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 教学中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方法探析

2022-05-30 00:05钟俳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深度思考问题驱动高中数学

【摘要】本文论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以问题驱动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途径,提出预设问题、优化追问、自主质疑、借错发问等做法,组织学生进入问题探索环节,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广泛互动中启动数学思维,深化学科认知。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驱动 深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0-0100-03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主动创设问题驱动情境,就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深度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从而快速有效地掌握新知识,习得新方法。因此,教师要优化整合教材内容,通过筛选问题内容、创新问题呈现形式,并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投放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设计的数学问题比较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做出回应,从而在反复思考和互动交流中形成学习共识。可见,教师应在预习任务布置、课堂导学、重难点突破等环节积极组织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一、在预设问题中激活思维

预设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最常见的方法之一。教师在学生学习新知之前利用问题创建一些数学学习任务,通过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而深刻理解并掌握新知识。不过教师在预设问题之前要做好学情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力基础,然后在预设问题时精选角度,设计出符合学生学情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

(一)教师预设问题

在导学环节、重点突破环节、互动交流环节,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思维现状,及时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要求学生或独立思考,或互动讨论,主动研究、探索这些问题,以达成启动思维的目标。一般情况下,学生对教师设计的问题都有很大的兴趣,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他们都会深入思考并主动讨论,从而在深度研究中建立新的学习认知。

如教学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时,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空间几何,所以他们对空间几何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预习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些思考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棱锥、棱台、棱柱等几何体,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特点?我们该如何形象具体地描述这些空间几何体呢?这些几何体的每一个面都有些什么特点?这些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这些问题自主预习,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一步步梳理立体几何体的特点。接着,在课堂导学环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展示自学成果,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此外,教师还要借助问题设计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细致观察这些几何体,并认真分析这些几何体的特点,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规划清晰的学习路线,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生自主设问

学生在深入学习和思考过程中,肯定会产生一些疑问点,而这些疑难点往往是新知学习的重难点,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整理成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集中呈现,再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这些疑难点问题并顺利解决。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引导学生主动设问,推出一些针对性比较强的思考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互动研究,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进而深度思考。不管是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还是学生主动设问,都能够给问题探索带来新的机会,教师要做好问题整合优化,让问题探究学习得以深入。

如在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出示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生成的疑惑问题。学生开始阅读教材内容,对一些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记,然后将其设计成问题串在课堂上展示。如:什么是三视图?什么是斜二测画法?如何才能画出立体直观图示?如何確定水平放置的直观图多边形的顶点位置?画直观图时,如何既要体现立体感,还要标示出图形各个部分的位置关系以及度量关系?……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认真筛选、梳理,然后挑选一些典型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总结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进而顺利激活学生的学科思维。

二、在优化追问中强化思维体验

追问是教学互动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在师生互动交流环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现实问题及时追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深度思考提供帮助。追问不仅要关注内容的选择,还要对学生的思维现状进行客观的评估,以优化提问的方式方法。

(一)精选追问内容

在学生进入问题探索环节,教师要跟进指导,针对学生探索新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的追问问题,然后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深度研究中提高学科认知基础。不过,教师设计追问问题时,需要对学生的思考情况做出准确判断,精心筛选追问内容,设计含金量更高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快速发展。

如教学《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如果直线a和平面α平行,那么直线a和平面α内的直线是什么样的关系?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是平行或者异面的关系。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设计追问问题:如果是平行关系,涉及的直线有多少条?(学生回答“无数条”)教师继续追问:如果直线a和平面α平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进入深度思考中,不断探索问题的答案。由于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问题探索经验,所以能够顺利得出结论。

(二)抓住追问时机

追问需要确定内容,更需要抓住问题投放时机。教师科学运用追问机制展开教学,能够对学生形成有效刺激,让学生对追问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并在深度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以便能够做出准确判断,然后根据学情找到设计取点,为学生带来有更大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对教师的追问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设计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快速进入问题探究环节,从而在深度思考之中有更多发现,在学习体悟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如在教学《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将立体几何中的定义、定理、公理进行归纳总结,重新认识空间线面的关系和性质,并投放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立体几何中线与面的关系有哪些类型?如何对这些关系做出定性判断?学生开始梳理相关定义和公理的内容,教师跟进观察,发现有很多学生对这些概念和定义是死记硬背的,这当然是不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此,教师追问道:如果能够借助操作来验证这些定义、公理的应用,你会如何设计和操作呢?学生接受新的任务后,都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中,并在主动探索中完成问题解读。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具体观察中有所发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投放相关问题,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从多重反思中建立学习认知。

三、在操作质疑中调动探索热情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些学习障碍或困惑,教师要求学生将这些学习障碍归纳总结成学习问题,能够为集体讨论学习提供更多信息素材。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筛选整合处理,能够创造更多学习契机。“学然后知不足”,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质疑学习,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

