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相融 情理共生

2023-05-30 09:35:24汪丽王自文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折枝王戎文言文

汪丽 王自文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释题导入

1.揭题、释题。(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课文插图)他们的智慧故事都发生在六七岁的时候,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古代聪慧儿童——王戎。

(板书课题)课文中的“道”可不是一般的道路,秦代以前,两辆马车可以并排顺利通行的道路才被称为“道”。课题短短七个字就已经交代清楚了故事的人物、地点、事情。

2.了解王戎。王戎,何许人也?(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对照注释理解文意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之一。

3.学习“戎”字。“戎”这个字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出示甲骨文的“戎”字)防御用的铠甲和进攻用的兵器“戈”组合在一起就是“戎”字。戎是武器的总称,后来引申为与军事相关。(学生观察并交流书写要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人物形象引入话题,唤醒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前经验。未见王戎,已知其与曹冲、司马光一样自幼聪慧。对照注释了解王戎,理解题目意思,通过标题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精练之美。

二、检查初读,疏通文义

【学习活动一:课文我来读】

(一)出示句子:“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1.(指名读)读得既准确又流利,尤其是多音字“折”读得很准。这里为什么念“shé”呢?

2.(出示“折”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学生交流。)据意定音,根据字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谁来说说“折枝”的意思?

3.链接诗句,理解“多子折枝”。

(1)理解“折枝”的意思。(树枝被压弯了)什么情况下树枝才会被压弯呢?

(2)“子”在这里是“果实”的意思,也就是李子。苏轼诗句中的“子”也是“果实”的意思:“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

(3)你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当一当小诗人吗?(出示)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道旁李树( )满( ),千( )万( )压枝低。

(二)出示句子:“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这句话可以结合注释来理解。“走”在文言文中多指跑,我们学过的《守株待兔》中,“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和“儿童急走追黄蝶”中的“走”都是跑的意思。

(三)男女生赛读长句子,读好停顿。

【设计意图】从“言”入课,读中感知。通过学习活动“课文我来读”聚焦语言的训练,培养语言意识。读准、读通、读出节奏,疏通文义,链接诗句激发学生想象,体会文言特點,感受文言意境并迁移运用。

三 、细读理解,感悟道理

(一)理清人物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发现课文写到了这些人物,(课件圈画)课文中还有两个地方隐藏着人物,你能找到吗?

2.学生再读课文,交流。(“答曰”前、“取之”前)你能找到隐藏的人物,有一双慧眼。文言文里经常会省略人物的名字,适当补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中省略了谁呢?(学生交流)

(二)梳理事件

1.学习文言文,有时候替换一些词语也能帮助我们将课文读得更丰富。课文里的三个“之”,我们能用什么内容来替换?

2.结合语境学习,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问之”的“之”指的是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

(三)对比发现

1.在我们学习过的《司马光》一课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这句话写了其他小朋友怎么做的,主人公怎么做的。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吗?

2.读了“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两句,你有什么发现?(都是写了其他小朋友怎么做,主人公怎么做,这是一种对比。)

3.通过刚才的交流,请与同伴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学习活动二:理由我来说】

1.他是真的不动吗?(不是,他大脑在思考。)会读书的孩子能读到文字背后更丰富的信息。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自己先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

2.“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成语“道旁苦李”就是出自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对比衬托,入“文”入境。通过学习活动“理由我来说”体现课堂的价值:从知识到思维。学生找到文言文中省略的主语和“之”分别代指什么,感受王戎心理活动。学生思考的过程逐步以言语形式呈现,徐徐铺开。

四、练习复述,感受人物品质

【学习活动三:故事我来讲】

1.课文读得好,有古文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我们再来讲讲这个故事吧。(出示评价标准:讲完整、讲清楚、讲生动。)

2.同伴互说,评议。

3.(指名学生讲故事,对照评价标准,集体评议。)课文通过短短49个字就呈现出生动的故事,文言文不仅有语言精练之美,还有含蓄之美,常常在结尾处点到为止,言已尽而意无穷。作者在结尾处还想告诉我们什么?

4.让我们记住这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小王戎吧!(学生根据配乐和插图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情理结合,领悟“文”意。学生通过讲故事交流结尾处的言外之意,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点评

一、以读为本感悟积累

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朗读,这节课以朗读为本,串联起文本内容理解、文言语感培养的学习过程。这节课的朗读有这样几个层次:读准字音,明大意;读好停顿,感节奏;读出情感,悟形象;读出画面,品精神。学习目标逐层提升。读准字音,学生读通了课文,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读好停顿,学生聚焦在长句子学习上,这是读懂课文的关键;在品读中,王戎的形象在学生脑海里慢慢地明晰起来;最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悟、理解人物这样做的原因。

二、以诗解文拓宽文本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行文如此,教学亦然。汪老师在课堂中适时引用了一些诗句和文言文,学生不断触摸和咀嚼精美的文句,不仅提升了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了美的熏陶。研读“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时,汪老师呈现诗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讲到“子”的时候引用苏轼的词“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紧接着进行填空练习的迁移,这样就往前又走了一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很好的语用平台。研读“诸儿竞走取之”时,让学生思考“竞走”是什么意思,结合注解,启发学生回想学过的含有“走”的句子。迁移学习活动既促进了学生对文句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积累过程。

三、对比衬托突出人物

故事的主角是王戎,采用对比的手法来烘托人物形象。在指导学生学习“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个关键句子的时候,汪老师用“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作为“教学支架”,这两句都是写别人怎么样,主人公怎么样,学生马上就能理解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接着,汪老师引导学生想象“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场景,突出王戎的与众不同。之后,启发学生思考王戎不动的原因。经过交流讨论,学生明白了内在的“动”与外在的“不动”之间的关系,突出了王戎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学生在这样的语文活动中,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明白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

四、发挥想象激活思维

在学生讲故事之后,汪老师让学生感受作者“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言外之意,说说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文言文教学从某种层面上说,更多的是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古诗文学习的重点之一。这节课上,汪老师从揭题开始就在进行美的渗透: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精练之美,讲故事是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再一次理解文本,“文”和“言”有效结合。课堂最后,在感受语言精练的基础上,汪老师继续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含蓄之美。“取之,信然。”诸小儿是怎样反应的呢?作者还想告诉我们什么?通过分析作者的态度来探究课文的主题,再一次感受王戎的形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回归文本,让文化的渗透滋养学生的精神成长。※

(作者单位:汪丽,浙江省杭州市育才京杭小学;王自文,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猜你喜欢
折枝王戎文言文
神童王戎
小读者(2023年23期)2024-01-26 01:51:53
贤者亦难免俗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江城
源流(2020年3期)2020-07-14 05:38:15
王戎识李
读者(2020年13期)2020-07-09 06:18:35
王戎识李
金缕衣
现代妇女(2016年11期)2017-10-17 11:06:31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