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问答(五)

2023-05-30 09:35王栋生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物件口罩习作

问题七:习作是学习成果的外化,需要以内化积累为基础。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平时认真地进行了语言积累,比如,认真摘抄优美句段,朗读名家名篇等,但是一段时间下来,写出来的文章似乎变化不大。摘抄积累究竟有没有用?该怎样摘抄积累才能切实有效?有的学生虽然进行了大量阅读,但对语文学习的提升效果不明显,这是什么原因?

答:摘抄“好词好句”是传统作文教学的一种方法,对儿童会有一些启发,蒙学也有类似的方法。学生背诵经典名篇,熟读成诵,脱口而出,对音律节奏有感性认知,通不通,顺不顺,自己也能有所感悟。

只是,摘抄记诵属于简单积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积累”,方法是不是可以多一些?即如这个“好词好句”,如果死记硬背不知变通,不会化用活用,也很糟糕。南师大附中有位校友叫袁隆平,名闻遐迩,他回忆学生时代,曾笑谈当年作文中用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被老师骂“臭文章”的趣事—— 他以为那是“好词好句”,可是他不知道很多同学也这样用,老师看到班上几十个学生连续不断地在那里“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但腻味,真是有可能疯掉的。十四岁时被老师骂“臭文章”,过了六七十年的“光阴”“日月”,仍然记忆犹新,再一次说起当年的“臭文章”,他哈哈大笑。然而,今天我们的课堂上,依然有小朋友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难道真的不能有一些自己的表达吗?他们甚至都不太明白什么是“梭”。有些学校还特别印制一些“好词好句”讲义,还有“排比句练习”,不管遇上什么题目,像是先献上一大把鲜花,或是放一通彩弹。干吗要求学生在作文中撒“好词好句”?那是“鸡精”“味精”吗?摘抄背诵“好词好句”,只是办法的一种,而且是“告诉”或“拷贝”。这些,不是作文教学的正路,不能再玩下去了。

真正的内化,必须与自己的情感表达“合体”。借用来、批发来的东西,不是自然生成的。有一次上课,我问学生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商店看到一个物件,百般喜爱,买回放在家里,却感到它不像先前在商店那样光彩夺目,像是有欠缺,没了灵光,为什么?同学们交流后,說了一些原因。有同学说:这个物件摆在商场,是有环境衬托的,我只能买下这个物件,却无法把那些背景、衬托、灯光甚至当时的音乐旋律一并买回来,我买回的是“之一”。也就是说,那个物件的美,有它自身的环境和条件,脱离那个环境背景以及当时的气氛,成为孤立的个体时,它只是个“部件”,甚至只是个没有活力的标本。—— 这个意思并不艰深,高年级小学生往往也能懂。所以,从作品中学习语言,要引导学生注意相适应的背景环境,学习和谐的表达方式,需要通过个人感悟,有“再创造”。

真正的内化,更多的是靠个人感悟,有个人的创造和发现,“特别能表现我的情感,与我追求的表达方式契合,差不多是我的创造,那就是我的了,以后能一直跟着我……”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老师上课有自己喜爱的语言方式,为什么?习惯成自然,那已经是“他的”了。

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习作。一些学生的语言朴素真诚,并无“好词好句”,但我经常能看到简约之美。最近看初中生的习作,有个初二学生写“我现在特别怀念不戴口罩的日子,想在街上大口地呼吸”;有同学写“不得不戴口罩,只是我看不到人们的笑容了”;而另一位写的是“虽然一直戴着口罩,但我仍然能看到她的笑容—— 在眼睛里”。这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是属于学生自己的语言。

学生在自由阅读中能感悟语言之美,发现“创造”的魅力,因为这是属于“他自己的”了。有时看到学生能写出“干干净净”的短句,我特别高兴,比如,这个学生做事风格简约(甚至衣着也简朴、得体),作文也多用平易的短句。以后他从事任何工作,一定很讲求简练、效率。有的学生逻辑清晰,千字作文,总会自然地“埋”几句话,引导老师体会。比如“把这个想法写出来,人也轻松了几分”,“其实事后想到,当时如果慢几分钟,也许会有别的办法的”。

鼓励学生写出几个“好句子”,老师也要能注意到学生的“好句子”。学生自己的语句,即使有点不足或缺陷,老师们也要多鼓励,毕竟是他的创造,他或许也能修改得更好。我有时会说:“这么好的句子,我怎么就没想到?”我还会对学生说:“某某同学这次作文有几句话写得特别动人,我在办公室读给老师们听,大家都在喝彩!”

也有许多朴素而深刻的诗句,来自儿童的语言。如果我们蹲下去,和儿童一同平视世界,就能发现,那是最纯真最有生命力的语言。※

(未完待续)

(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猜你喜欢
物件口罩习作
打开话匣子的好物件
老物件
旧元素,新物件
戴口罩的苦与乐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雾霾口罩
老物件,大乐趣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