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生物学“五育并举”浸透式教学实践

2023-02-22 13:58陈晓琪陈健辉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陈晓琪 陈健辉

[基金项目]2019年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序号:437。

[通信作者]陈健辉(1966— ),男,广东广州人,理学学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形态学和高师生物教育。E-mail:gzhubchjh@163.com。

[摘 要]为顺应生物学新课标理念发展的趋势,文章提出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五育并举”浸透式教学实践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孝德”,学做融通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将生物学知识与体育运动结合,通过美育活动培养善于发现美的学生,用生物学知识引领学生劳动技能提升,以期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生物;五育并举;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3-0086-03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1]。为了顺应生物学新课标理念发展的趋势,更好地贯彻落实我国长期提倡的“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理念,在日常的生物授课和课外活动中践行“五育并举”,是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现实路径,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意义。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活动设计,布置合理的课外生物作业,践行“五育并举”综合育人。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孝德”

在生物教学中创设情境渗透德育,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符合新课标中“立德树人”的要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教学环节和设置课前、课后实践作业的方式,加强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为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搭建桥梁。

课前,教师通过布置“故事唤我情”的作业,让学生主动与父母交流,了解母亲从怀孕到分娩的过程及父亲是如何照顾母亲的,让学生直观感受生命的神奇和来之不易[2]。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记录下此时的心情,表达对母亲最真挚的感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置“快问又快答”环节,提问关于母亲的年龄、生日、鞋码、兴趣等;设置“体验孕子苦”的环节,通过让学生在腹部绑上装有书的书包,模拟孕妇的状态,再请学生做弯腰、起立又蹲下等动作,感受、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为使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与爱贯穿课程前后,课后,教师可以布置“沟通话我意”的作业,让学生当面或者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对自己的母亲大声地说出“我爱你”。如果可以,还可以通过“视频显真情”环节,鼓励学生收集母亲每个年龄阶段的照片并将其做成视频,让学生从中感受母亲对家庭的辛苦付出。

作业中蕴含的爱的表达,就是回赠父母的珍贵礼物。这份作业的爱是子宫里生命的律動,是血脉相通的爱,是两代人的初次生命教育。作业能传递学生对父母的感恩,让孝心如同缓缓流淌的清泉滋润父母的心田,最终使学生在“孝德”情境的浸透中成为具有爱心、懂得感恩、敢于表达情感、具有正确婚姻观和人生观的人。

二、学做融通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智育在教育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发生了变革。新课标理念强调“教学过程重实践”,高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教学要从“教学分离”的课堂转化为“学做融通”的课堂,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分析问题,通过主动思考和探索,学以致用、自行解决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生物学科素养。

在讲授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神经系统的组成”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只有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够进行反射活动”这一知识重点,教师可设置一项课前小组作业:绘制反射弧的结构图形或制作反射弧模型。这是一个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模型制作。有的学生有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可以利用现成的Arduino主控板、舵机、LED灯等,将所需配件都固定在薄木板上,利用USB接口连接移动电源供电,这样就制成了简易的反射弧装置。当触碰感受器时,代表传入神经元上神经节的LED灯将会发光,舵机上代表反射效应器的小腿将会踢起后复原。将反射弧的各个结构描绘在纸板上,这样教具就制作完成了,见图1。应用该教具开展教学不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能够为学生展示特长提供机会。

虽然学生制作的模型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但却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的学科综合知识形成物化成果并完成知识点的讲解,体现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启发广大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由学到做,在学做融通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创新意识,这是新课标中“跨学科实践”的最好体现。

三、将生物学知识与体育运动结合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都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发育逐渐明显,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对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大量脑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脑细胞活性、改善大脑结构,进而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注意力和思维能力[3]。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动物的运动”讲的是生物学和体育运动之间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通过课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当做屈肘动作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舒张;当做伸肘动作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但如果动作复杂些,参与工作的肌肉就会有所不同。青春期的男生大多以拥有强壮的肌肉为荣。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在做“引体向上”和“俯卧撑”等运动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伸缩状态,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因为“引体向上”还有正反手之分,学生在做相关题目时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在实际的运动体式中获得体验,做出正确判断。正手引体向上就是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发力减弱;反手引体向上是肱二头肌发力,肱三头肌放松。学生在做胳膊发力伸直的“俯卧撑”动作时,能感受到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不同动作中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状态见表1。

