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瑾
本设计立足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这一整体,以“品艺术 做知音”为总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综合分析的能力。作为单元任务群学习的开篇,本课以“识知音”作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的了解,对单元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提炼。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概括该单元几篇课文的内容,对比分析,发现多篇文本之间的关联。
1.出示单元页,学习语文要素。“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这个单元将带领我们借助语言文字,发挥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2.浏览课文,了解单元内容组成。浏览第七单元的各篇课文,让我们一起“品艺术 做知音”,开启艺术之旅吧!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单元页的内容,明确单元的主题和学习要求,建立单元整体意识。通过浏览课文,对单元内容有初步了解。
1.交流反馈,引导梳理。 课前,同学们根据预学单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了自主预习。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按类创建字词“百宝箱”,同学们在预习时有什么小妙招?
预设1:文言文里面的字词理解虽然有意思,但是有一定难度,我设计了一个与古今字义有关的“百宝箱”。
预设2:多音字特别容易混淆,所以我从课文、生字表中找到并筛选了一些读音、字形易混淆的字词,设计了一个和辨析字音、字形有关的“百宝箱”。
预设3:我在预习时发现了一些平时不怎么接触,比较陌生的词,我很想了解它们的意思,所以我设计了一个陌生词解的“百宝箱”。
师:通过按类创建字词“百宝箱”,字词学习就有了规律,不仅学得多,还记得牢!根据这些同学介绍的妙招,在接下来的单元学习中,我们继续补充、完善自己的预学单,建立一个本单元的字词“百宝箱”。
2.分类闯关,积累归纳。同学们读了课文,梳理了字词,掌握的情况怎么样呢?一起玩个闯关游戏检验一下吧!
第一关:“古今字义大挑战”
(1)老师出题,学生说。(选择古今字义差别大的一组:“汤汤乎若流水”,文中“汤”读shāng,表示水流大而急的样子。“今乃掉尾而斗”,“掉”在文中指摆动,摇。“伯牙鼓琴”,“鼓”在文中指弹奏。)
(2)学生出题,其他同学说。
第二关:“专业术语我来讲”
(1)读准专业术语。出示这个单元中的一些专业术语,读一读,相机正音。
(2)理解詞语含义。预习时,同学们对这些词语的含义进行了了解,你想为同学们介绍哪个词的意思?
(3)交流学习方法。你是怎么了解词语意思的呢?(查阅资料、工具书,询问他人……)
第三关:“字音字形辨一辨”
(1)完成“课堂研习任务单一”,对多音字、形近字等进行字词检测。(检测单略)
(2)单元里有两篇文言文,读准字音节奏是难点,自己再读一读。
(3)文中有几个有难度的句子,挑战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第三学段的学生需具备能够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的能力。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并尝试运用多种方式整理和呈现信息。预习时,设计有要求、有指导、有评价的预学单,帮助学生借助多种渠道,对单元基础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探究,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扫清阅读障碍。课堂上,教师示范,引导学生用生动、有趣、多样的形式来巩固基础知识,增强了学习趣味性。
1.回忆旧知,习得方法。
(1)梳理课文内容的方法,我们学过很多,谁能说一说有哪些方法?
(2)学生交流,相机点拨。(可以用抓住人物关系、圈画关键词句的方式梳理内容。)
2.合作梳理,分享成果。
(1)小组合作,选择一篇感兴趣的课文,用喜欢的形式进行梳理,并完整说一说内容。
(2)每篇课文选一个小组展示成果,小组代表说一说内容。
针对不同的课文,我们可以根据文体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形式进行内容的梳理;同一篇课文,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帮助梳理内容。
3.对比联读,探究文本关联。
(1)围绕单元主题,发现整体关联。引导学生对单元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发现课文之间的关联。
本单元课文都是围绕“艺术之美”来选材的,课文内容可以归类划分为音乐、书画和戏曲三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课文有文言文,也有现代文,通过不同的人和故事,向我们展现了艺术的魅力。
(2)对比同类课文,辨析人物关系。先让我们走进与“音乐”相关的两篇课文,《伯牙鼓琴》和《月光曲》。快速浏览这两篇课文,探究两个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何相同之处。引导学生发现人物互为“知音”的关系,两篇课文都为我们讲述了“知音”之间动人的故事。
【设计意图】在单元课文的联读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内容的梳理,并借助不同形式(图表、思维导图、提纲等)将其呈现出来,帮助自己对内容进行完整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中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二层“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设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在对单元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多篇课文阅读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提炼出共通之处,发现文本内在关联。 ※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中山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