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翠玉
三十年前的那个盛夏,我捏着报到的纸条,穿过一条林荫小路,走进了小学校园。大门内,一群大大小小的乡下孩子在操场上一溜排开,忙着清理杂草。我找到校长室报到后,跟着一个老师来到操场参加劳动,身边的一个孩子喊了声“老师好”,一群孩子都跟着喊了起来。“老师好”,这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三个字,似乎一下子把我从学生变成了老师。时隔多年,那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那声清脆的“老师好”,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心田……
那年的9月1日,校长领着我走到三年级教室门口,他朝我招招手,示意我自己走进去。我有些迟疑,但是站上讲台的一瞬间,原本叽叽喳喳的教室一下子静了下来。教室非常简陋,斑驳的黑板,破旧的课桌椅,桌面也有些坑坑洼洼。孩子们齐刷刷地坐在木板凳上,睁大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我看。如今早已不记得教师生涯的第一节课讲了什么,但那一个个充满了对新老师好奇、喜欢的澄澈眼神,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在以后相当长的教学生涯中,在那一间间简陋的教室里,我如同“指挥官”,一声令下,“小兵们”只管听话地往指定的方向前行。我说他们听,我讲他们做,我教他们学。作为师者的我,每天都在传道、授业、解惑。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我尽心地教,孩子们认真地学,班级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们的校园生活简单而快乐。
六年后,我带着积累的些许教学经验走进了一所新学校。
新的校园环境,打开了我的教育教学新视野。丰富的博物馆课程、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新主张,一次又一次刷新我的教学观。我跟着跑,虚心学,慢慢适应,也逐渐明白:研究的课堂,能让孩子从被动走向主动;高高在上的讲台,能让孩子从“配角”华丽转身为闪闪发光的“主角”……我开始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引向讲台。
有个刚入学的小女生,她总是默默地走进教室,默默地整理书本文具,默默地独自看书,很少和同学交流。于是,我每天主动接近她,与她聊天;课堂上格外关注她,请她发言;活动中给她机会,让她展示……慢慢地,她变得自信、大方、开朗起来。她会和班里的孩子一起走上讲台开个故事会,会和小伙伴一起来场“班级诗词大赛”,会和小组成员讨论、商量、排练课本剧,甚至会走向“彩虹剧场”,在全校的艺术节上一展才艺……
瞧,我仍是这块“四方天地”中的那个老师,讲台仍在教室的最前方。坐在教室里的那群孩子,他们不仅仅是学习者,还是演讲者、朗读者,更是思想者;而我这个老师,不再是那个曾经发号施令的权威“指挥官”,我逐渐学会退到讲台的最边上,站到学生的身后,蹲下来倾听他们的声音。学生,成为教室里、讲台上的主角。
2021年9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双减”政策,我们学校开展了“减负”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瞧,同一学科的不同老师,走进同一个班级进行“跑课”。孩子们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我也走进同年级的其他班级“跑课”,接触到了不一样的孩子,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班级氛围。
“减负”之下,学校新的“跑课”方式,让孩子们倍感新奇。一下课,孩子们都会叽叽喳喳地围着我,分享来上课的老师的新鲜事。我也顺势引导孩子们把这些上课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变成“评课单”送给来上课的老师。我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可写可画,可长可短,可独立完成,也可小組合作。
当我把孩子们的“评课单”分享给来上课的老师时,那一份份图文并茂、童趣盎然的“评课单”让老师们惊喜万分:“天哪,二年级的小朋友太有想法了!”“这个‘小老师还表扬我呢,我得把这份评课单贴进我的教案本里……”有位体育老师还专门写了一篇小故事来回应这些“小老师”呢。
评课,原来是教师、教育专家的“专利”。如今,“评课团”的评委却是这群孩子!“评课团”的小评委们甚至活跃在公开课上。一次市级展示的两节课结束了,“评课团”的一份份“评课单”也随即而出,有用关键词语记录的,有用思维导图呈现的……拿起话筒的这些小评委们不见丝毫胆怯,有的先扬后抑,委婉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一语击中要害,直面这节课的问题……与会老师笑语连连,掌声阵阵。
每间教室里,讲台上、课桌前,孩子们依旧齐刷刷地坐着,眼睛依旧那么闪亮,散发着光。但是,他们已经不再是曾经的那些等待“灌输”的孩子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讲台上的小先生;他们已被学校特有的气息包裹着、浸润着,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成长着……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我想说,儿童,可以为师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力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