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颖
【摘要】本文分析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分类、特征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意义,探讨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进校园的有效途径,提出重视校本课程的科学规划、做好校本教学资源的编写、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共建等具体做法,旨在促进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南方少数民族 特色民歌 民歌进校园 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0-0091-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艺术,而少数民族特色民歌便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艺术之一。从地理空间分布来看,我国很多少数民族聚集于南方地区,这为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发展提供了“温床”。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种类较多,并且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民族文化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属于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中职学校艺术教育中,一方面需要大力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和爱国情怀。因此,将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融入校园课程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但采取何种途径方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则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一、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民歌主要是少数民族人民群众通过集体创作、口头创作等方式,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口头流传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歌唱艺术形式。而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主要是指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的民间歌曲。
(一)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分类
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一般从民间和学术两个角度进行分类。从民间的角度分类,民歌在各民族均有其传统的分类法:按照歌词格律进行分类,可分为谐体、鲁体以及自由体;依照节奏节拍形式可分为短调和长调等;依照民歌内容以及歌唱的场合可划分为“育林·道”和“图林·道”;依照声部组织以及歌唱表演场合可划分为“嘎劳”和“嘎腊”;依照流行区域划分为“中部民谣”“南道民谣”以及“西道民谣”等。从学术的角度分类,可将少数民族特色民歌从声部织体和体裁形式两个方面分类:声部织体方面可分为单声部以及多声部两种民歌;从体裁形式方面可分为礼俗歌、劳动歌、情歌、狩猎歌、宗教歌、叙事歌以及儿歌,等等。
(二)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特征
首先,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即兴性比较强,而且即兴性又是民间歌手才情展现的主要途径。在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之中,无论是唱词还是曲调,即兴性均比较强。其次,歌舞一体化比较突出,即歌唱和舞蹈同时进行。最后,具有自弹自唱、自拉自唱等同步唱奏特点。
二、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首先,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进校园能够有效实现民族历史文化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将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引入校园课程能够对这些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发展,并且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本身也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例如,将苗族的《古歌》、景颇族的《目瑙斋瓦》、瑶族的《盘王歌》等引入校园课程,促使民族文化的传承实现双管齐下,进一步推进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进校园能够发挥强大的教育作用。目前,有不少少数民族民歌已经开设了民族民歌班,例如,侗族歌班、瑶族歌班,等等,这种民族民歌班面向的学生一般在6—20岁,可见很多少数民族特色民歌适龄范围比较广,并且在少数民族民歌学习中,还能够获取一般知识、农作知识以及伦理道德知识等。所以,将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引进校园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南方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最后,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进校园能够发挥其娱乐作用,缓解学生的疲劳。校园学习往往是紧张的,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的状态,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而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具有娱乐功能,其不仅能够为南方少数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工作带来诸多欢乐,而且将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引入校园教育,也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得以缓解,避免出现精神疲惫,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进校园的途径
(一)重视校本课程的科学规划
将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引进校园,需要积极响应并贯彻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政策,并且应该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再将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納入校本课程,避免出现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情况。在规划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校还应该保证所规划的校本课程科学合理性并具有适用性。如低年段学生可以学习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中的一些基本学唱技巧和方法,以民歌体验作为教学主要方向,课程实践内容应该以简单的民歌歌曲的学唱为主,并将一些简单的舞蹈编排其中;中年段教学可以适当增加课程的难度,将一些稍微复杂的民歌歌曲和舞蹈编排其中,并由民歌体验升级为民歌欣赏;高年段教学可以将一些难度较大的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加入课程之中,由民歌欣赏升级为民歌鉴赏,并适当融入一些编创任务进行拓展。
(二)做好校本教学资源的编写工作
做好将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引入校园的校本规划之后,紧接着便要做好校本教学资源的编写。校本教学资源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没有教学资源的指引,学生学习、理解知识必将受到限制。教师在编写校本教学资源时,不仅要保证教材内容的全面性,还要保证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在编写校本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我校主动联系、邀请有关专家予以指导,并通过课题研究对校本教学资源进行论证,保证所编写的民歌教学内容健康向上并生动有趣、思想积极、简单易学,同时这些内容还应该具有传承发展价值。例如,可以将佤族的“玩调”、彝族的“四大腔”、苗族的“飞歌”编入鉴赏曲目中,并结合南方少数民族现有的民歌资源,根据校本规划,将校本教学资源分为“歌唱表演”“鉴赏娱乐”“编创拓展”以及“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基础知识”等四大板块,从而使校本教学资源包含所有的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知识和教学内容,为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有效进入校园奠定基础条件。校本教学资源设计如下:
1.以“哭嫁”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彰显独特的民族个性和艺术价值
