不利于候鸟式养老群体的融入。安家型“候鸟老人”主动融入意识差,部分调研对象表示当地人讲方言,沟通受阻,自己只和物业工作人员、小区周边饭店老板这些当地人有联系。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形成一个封闭独立的小群体,没有融入流入地之中,不利于其产生心理归属感。

(四)身心不适时缺少陪护、陪诊

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拥有持续稳定的住所,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布置房间,生活舒适度提升,但在身心不适时缺乏专业人员的护理照顾,有违健康养老的初衷。随着年龄的增加,安家型“候鸟老人”身体不适、意外磕碰、心情低落的情况增加,当此类事件发生时,其子女不在身边,小群体成员平均年龄大,没有精力进行长时间陪护、陪诊,只能是夫妻双方相互照顾,彼此依附。调研的丧偶安家型“候鸟老人”提到老伴去世后,自己身心受到重创,想去流入地自己又不敢去,其儿子从老家雇了保姆陪同其前往,但是费用又高,不可能每年都选用此方法。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跳出了熟悉的生活圈,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产生不安全感,虽然房产能带来一定的安全感,但在面对突发事件、身心不适时缺少陪护与陪诊,又会使其感到无助、弱势,不安全感增加。

(五)生活方式单调,精神养老品质有待提升

安家型候鸟式异地养老群体只是发生了地理空间上的位移,绝大多数仍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老年式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得到本质性改变。他们的生活范围和社交范围相对狭窄,只对与自己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民生问题给予关注。调研发现,安家型“候鸟老人”每天生活比较单调,除了能享受到当地的气候优势,其余与在家居住时差异不大。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对健康关注度高,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最主要的锻炼方式是遛弯,且每天遛弯时间、路线基本相同。部分选择广场舞、太极拳等锻炼方式,锻炼时间多集中于晚上6点至9点时段。除体育锻炼外,其余时间大多是看电视、短视频。安家型候鸟养老群体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物质养老问题得以解决,但是精神生活不丰富,精神养老品质有待提升。

三、解决安家型候鸟式养老问题的对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这从国家宏观层面上为老年人的高品质养老规划了蓝图。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规模越来越大,最早加入这一群体的老年人也逐步从初老阶段步入中老阶段与高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因为住房的持有,安家型“候鸟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异地养老意愿远高于租住者。甚至当行动不便后,有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可能性,这就对流入地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提升医疗供给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规模的扩大和年龄的增长,对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一些患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需要定期去医院复查,保证医疗供给的质量和数量十分必要,流入地政府应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给予政策支持。一些“候鸟老人”聚集城市的医院可主动与国内知名医院建立联系,淡季选派骨干医生去知名医院观摩学习,旺季聘请知名医院专家来院定期出诊,大幅提升供给的质量和数量。此外,还要简化异地老年人就医流程,开设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简化异地就医报销流程,实现医疗保险实时结算,为安家型“候鸟老人”提供就医便利,保证其在流入地享有优质的医疗资源,保证其身体健康。

(二)完善社区养老配套设施

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与社区联系最为紧密,社区养老配套设施的完善能极大程度地解决生活便利问题,满足其多元化养老需求,加强社區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刻不容缓。社区应积极了解“候鸟老人”的需求并汇总,有层次、分步骤进行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类设施,包括无障碍通道、防滑坡道、人车分流、社区食堂、社区餐口、社区市集、生活超市、理发店、班车预约等;文化娱乐类设施,包括电影院、图书馆、棋牌室、安全性较高的健身器械等;医疗保健类设施,包括卫生服务站、老年人健康评估中心等。以上社区养老配套设施应逐步完善,不断提升安家型“候鸟老人”的生活品质。

