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耀文 李萍
文言文是中考重要得分项,但因为其内容繁杂,加上学生跨时空去体会古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局限性,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成了中考前复习的重点。我认为“读”是攻破这个重难点的有效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才能读准字音,读懂句意,读出情感。
一、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缺少语感,没有停顿断句常识。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教师应重视对文言文“读”的指导与训练。首先要让学生通读全文,解决字词读音、文言断句、字词句的理解等基础知识中存在的问题。
(一)读准字音
除了读准一些正常生字的发音,还有读准通假异读、古音异读和破音异读等。如“陈胜王”中的“王”,破音异读为“wàng”,活用为动词“为王”;“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假异读为“wú”,同“无”;“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通假异读为“zhǔ”,同“嘱”;“可汗大点兵”中“可汗”古音异读为“kèhán”;又如“浩浩汤汤,横无几涯”中“汤汤”古音异读为“shāngshāng”等等。
(二)读准句读
句读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本人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读准句读。
一是理解课文内容,读准句读。“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古文断句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句读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断句也就有了问题。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文意,领会文意的基础在于理解词句。阅读文言文时,首先要结合注释,综合文章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弄清句意、文意,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一个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该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这样就能把握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读准句读。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意为:医生喜欢给没有大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朗读时应在“不病”后停顿,“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停在“好治”后。
二是弄清词语特点,读准句读。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文言文里常常是两个单音节词。如“可以医大风”(《捕蛇者说》)中“可以”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应这样停顿“可/以医大风”,同样《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也是“可/以一战”。
三是借助语法知识,读准句读。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去分析句子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读出停顿。如主谓之间的停顿,“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岁论战》);动宾或动补之间的停顿,“恐/前后受其敌”《狼》;介宾短语后置的停顿,“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转折连词前的停顿,“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殖”(《出师表》)等等。
二、表情朗读,读出感情、展现情感
表情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应从以下两方面指導学生进行表情朗读。
(一)读准语调
相同的句子,不同的声调,会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尤其不同的句型要用不同的语调来读。《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表陈述,读的语气要平缓;“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表肯定判断,读的语气就要含权威性的肯定;“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感叹,语气要表达出情绪的激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表示疑问,语调要上升。总之掌握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语言的内在感情,是实现表情朗读的要素。
(二)读出重音
根据词句内涵,确定逻辑重音,是表情朗读的重要因素。谓语的动词要重读,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要重读,如“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盛气”;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中重读“七百余里”;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中要重读“此”。另外句子中某些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教师要自己或是鼓励一些擅长朗读的学生作示范性朗读,展现文章的情感,感染学生,唤起他们的审美情趣,以此加强复习的实
效性。
三、品读佳句,体味美感,加深记忆
教科书中每一篇古代文学作品都是华夏文明浓缩的结晶,考前复习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品读鉴赏,做到有效复习。
(一)创设情境
信息化的今天,我们完全有条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再现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历史状态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复习《石壕吏》《卖炭翁》作品时,可以播放《安史之乱》的影片创设一种尸横遍野、生离死别的悲残景象,让学生了解到“安史之乱”导致唐朝一时国家破烂不堪,百姓们生活疾苦。通过这些镜头,让学生真正明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民间生活的两极分化,同时感知语言的优美,加深对美词佳句的记忆。
(二)对比鉴赏
将相同写法或相同题材的文章对比鉴赏,会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会对文章段落进行有效记忆。如将《渭城曲》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古诗类比,让学生鉴赏送别佳作,拓展思路。《望天门山》和《早发白帝城》类比,学生会掌握两首诗明快亮丽和幽静深沉的不同色彩的表现。此外,具有可比性的还有写作背景、经历遭遇、语言风格等等。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