新课标导向下,体育运动也从“教干货”到“重实战”。当学生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动起来”时,就不再是单纯的体育锻炼。教师可以借助形象、真实可观的运动展示,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和思考主动参与到生物知识与体育运动相融合的情境当中,学生从“知其然”转变成“知其所以然”,这能有效引导学生建构生物学知识。

四、通过美育活动培养善于发现美的学生

以美育人是新课标修订的指导思想。作为美的“赶考人”,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共同追求美、探索美、实践美,通过对生物体直观美、内在美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其素质[4],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生物课外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校园材料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以下活动。如在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章“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中,可以开展课外“小小树叶,乐趣多多”的叶脉书签制作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有的在书签上染上五颜六色的颜料和闪粉,有的直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找出了形状奇特的叶片,还有的学生直接在叶片上用刻刀刻出了各种古风造型,学生制作的各种叶脉书签见图2。

在“踏进奇妙显微世界”活动中,学生利用数码显微镜,在池塘水中观察到平常肉眼无法看清的显微世界:高脚杯一般的角突臂尾轮虫、前后长尾巴的臂尾轮虫,游仆虫不断地甩动尾部的臀触毛,如同螺旋桨般向前游动。

在“灵动水晶,胶织我心”的滴胶制作活动中,学生利用各式各样的模具、干花、花茶包等,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作品,见图3。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展示了学生在艺术实践中独有的审美和体悟。

基于新课标理念,美育与生物学科的融合可以实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和美学素养双丰收。教师要用心挖掘学科知识和课外实践活动中的“美学元素”,用美来感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润泽学生的美好心灵,让学生心中美的种子生根发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向美而行。

五、用生物学知识引领学生劳动能力提升

劳动既是人之为人的永恒课题,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必修课。新课标中劳动课程“独立门户”,凸显劳动教育重要的地位。“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这首诗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颂了人民的劳动之美、劳动之乐,让人感悟到在劳动中成长的孩子更加有责任和担当。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植物的生殖”之后,教师可在学校的生物园或者班级花圃中开展“我是扦插小能手”的活动,此时校园里的蓝花草、多肉、桂花、三角梅、薄荷、绿萝等通通都可以派上用场。比如在蓝花草的扦插中,学生能够掌握“留两节、上平下斜、一节留水中”的实验要领,为生物中考实验打下基础。此外,还可以进行仙人球上嫁接蟹爪兰、多肉和夹竹桃的压条繁殖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奇思妙想,让他们创造各种各样奇百怪的作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做中学”“学中做”的乐趣,体验植物无性生殖的神奇,并在劳动中掌握其中蕴含的植物学知识。比如在植物扦插时,学生会发现植物长出许多不定根,而这就是扦插成功的关键。因为在扦插过程中,许多植物细胞包括成熟的细胞可以脱分化转变为分生组织,从而产生新根使得扦插植物成活。扦插处理要去除绝大多数叶片,这是因为扦插主要是茎插和叶插,缺乏吸收和运输水分的根系会导致植物缺水,去掉叶片可以减少水分的散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生物学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能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孕育出科学的劳动理念及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丰富多样的劳动形式也有益于学生生成勤于思考、愿劳、善劳、勤劳的劳动素养,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让劳动教育扎根于学生成长的土壤。

六、结语

在新课标理念下,在初中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实现“五育并举”浸透,要求教师坚持与时俱进的素养导向,坚持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坚持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深研新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优化教学和实践活动,巧妙地融入“五育并举”资源,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 当然,要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少不了其他教育主体的协同参与,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   参   考   文   獻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沈益明,陈秋香.“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科多样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学生物学,2022(7):61-63.

[3]  周成林,金鑫虹.从脑科学诠释体育运动提升学习效益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1):20-28.

[4]  陈健辉.加强高师生物学教育特色从“生物与美”入手[J].成才之路,2009(3):79-80.

(责任编辑 陈 明)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初中生物教学实践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初中生物学案编写的一些心得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