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读懂:文言文教学策略探究

2023-05-30 09:35刘秀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读准鼓琴文心

刘秀

一、聚焦“读通”困难,巧设学习支架

所谓“读通”,是指能读准字音,读准词句间的停顿,将整篇课文读得顺畅有韵味,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目标。文言文和口语固有的距离,加上其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学生朗读时会感觉拗口、别扭。文言文读通难在个别字音读不准,少数断句读不当,整篇课文读不畅。有时,学生自读数遍也很难自行解决。教师在教学时,可依据学情,锁定难点,引导学生读通文言文。

1.巡视与展示并用,读准字音。文言文中易误读的字是个别生字与多音字。两种误读,两种教法。生字文中有注音,可小组合作互查互教。多音字误读主要因为不了解意思所致。如“少选”的“少”读成shào,“汤汤”读成tāng,“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两个“为”都读成wéi。指导读准多音字,教师在学生初读时巡视,发现错误便指正,并引导学生探究误读原因。展示环节,纠错的任务主要由学生正音为主,教师须强调读准多音字要借助注释、因义定音。

2.虚词与实词相生,读准句读。朗读文言文要注意词句间的停顿,因声求气,读得流畅。文言文的典雅性,首先体现在虚词更替现象突出。虚词是文言文的标志性词语,它的使用使得词句间停顿有规律可循,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和“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学生都在“乎”字之后断句。教师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师生合作接读四个短句,强化“乎”字的字音应适当延长,抑扬顿挫,富有情趣。在近乎游戏的朗读中,学生领悟了文言文的断句规律。

3.范读与仿读共融,读畅全文。范读与仿读共融,即教师进行范读后,所有学生随即进行模仿朗读,再指名学生展示朗读或齐读,达到与教师示范相似的程度。达成此种共融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学生已经能够正确读准字音、节奏,但自身朗读技巧难以提高之际;二是教师朗读水平高,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其朗读欲望;三是学生要能专心倾听。在文言文教学中重视范读,是成本最低且收效最好的教学方法。

二、遵循“读好”规律,巧妙传承文化

所谓“读好”,是指学生在教师引领下入情入境地读,读中思辨,读中拓展。这是文言文教学的探究性和发展性目标。文言文教学都应处于单元整体教学中:取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站位,整体观照单篇文言文的独特性,最容易把握读好文言文的规律。如此教学,学生的文言文赏读能力才能不断进阶,文化传承方能水到渠成。

1.披文入境,读出感情。读好文言文需跨越千古时空,而最佳切入点就是情感,因为情感古今相通。文言文中的情感或文中人物自带,如《司马光》等纯故事类文本;或作者倾注,如《书戴嵩画牛》等故事加说理的文本;或编者在人文主题观照下做片段截取和组合时注入,如《古人谈读书》;或为多者叠加,如《两小儿辩日》加载了对科学精神的嘉许和辩论时有理有据的推崇。一旦进入人物的情感,时空便消逝,读者亦随文入境。这一环节的教学如下。

(1)自主研读:你能读好这篇文言文吗?自己练读,发现读好的秘密。

(2)指读追问:朗读时,如前后感情一致,这样读合适吗?如果朗读时,前后感情变化明显,这样读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3)探究发现:“高山流水遇知音”部分洋溢着“乐”,“破琴绝弦祭知音”部分则充斥着“悲”。读出感情变化是读好文言文的第一个秘密。

教师引领学生朗读时,应在感情不到位处点拨,于前后对比中拨弄文中隐藏的“情弦”,读出文中伯牙、子期的情感。学生与文中人物共情才能理解人物,理解人物才能与其对话。

2.对话“文心”,读有思辨。每一篇文言文都拥有专属的文化内核,即“古典文心”。文心,是作品蕴含的生命精神。教科书中的文言文,要从三个视角看其文心,即文章本身、人文主题和母体典籍。如《伯牙鼓琴》一文的文心,从文章本身看,是知音文化;从人文主题看,是艺术的魅力;从母体典籍《吕氏春秋·本味》看,是贤明之人需要贤明君主礼让任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本文,教师当舍弃母体典籍的文心,在“艺术的魅力”的大单元中,拥抱“知音”这一文心。欣赏文心的路径就是品读想象,对话思辨。思辨是为了读懂文言文中要言说的理,要体现的精神或要表现的文化,为了深度对话,进行思维和价值观的碰撞。这一环节的教学如下。

(1)与二人对话:“读文懂心”是读好课文的第二个秘密。读文思考—— 第一部分谁乐?为什么乐?

