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践策略

2023-02-22 13:58孙旭东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初中学校研究分析课程思政

孙旭东

摘  要:本论文旨在探讨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践策略。研究发现,“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概念是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并促进全面发展。其任务包括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现阶段立体化育人的主体定位模糊,导致育人效果不明显;立体化育人形式相对僵化,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立体化育人内容存在泛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深度。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实践策略。以期提高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效果和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33-0001-03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实践策略应运而生。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是新时代的发展重要目标。然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往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初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需要在学科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立体化的育人实践策略使学生能够在学科学习中感受到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我国教育部、地方政府相继颁布了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推进思政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为初中学校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指导,使其在实践中更有底气和动力。因此,对于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研究和探讨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实践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概念和任务

“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旨在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質和政治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使思政内容与学科知识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在“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中,其任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的品质,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关心国家和社会发展,具备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和素养。第三,课程思政还承担着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成长性、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等重要任务,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素质的形成。

二、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现状分析

2.1立体化育人主体定位模糊

一方面,不同学科教师在“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明确。一些教师难以准确定位自己在思政育人中的责任与作用,缺乏对思政教育内容和目标的深入理解,导致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充分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和管理者在立体化育人中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策略,对于如何统筹各方资源,整合各学科的育人资源以及明确各主体在育人活动中的分工和合作方式存在困惑。该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立体化育人的效果不明显。缺乏明确的主体定位使得立体化育人更多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和融合。这种模糊与不清晰的分工与合作模式阻碍了学科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有效结合,从而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全面培养。

2.2立体化育人形式僵化

由于课程设置存在较为固化的模式,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常规的课程安排局限了思政育人的多维度展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等重要方面。同时,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积极参与和思辨能力的培养,此外,评价体系偏重于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估。这种立体化育人形式的僵化导致了教育目标难以达成。僵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对于综合素质的需求。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但僵化的立体化育人形式使得这些目标难以实现。此外,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准则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使得思政育人的价值和意义无法得到充分体现。

2.3立体化育人内容存在泛化现象

泛化现象意味着初中学校在进行“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时,存在着对内容进行过度概括和归纳的倾向,导致思政教育的内涵被模糊化、失去针对性和深度。如学校将思政教育内容过于简化,没有充分理解思政的复杂性和深入性。这导致思政教育被简单地定义为道德品质教育或意识形态灌输,忽视了它涵盖的广泛范畴,如道德伦理、政治意识、历史文化等。又或者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内容相混淆,使思政教育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模糊化。这样的泛化现象导致了思政教育内容的模糊性和表面化,无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养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标。泛化现象的存在使得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由于内容过于简化和概括,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缺乏对道德伦理、政治意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和体验。而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混淆则会削弱思政教育的独立性,无法展开细致入微的思想品质塑造和思辨能力培养。此外,泛化的立体化育人内容也可能降低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和认同,导致其对思政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产生疑问。

三、“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实践策略

3.1实现参与式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

参与式思政课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积极参与、互动交流和实践体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构建开放式学习环境:开放式学习环境的核心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以鼓励他们表达观点、提出问题和进行互动讨论。这种教学环境的构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当学生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被鼓励表达观点时,他们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采用小组讨论、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学生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还能带来不同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的碰撞,促进多元化的思考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包容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2)引入案例教学和问题导向教学:通过将课程内容与真实社会情景相结合,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并面对其中存在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在思政课程中,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回答,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质疑和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问题导向教学还能促使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伦理问题的多样性,培养他们在现实情境中做出明智决策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此外,通过分析和解决真实案例和具体问题,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的背景、原因和影响,并从中获得对社会规律和价值观念的认识。这种深入理解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提高他们对不同政治观点和伦理选择的辨识能力,并使他们在面对现实困境和挑战时更加从容地作出决策。

(3)多元化评价方式: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偏重于以笔试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量。为了弥补这一不足,需要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口头表达,例如发表个人观点、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读,教师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理解深度。此外,实际操作和项目研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全面评价方式。例如社会调查、参与公益活动等,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提高其应对社会、政治和伦理问题的能力。而项目研究则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相关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他们可以锻炼自己的研究方法与能力。

(4)教师角色转变:参与式思政课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作为引导者,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鼓励积极的互动和合作来激发学生探索和思考的欲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找到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帮助他们建立知识框架和思维模式,并鼓励他们挑战和质疑现有观点。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评估,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學生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在错误和不足中成长,以及加强对正确理解和应用的肯定和鼓励。此外,关注学科的前沿发展和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方法,如参与专业培训和教学交流,与同行们分享经验和教学策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3.2构建“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旨在通过提供多样化、综合性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第一,构建“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注重整合思政要素。这包括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学科课程中,以实现跨学科的思政教育。同时,应注重形成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深化学生的思政意识和道德品质。第二,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背景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需求和潜力。因此,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灵活多样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发展路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第三,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需要有效整合社会实践和实践育人资源。通过与社会机构和实践资源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社区服务的机会,促使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四,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是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关键角色,应具备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能够有效组织和指导学习活动。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成长需求,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第四,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需要不断进行评估和改进。通过评估课程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理念,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3.3确保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

通过构建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首先,确保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机制和管理体系。学校应建立党委领导下的思政教育工作组织,明确责任分工,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确保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机衔接,应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估,促进教育实践的有效落地。其次,确保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需要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应结合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将思政教育要素融入学科课程中,形成贯穿全程、贯穿全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再次,确保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需要注重师生互动和参与。学校应鼓励教师积极投身思政教育工作,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和专业能力。应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精神,激发他们对校园文化特色创新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学生自治组织和社团活动等形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确保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需要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学校应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社会实训和社区服务等,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学校还应借助先进科技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和资源。最后,确保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需要加强研究与评估。学校应开展相关研究,探索创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不断提升教育实践的效果和质量。同时,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定期对思政教育的实施和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参与式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构建“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课程体系,将学科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确保党领导的校园文化特色创新,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塑造学生的良好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实践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初中学校“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效果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本文的研究还具有一定局限性,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和深入探讨,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切实加强立体化育人的主体定位,明确各个育人主体的责任和作用。继续探索创新的立体化育人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此外,还可以深入研究如何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推动“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的实践落地。

参考文献

[1]王娜.“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逻辑阐释和路径选择[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72-76.

[2]梅梅.“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赋能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3(8):114-116.

[3]陈军.高中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课程思政育人路径探索[J].英语教师,2023(4):19-22.

[4]陈哲.茶文化视角下“三全”课程思政立体化育人模式构建路径[J].福建茶叶,2021(9):97-98.

[5]傅徐翼.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职立体化育人之路探析[J].科技资讯,2017(34):209-210.

(责任编辑 黄晓)

猜你喜欢
初中学校研究分析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
校园网络安全的体系研究
浅谈广电光纤通信接入技术
关于变压器高压试验技术的研究分析
试论激励理论在初中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弘扬传统文化教育,助力和谐校园建设
初中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