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课后习题,打造品质课堂

2023-05-30 13:13柳惠俏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海力布蔺相如习题

柳惠俏

一、补题,促能力迁移

1.着眼单篇,落实要素。课后习题呈现的是一篇课文最为重要、最有特色的训练要素。《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教师可结合课后小练笔,做提示补充:“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做贡献的人,具体是哪些人?为什么是他们?”学生就默默无闻奉献的人进行具体描述,如清洁工人凌晨清扫大街、搬运垃圾,给城市带去清洁、美丽,从来都是埋头干事,从不邀功……有了初步表达的基础,教师再补充连线题:

连线之后,事物的象征意义就一目了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看到上面的事物,你会想到哪些人?选择其中一个,试着写一段话。”通过这样的小练笔,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既落实了阅读要素,又为写作要素(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落实奠定了基石。

2.着眼单元,强化要素。由于教科书的版面有限,不可能将单元某一训练要素反复呈现,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对课后习题做补充、强化训练。比如,《落花生》一课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只在《落花生》一文的课后题小练笔中体现。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其余三篇课文中补充相应小练笔。如学了《白鹭》,补充小练笔:“在郭沫若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丰子恺笔下鹅是高傲的将军,在你的眼中,小仓鼠、小狗等是什么样的呢?请选择一种动物写一写。”学习《桂花雨》时提示学生:“许多诗人用月亮传递思乡之情,琦君用桂花雨表达思乡之情,你想用什么表现思乡的感情呢?”学习《珍珠鸟》时提问:“你见过‘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事例吗?写一写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是怎样友好和谐地相处的。”

3.着眼整套教材,延续要素。小学语文教材训练体系具有一大特点:同一个语文要素会在不同学习阶段的语文实践中被反复运用,不断提升。

《将相和》一文课后习题:“廉颇、蔺相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蔺相如要秦王举行隆重的典礼才把和氏璧交出来?”学生带着问题联系上下文寻找答案,从两个角度看待问题:一是由于秦王毫无诚意用十五座城换璧,蔺相如为了赢得时间将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去,来兑现对赵王的允诺;二是置秦王于两难境地,不得不把蔺相如送回赵国。从提问入手,巧妙地引导学生习得了思考的路径。

接着,教师再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写三个故事?我们已经知道完璧归赵、渑池会面是负荆请罪的起因,可是起因本可以三言两语交代清楚,《将相和》却把极多的笔墨花在起因上了,这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明白了《将相和》明写化解个人矛盾,实则写化解国家之间的矛盾。“面对个人矛盾、国家利益,蔺相如的态度一样吗?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寻找答案,领略了人物形象与品质,掌握了文章主旨。“为什么要写三个故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也解决了课后习题“结合事例说一说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改题,促学习热情

1.改深奥为浅近,想学。有些习题表达方式文学色彩浓郁,需要改得浅近一些,或者搭设一些铺路石,以便学生理解。如《父爱之舟》课后题:“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解。”对于很多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很难下手。教师不妨将课后题改为:“读了课文,你觉得可以用什么题目来概括文章内容?与作者的题目相比,哪个更贴切、更有深意?”学生的思维瞬间活跃,用“新标题”与“原标题”进行比较,思考哪个题目更合适,学生就有据可依,教师因势利导,解析“父爱之舟”蕴含着的深刻道理便水到渠成。

2.改模糊为清晰,能学。《猎人海力布》课后题:“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这道题意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教师可以通过打星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复述。学生达到一个要求获得一星,全部达到得三星。如下图所示:

学生复述时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有的想象海力市听到危险来临时的心理活动;有的紧扣劝说场景,增设故事人物;有的放慢镜头,想象海力布每透露一些宝石的秘密就石化一部分……丰富的想象表达,一下子把我们带入充满紧张气氛的劝说场面。

3.改固定為灵动,乐学。《少年中国说》课后题:“查找资料,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们做一份手抄报。”许多学生没有头绪,教师可以灵活设计题目加以引导:“查找资料,学习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后,可以自由选择方式进行汇报。可以运用快板、讲故事等形式,在小组内交流;可以写一写读后感,配上人物插图;可以劝说一个学习不够上进的同学,让他有所改变;可以画一画漫画,充当讲解员进行讲解。”丰富的作业形式改变了手抄报的单一面孔,因而具备了更强的召唤力、驱动力,能够使学生乐在其中。

三、延伸,促素养提升

教师可在课后习题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或“借题发挥”,设置项目式学习题,深化学生思维;或开展类文阅读、关联阅读,凸显课外阅读,实现深度阅读,夯实语用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使课后题助推学生不断发展。

1.因题而“比”,深化思维。《牛郎织女(一)》选做题:“课文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如,老牛突然会说话了,它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在其他民间故事中找出你觉得不可思议的情节,和同学交流。”通过对比阅读,将民间故事中超出常理的情节进行对照,既开阔学生眼界,活跃思想,使学生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使学生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提出一些具备挑战性的任务:“找出《牛郎织女》《田螺姑娘》《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这些爱情故事的相似之处或固定的模式。”这样延伸题目,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2.因题而“读”,强化阅读。《冀中的地道战》课后题第1题提示学生要带着问题读,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四次联读,帮助学生理解课后题第2题:“地道战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第一次:联读相关资料,了解修筑地道的原因。

第二次:联读与地道有关的图文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地道的构造。

第三次:联读相关资料,理解地道作战及其防御功能。

第四次:联读关于地道战的评价资料,同时推荐观看电影《地道战》。

学生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同时紧密结合课后题进行思考、解答。前三次联读,有效地解答了课后题第1题;第四次联读,解答了课后题第2题,同时与课外阅读相关联,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

3.因题而“写”,加强语用。教师需要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指向语用训练的小练笔,引导学生领悟文章语言的精华。教师应创造性地融合阅读、习作的教学目标,通盘考虑课文阅读、习作例文、语文园地等板块内容的穿插学习、练习,帮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对比《松鼠》与《太阳》两篇说明文:前者讲究趣味性、文艺性,语言生动活泼;后者准确、简洁、平实、科学的语言特征显著。这时候,教师可穿插“初试身手”第二题:结合资料,将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白鹭》的部分段落改写成说明性文章。由说明方法介绍拓展至小练笔,将读、写有机融合,锤炼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不知不觉地熟悉和掌握了说明文的写法。

4.因题而“演”,激发创编。《猎人海力布》课后题:“试着以海力布或乡亲们的口吻,讲一讲海力布劝说乡亲们赶快搬家的部分。”在讲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分角色演一演。单纯的口头复述变成了喜闻乐见的表演,符合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海力布蔺相如习题
《猎人海力布》缩写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猎人海力布
抓住习题深探索
《猎人海力布》缩写
缩写《猎人海力布》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将相和
不计个人恩怨
—— 蔺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