(一)创设质疑环境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环节后,自然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创设质疑学习环境,设计质疑性学习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特别是在数学实验、数学操作、数学观察、数学调查、数学课题研究等环节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一些学习疑惑,如果能够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必然会形成优质的学习资源。教师将相关问题整合优化处理,及时推出新的学习任务,就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斗志,进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直线的方程》时,教师鼓励学生将自主学习时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然后用问题予以呈现。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自主学习,学习问题不断呈现。如:如何利用直角坐标系表示直线方程?几何图形可以用代数方程表示吗?如何理解直线是点的集合这句话?如何通过观察平面坐标系判断一个点是不是在给定的直线上?……紧接着,教师梳理和归纳总结这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录制成问题集锦,然后再推出一些有讨论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集体讨论、交流。学生进入集体讨论环节,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研读,很多问题都能得到圆满解决。

(二)组织释疑活动

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后,教师还要先精选问题内容,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不要马上逐一讲解,如果教师一拿到学生的问题就展开深度分析、讲解,就可能会导致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也很难激活学生主动思考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推出一些集体讨论活动、辩论活动、研究活动,就能够为学生带来合作互动的机会,通过借助集体力量开展释疑活动,让学生在师生交流、释疑等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并且在释疑活动中建构完整的学习认知。

如教学《圆的方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将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学生归纳总结的问题如下:圆的方程有什么样的代数特征?如何将一般方程化为标准方程?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问题比较烦琐,利用直线知识解决问题也存在一些制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接着,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分类处理,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后,开始进入互动交流环节,逐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成果展示环节,学生主动介绍自己的问题答案和思考路线,教师再对学生的答案或答题思路进行专业点评,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在借错发问中促进认知内化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思考、计算、判断失误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要抓住这些错误设计一些质疑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反思,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主反思中加深对新知的认识,丰富自身的学习认知。

(一)整合错题信息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出错,那么教师要运用辩证思维,利用学生的错误精准设计问题,让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主动学习、反思,不断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和综合素养。学生出错可能有不同的原因,教师要认真分析学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归纳总结出错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充分利用错题资源,进一步促使学生建立系统性的纠错机制。

学生在计算、思考、操作时都有可能产生一些误判,导致错误的发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教师要及时引導学生思考、讨论、纠偏,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直线、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先对学生出错的现象进行重点分析,然后利用问题布置学习任务:在梳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会导致哪些错误?请大家认真思考并做出总结。学生积极进入深度思考和互动交流中,不断分析可能导致出错的因素,最终找到一些共性致错原因:①忽视圆的一般方程的前提条件;②求切线方程时忽视对斜率的讨论;③关注弦长问题时忽视对割线斜率的讨论;④忽视题目中隐含的条件;⑤忽视转化的等价性。教师仔细观察学生归纳的情况并做出精准判断,设计针对性强的问题给予引导,要求学生深度思考这些现象,进一步促进学科认知的内化。

(二)组织问题讨论

学生出现错误是常见的现象,教师在具体纠错设计时,要根据学生出错的情况做出科学分析,精准推出一些科学合理的纠错方案,组织学生交流互动,从错误之中找到致因和避错方法,防止错误反复出现。学生对数学错误有正确认识,可以理性看待这些问题,也能够做出最为正确的应对,这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组织学生做纠偏讨论时,要及时给予引导,为学生规划清晰的操作路线,这样才能带来更多学习动力和启示,促使学生自然进入纠偏活动中。在教学《空间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先根据学情设计思考问题,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如果改变坐标系的确定方法,点的坐标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学生开始互动交流,教师及时给出提示,引导学生逐渐理顺学习思路:坐标系建立的不同,得到的点的坐标也不同。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讨论情况做出评价,确定指导干预的起点,引导学生运用类比、交换、数形结合等方法进行深入探索,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总之,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问题意识,可以快速形成问题探索局面,教师要对相关问题做出合理设计,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积极投放精心设计的问题,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特别是自主学习时产生的问题,直接反映学生的思考现状,教师要对这些问题做出整合处理,组织更多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而对学习形成对应激发,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互动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

参考文献

[1]傅广学.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数学体验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1).

[2]许小娟.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探究[J].高中数理化,2021(S1).

[3]崔绪春.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质疑式教学路径探寻[J].中学数学,2022(3).

作者简介:钟俳(1980— ),广西博白人,在职研究生,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数学教育教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深度思考问题驱动高中数学
在课堂中绽放异彩
以问题驱动改进随机变量分布的教学
以计算思维为中心的数据结构教学方法探讨
“问题驱动式”生物高效课堂打造的做法
“问题驱动+能力提升”卓越课程建设与实践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打造深度思考的初中历史课堂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