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侠
摘 要: 作者提出转化传统的教学理念,通过对课堂教学艺术的变通,从“重教”转化为重视学生的“发现”,引导中学生在生物的海洋里遨游,在生物的世界里成长。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生物 教学艺术 变与通
初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但思维方式和认知习惯却滞后于生理和心理发展,把握住初中生的心理组织初中生物教学,是构建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无止境,在知识的海洋里,有很多是初中生乐于探索的知识,当他们不经意步入一个全新的空间,里面充满健康、积极和富有乐趣的内容,那么,不仅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乐于去未知世界里探索新知,发现能够推动他们健康成长的“养分”。因此,创新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发现过程”,提取过程并将其转化成为一种教学资源,是构建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重视课堂“发现过程”,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上产生的知识客观、全面,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侧重“教”而忽略“学”,这种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新课改下,教师要转变理念,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落实新课改要求,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教学思想,注重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1]。
如“食品保存”一课,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食物变质腐败的原因,并掌握食品保存的科学方法。对于教学组织,笔者的做法是将课堂划分为数个“小节”,每一个小节提取一个新知识,简单讲解后组织学生讨论,并结合生活举例,最后进行总结,并细致剖析知识的结构,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组织方法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与知识相关的新线索,而发现的过程即是分解并掌握知识的过程。例如:
第一个讨论课题:食物变质腐败的原因。
教师讲解: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食物因保存不当而变质,那么,变质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保存才能延缓食物的变质呢?
师生讨论:食物变质前的状态,是怎样保存的,变质后成为什么样子。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食物变质现象进行举例,而这一过程是学生发现知识的重要过程,对于学生举出的一些例子,如西瓜放在冰箱里也会变质,那么,教师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引出“变质前是否吃过”、“西瓜是否切开”、“切开的西瓜暴露在空气中有多长时间”等重点话题。
小结:天气炎热时微生物大量滋生,富含水分的水果比其他食物更容易变质,即便进行冷冻处理,也很难抵抗微生物的侵袭,而这正是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
教师详解: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细菌、病菌或真菌,微生物将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为简单的有机物或无机物,即人们常说的“发酵”,而“发酵”是食物变质腐败的第一个环节。
如此通过这样的课堂组织方法,不仅为学生创造发现未知或新知的机会,而且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发掘生活宝库,重视学生的课外“发现过程”
生活中的生物现象无处不在,即便是肉眼看不到的密闭空间,也会有生物的存在,因此,从生物学角度看,生活是一座巨大的汇集了全部生物知识的宝库,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探索生物现象,使他们发现和探索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发现生物学的魅力,是教师的重要责任。
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带领学生发掘生活宝库,与学生共同开展课外探索活动。在大自然中,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生长和死亡,了解生物的生命活动轨迹,运用所学知识揭开自然生物的秘密,让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本源[2]。如“生物的分类”一课,该课讲述的是生物的不同种类,假如将知识仅在课堂上呈现,则学生学到的只能是一些概念和理论。而通过带领学生去课外探索自然生物,会使学生对生物的分类有更客观的了解,如此能很好地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
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边学习,边将通过课外探索得到的心得和感悟与课堂知识相比较、印证,最后写出课堂总结;最后,以学生的课堂总结报告为依据,利用周末时间,为学生布置自主课外探索任务。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一课,结合课时安排,在课前利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观察自然界动物的种类和形态,写出总结;继而在课堂上结合本课的教育目标,提取相关知识;课后布置课外探索任务:将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每一类目下列举几个代表性动物;观察、记录一些代表性动物的形态、习性和生长环境;结合观察和研究,分析几种动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总结一下,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动物,列举几种保护它们的方法。
如此,通过这种探索方式,可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发现生物的奇妙,感知生物世界的魅力,最终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薛二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J].信息教研周刊,2013(3):12.
[2]孔祥燕.如何开展初中生物的课外科技活动[J].神州,2014(1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