(2)集体交流:这部分有“三乐”—— 一是伯牙乐,乐在将泰山志向、江河情怀融入琴声,意气风发;二是锺子期乐,乐在能听懂伯牙的琴声,知其志向,微妙神奇;三是同乐,一个鼓一个听,一个弹一个赏,其乐融融(出示插图)。两人只通过琴声就心意相通,这就叫“知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3)朗读再现:朗读再现“三乐”,读出高雅脱俗之感。

(4)补充过渡:(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相傳乐师伯牙奉命出使楚国,中秋节这一天乘船到汉江口遇到风浪,于是停船小山下。晚上云开月出,伯牙琴兴大发,弹奏《高山流水》,以遣情怀。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个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樵夫—— 锺子期。这次美丽的相遇,让音乐奇才和乡村樵夫成为知音,两人相约第二年的中秋还在此地相会。春去秋来,伯牙抱琴乘兴而至,重回故地,看到的却是锺子期冰冷的墓碑。

(5)有感情地朗读:多名学生朗读文章第二部分。

(6)与伯牙对话:伯牙破琴绝弦做法极端,想法太过与众不同,结合课后“资料袋”说说你懂伯牙吗。不懂,是为什么?懂,又是为什么?

以上环节,层层对话,深入思辨,理解“知音”文化。首先,紧扣“乐”思辨,在品读中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弹奏者能以高妙的琴声抒发志向,欣赏者以高深的造诣经琴声解心声,两人无需一言便懂彼此,音乐抵达的极高境界,令人震撼,让人向往。其次,紧扣“懂”思辨,在拓展资料营造的情境中想象,体会得知音之乐,明知音之幸,失知音之痛。

3.积累传承,读能拓展。文言文积累最好当堂在朗读中完成,创设情境并有滋有味地朗读非常关键。本课教学依据“传说”这一文体特点,创设诵读情境。具体环节如下。

(1)激情导读:伯牙绝弦,琴声沉寂,回声却悠长而又深远。“两千二百多年前,一群文人将这个流传了几百年的传说写进了《吕氏春秋》一书。书中这样写道——”(学生朗读)。“这个传说从秦汉三国一直讲到唐宋元明清,生生不息。人们这样讲——”(学生朗读)。“今天走出教室,你会把这个传说讲给亲人、朋友听吗?那我们就这样娓娓道来——”(学生朗读)

(2)熟读成诵:这段千古佳话不仅内容感人,而且语言精练精美,我们要牢记心间。看谁背得快,记得牢。

导读语体现传说特点,形成一条传说流传的时间轴,短短几句话贯通古今,彰显传说流传久远的文体特征。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也要适度拓展。拓展阅读的作品须体现相关性:一是体裁的相关,如学习寓言《守株待兔》时推荐寓言《揠苗助长》;二是内容的相关,如学习神话《精卫填海》时则推荐神话《夸父追日》。《伯牙鼓琴》因为是传说,版本众多,优选之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列子》一书中的文言文《伯牙绝弦》,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的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前者是文言文,后者是白话小说,形式多样,学生在比较阅读中体会传说的特点,让“知音”文化深入人心。※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童本课堂视角下小学语文创意读写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文号:D/2021/02/100]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刘集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读准鼓琴文心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优化字母教学,夯实英语基石
泉水滴答
中考学生文言文复习初探
冬天来啦
文心杂记
请不断修炼你的“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