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芸玲
【摘 要】培养低段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十分必要,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好数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依据日常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低段学生 数学表达 数学语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部分学生懂得如何解决问题,也知道答案,但是说不出个“所以然”,往往这样的学生一旦遇到稍微换个形式出现的题目,可能就不会解决了。反之,如果学生能完整地说出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的,则不管题型怎么变式,他们基本都能正确解答。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数学表达能力提升至重要位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新增了三个方面核心素养的主要构成,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并欣赏数学语言的简洁与优美,逐步养成用数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习惯。
低段学生习惯于脱口而出,其语言能力水平受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会出现缺乏中心思想或逻辑条理等问题,同时,还会出现语言散而乱,表达语无伦次,或者表达的内容与教学无关等情况。因此,教师应在低段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与交流习惯。
一、帮学生消除胆怯心理,在鼓励中激趣
有部分低段的学生性格内向,不敢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怕说错话,怕被教师批评,怕被同学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应消除儿童的胆怯心理,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要转变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友关系,激发他们的表达兴趣,进而享受与教师、同学交流的乐趣。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表达时,应注重方式、方法。针对低段的学生,不能要求过高、操之过急。开始时,只要他们肯举手、敢表达、敢提问,无论说得准确与否,教师都要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想说、敢说、爱说。在学生形成自觉表达的学习习惯后,教师可以实施有效措施逐步引导他们把话说好。
二、创造表达机会,在训练中提高
1.逐层引导,促进学生完整表达。
图文并茂的小学低段数学教材是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教材进行看图说话。在教学中,先带领学生认真看图,再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教材中图的内容,鼓励学生肯表達、爱表达,还要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会表达”。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对图片进行描述,如“1个同学”“2只小鸭”“3个工人”等。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把话说得更完整、明白一些。如“1个同学在写字”“池塘里有2只小鸭在游泳”“有3个工人阿姨在组装3台电视机”等。进而训练他们会用一段话完整表述图画意思。如教学人教版一上“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与“3+2=5”有关的内容时,先引导学生看着教材中的图进行表述:“树干粗的松树上有几只松鼠?”生:“树干粗的松树上有3只松鼠。”师:“旁边树干细的松树上有几只松鼠想跳到树干粗的松树上?”生:“旁边树干细的松树上有2只松鼠也跑来玩游戏。”师:“最后,一共有几只松鼠在树干粗的松树上?”生:“最后,一共有5只松鼠在树干粗的松树上。”
接着,教师一次性抛出三个问题:“原来有几只松鼠在树干粗的松树上?又来了几只松鼠?现在一共有几只松鼠在树干粗的松树上?”以“一问一答”的表达模式训练之后,再进一步让学生把刚刚回答的话串联起来,通过逐层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表达逻辑,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表达更为完整、全面。
2.引发兴趣,提升表达的条理性。
教师应顺应低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激趣元素,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并采用其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造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步骤,进而完整地表达数学思维。在引导方法上下功夫,做到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方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上“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加法”时,教师把教材中例1的“气球图”制作成动画,引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在看动画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得出3加1等于4的结论。教师问学生:“你是怎样知道3加1等于4的?”生1:“右手拿着3个黄色气球,左手拿着1个蓝色气球,合起来是4个气球。”教师进一步提问:“假如没有图,你是怎样知道3加1等于4的?”引导学生说出抽象的思维过程,生2:“因为3和1组成4,所以3加1等于4。”让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有条理地说出思维过程。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结果,而且知道这结果是怎样得出来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与逻辑性,进而提升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3.训练学生“有条有理”地表达。
数学语言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特殊语言,要求学生表达时必须精准到位。教师需要根据现有教材制订计划,有目标、有方法地引导和训练学生表达,这有利于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寻找关键信息和问题外,在分析数量关系时,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让学生掌握有条有理的表达方法。
例如,教师创设现实情境,在课件中以图片的形式呈现,并提出问题:平平写了12个大字,安安比平平多写了3个大字,安安写了多少个大字?教师要求学生讲一讲该问题为什么用加法列式计算,引导学生根据课件中的实物图来理解“安安比平平多写了3个大字”的意思,生:“安安不仅有和平平同样多的12个,而且还比平平多3个,求安安写了几个大字的个数,就是求比12多3的数是多少。”教师也可以绘制线段图引导学生理解思路:安安的大字个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平平同样多的,还有一部分是比平平多的。通过类似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进而逐步学会有条有理地表达。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诸如“同样多”“多些”“少些”“和”“比”等经常用于数学表达中的词汇,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为学生树立语言样板,在实践中完善
低段学生大多会模仿身边师友的说话方式。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注意自身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表达意思要准确,层次要清楚,表达方式尽可能多样化,使学生能听懂、听明白。教师的语言还要有情感,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和学生说:“你能帮老师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所求的问题吗?你能替老师给大家讲解这个问题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需要与老师、同学讨论……”学生刚开始表达可能有困难,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再让学生跟着模仿。有些一时难以口述的数学问题,可由成绩好的学生带着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起练习。为了普遍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重复口述、重点口述的作业,或采取集体练习、分组练习的方式,或采取“开火车”“击鼓传花”等类似形式完成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这样长期坚持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能得以逐渐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张维忠,赵千惠.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的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新变化[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