(三)提高社会融入度,提升心理归属感

提高安家型候鸟式老年群体的社会融入度,需要政府、社区、个人多层面共同发力。部分安家型“候鸟老人”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且身体较健康,政府应发布人才聘用信息,建立激励机制,深度挖掘人才资源,使这部分老年人为流入地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社区应充分发挥组织架构作用,吸引“候鸟老人”参与社区活动,提高群体满意度。[9]安家型“候鸟老人”自身也要有主动融入的意识,跳出自己的熟人圈子,积极与流入地居民相互交流,了解并适应流入地的文化,提升心理归属感。

(四)大力发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能为安家型候鸟式老年群体带来很多便利,甚至挽救生命。如海南“候鸟老人”互助组织——夕阳红组织,2019年起在8个候鸟小区挂牌成立夕阳红爱心服务站,为老弱病残、孤寡“候鸟老人”提供24小时无偿救援服务。[10]福建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展“点菜式”家政上门服务,实现贴心居家养老服务。[11]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家型“候鸟老人”年龄不断增长,对上门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更多安家型“候鸟老人”的需求,可以鼓励一些组织提供有偿上门服务。组织要精心挑选有爱心、有耐心的人员加入养老上门服务队伍,并对其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心理学、老年护理学、家政经验,同时制定严格的服务规章制度,满足安家型“候鸟老人”的需求。安家型“候鸟老人”平日过着自由惬意的生活,一旦有需要时又能有专业人员上门服务,安全感大幅增加。

(五)丰富养老生活,注重精神养老

安家型候鸟式养老群体大多经济条件较好,物质养老得到满足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养老品质,就要大力发展精神养老。社区可建立老年培训中心,辅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及网络,助力智慧养老;还可举办网络诈骗防范、生活小妙招、老年理财等与老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培训;注重老年人的兴趣培养,成立摄影、书法、绘画、棋牌、舞蹈等协会;搭建文化养老平台并大力宣传,由专业人才组织文化养老活动,吸引“候鸟老人”加入,满足安家型“候鸟老人”的精神需求,使其度过有意义的晚年生活,老有所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持续发展,安家型候鸟式养老人口呈现逐年增多态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安家型候鸟式养老方式并不适合所有老年人,其只能是一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老年群体的选择,其只是对传统养老方式的一种补充,绝非替代[8]。老年人在选择安家型候鸟式养老方式前一定要仔细评估自己的情况,对流入地进行细致考察,切忌盲目跟风。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228.http://www.stats.gov.cn/xxgk/sjfb/zxfb2020/202302/t20230228_1919001.html.

[2]李雨潼.“候鸟式”异地养老方式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8(8):276280.

[3]李雨潼,曾毅.“候鸟式”异地养老人口生活现状研究——以海南省调查为例[J].人口学刊,2018(1):5665.

[4]王心羽,李晓春.城市化进程中“老漂族”异地养老问题[J].人口与社会,2017(4):5058.

[5]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2022中国候鸟式养老冬季栖息地适宜度指数[EB/OL].20221203.https://www.acem.sjtu.edu.cn/acem2021/news/74464.html.

[6]周鹏.隔代抚养的测量:现状、困境与改进——基于中国生育(率)研究的视角[J].南方人口,2019(1):3143.

[7]袁淑婷,陈为智.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候鸟式养老问题研究[J].城市学刊,2022,43(05):3338.

[8]王郅强,赵昊骏.“候鸟式”养老群体的公共服务供需矛盾分析——以三亚市为例[J].行政论坛,2019(2):103109.

[9]王鑫.南宁“候鸟式”养老群体社会融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4043.

[10]陈恩.异地养老互助组织的行动逻辑——以东北老人“候鸟”生活为中心的经验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775.

[11]吴军华,李菁雯.“点菜式”家政上门服务实现贴心居家养老照护[N].中国妇女报,2023220.

作者简介:陈景(1982— ),女,河北保定人,法学硕士,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矫正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28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智富时代(2019年3期)2019-04-30 11:11:14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经营者(2017年1期)2017-03-08 16:15:33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社会复合治理机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科技传播(2016年11期)2016-07-20 22:29:50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中国商论(2016年33期)2016-03-01 01: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