在校本教学资源编写过程中,我们将一些具有民族传承价值的民间歌曲收录其中,比如土家族哭嫁歌就是这样一种相对典型的民歌。哭嫁歌作为土家族的婚嫁习俗核心流传至今,并于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哭嫁歌又名伴嫁歌或送嫁歌,由女子出嫁时是否“哭嫁”来衡量女子对父母养育之恩深浅而得名,新娘子距婚期越近哭得越厉害,直至哭到嗓音嘶哑和眼睛红肿。土家族哭嫁歌是特定历史时期女性宣泄内心情感的演唱形式,更表达了新娘子对父母的感恩、对姐妹的依恋之情,被誉为“中国式的咏叹调”。从其演唱类型来看,哭嫁歌分为又哭又唱、只哭不唱、只唱不哭等三种,其声仿若呜咽低鸣,又分为汉语哭唱和土家语哭唱两种。土家哭嫁歌歌词短小精悍,既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又彰显着女家姑娘对祖宗、家庭、姐妹的不舍。
2.以“飞歌”作为民族民歌典型文化形式,生动形象地传递少数民族人民的真情实感
苗族飞歌热情爽朗、高亢激昂,于2008年6月7日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每年春节,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都会举办跳坡节,苗家芦笙阵阵,歌舞连绵,处处飞歌,成为一年一度的苗族节日盛会。苗族作为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大民族,其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跳坡节芦笙舞是常见的民族活动。苗家飞歌曲调高昂、气息悠长,其句内有滑音,句尾有甩音,既能够给人宽阔与自由的感受,又极具感染力和艺术气息,但苗族飞歌却因为演唱技巧的高难度逐渐被忽视。将苗家飞歌编写进校本教学资源,让师生不断钻研学习,不断创作丰富多彩的、贴近苗家儿女的、与苗家人民息息相关的内容和题材,歌颂劳动、歌颂时节,充分表达了苗家儿女热爱生活与崇尚自由的真实情感。
3.以“大歌”作为民族民歌原始形态,充分体现民族民歌在发展中的时代内涵
相传侗族人民个个能歌善舞,侗乡也被誉为歌的海洋。侗族大歌或模仿鸟叫虫鸣,或模仿高山流水,或模仿自然与天地间的袅袅之音,于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侗族大歌是一种集体演唱的民族多声部歌曲,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区,目前普遍认为侗族大歌有鼓楼大歌、叙事大歌、礼俗大歌等。侗族大歌一般分为歌头、主体、尾声等三个部分,各个段落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连接,同时,和声也以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出现。侗族大歌无论在音律结构,还是演唱方法、演唱技巧等方面,都与传统民间歌曲存在较大差异,其多声部的和谐共鸣更展示了侗族的凝聚力和侗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在校本教学资源编写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侗族大歌本身具有的艺术性,辅助作词,使其唱词更具备一定格律和叙事、叙礼等,在民间文化创作的基础上更接近专业水准。
(三)重視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保证民歌教师的专业性,并且还要求民歌教师真正懂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即民歌教师既要了解民歌的唱法、表现方法,也要掌握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基础知识、历史渊源等重要内容,从而能够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在教师培训过程中,学校要聘请一些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表演艺术家入校授课,加强艺术家与在职音乐教师的沟通交流,增长在职音乐教师的见识,拓宽其视野,使之牢固掌握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的相关知识、表演技巧等关键性内容。在按照校本教材进行备课的过程中,一线音乐教师还应在艺术家的指导下进行备课,认真观摩艺术家的课堂,聆听艺术家的讲解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反思,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此外,一线音乐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摸索中小学生的音乐成长规律,进而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南方少数民族民歌学习之路。
首先,教师要系统学习民歌,主动拜访一些民间艺人,不断深化南方民歌的演唱技巧,加深对南方民歌的理解。另外,教师还要参加一些音乐研修班,强化唱法表现技能,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声乐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学校要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组织教师参加一些教研、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民歌教学技能以及民歌专业表演技能。
其次,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实施“走班多师制”的教学模式。“走班”使课程选择更加灵活,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更感兴趣的课程,同时将学生进行“分流”,保证教学质量。在“走班”制度下,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所以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更频繁,有助于后续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学活动。而“多师”指的是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教师团队,学校教师和民间艺人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南方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群众性,其突出的演唱特点就是方言、装饰音和衬腔衬词,而民间艺人比学校教师有更丰富的民歌表演经验,并且他们的社会实践经验更丰富,对民歌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让民间艺人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打造更加鲜活、更接近民歌文化基础的校本课程。
(四)与当地高校合作,整合资源,共创特色“课堂”
在探索、创新非遗课堂教学方法过程中,我校积极与本地民族艺术特色高校合作,整合资源,共创特色课堂。如我校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和南宁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设施、学生群体等优势资源,打造特色课堂。具体做法如下:1.成为高校实习生的落脚点。每年我校都会接收这两所高校毕业班的艺术类实习生,充分利用高校实习生的资源平台,注入教学新生力量,进一步夯实课程基础、拓宽教学领域。2.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活动。有了良好的校校合作,我校狠抓落实并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活动的开展。我校将原生态民歌、少数民族山歌、民间戏曲、民族音乐等素材有机整合,使得教学资源丰富多彩;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艺术生的专业优势,将南方民歌作为音乐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作为中职学校音乐专业或公共艺术专业课程资源,实现传统音乐文化推介、传播与传承方式的创新。3.致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推动优秀民歌的传唱、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我校成立了“黄春艳民歌大师工作室”,并以校企共建的方式创办“民歌文化研究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并且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南方少数民族特色民歌融入校园特色校本教学中极为重要。学校应重视校本课程的科学规划,做好校本教学资源的编写工作,从教学形式上实现创新,将特色民歌有机融入校本教学,打造更加高效、高质量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凌晨.“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演唱与教学研究:以广西艺术学院中国民歌概论课程为例[J].歌海,2020(1).
[2]蔡立艳.非遗传承与高职艺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研究: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三灶民歌进校园”为例[J].参花(下),2019(9).
[3]凌观凤.民歌进校园与中职学校社团发展[J].文学教育(中),2019(7).
[4]李文君.浅析土家族民歌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民族博览,2019(4).
[5]段蔚婧.中国传统五声音阶与调式在少数民族歌曲中的体现: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丹寨县及凯里市舟溪镇片区部分苗族民歌为例[J].大众文艺,2016(5).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