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需用好课后习题

2022-05-30 10:48胡修喜
关键词:课后习题文言文教学理解

胡修喜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共选编了11课文言文。每一课基本都有三四道课后习题,这些习题大约可以分为“积累”“理解”“运用”三种类型。文言文教學可基于课后习题编排展开,借助诵读加强积累,借助注释加强理解,借助讲述促进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习题;文言文教学;积累;理解;运用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姑苏教育人才”项目“文体意识下小学阅读教学的继承和变革研究”(编号:RCZZ2019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共选编了11课文言文。这些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在听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存在不顾学段目标、随意拔高的现象。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和六年级上册的《书戴嵩画牛》,“用好注释”“关注古今义”“扩词延展”等板块如出一辙,“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等策略亦是大同小异。如何避免这种现象呢?不妨对文言文的课后习题做一番梳理与解析,在准确体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用好课后习题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发挥它们特有的价值和功能。

一、统编小语教材文言文课后习题的编排解析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11课文言文,每一课基本都有三四道课后习题,这些习题大约可以分为“积累”“理解”“运用”三种类型。

第一,积累型。这11课文言文课后练习的第1题均指向“朗读”和“背诵”课文。其中,三年级《司马光》《守株待兔》两课的第1题分别为“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和“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背诵课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的第1题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背诵课文”。除了这三课的要求略有不同之外,其他课文第1题均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编者意图非常明显,文言文教学就是要重视、鼓励小学生感受并积累“文言文”特有的语言形式,在加强语言积累的同时,帮助学生积淀传统文化底蕴。

第二,理解型。11课中,有9课要求“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讲讲故事。可见,“借助注释”是小学生“读懂文言文”最主要的方法,也是教学中需要着力培养的关键学力。五年级后,再适时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猜测、理解关键字词或句子的策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另外,诸如“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等,均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在读懂文本整体的基础上,选择并整合关键信息,作出解释。

第三,运用型。“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内容”的练习,共计出现7次。这一练习也贯穿了小学文言文学习的全过程。编者显然希望学生在积累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言语实践,能够对文本语言进行内化及输出。

二、基于课后习题类型开展文言文教学的建议

(一)借助诵读加强积累

吴忠豪先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法》一文中指出:“读文言文的价值更在于熟悉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言表达形式,在于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从这一目标出发,多一些时间让学生诵读,最好能做到人人都能熟练地背诵。”吴忠豪.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法[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5(10):1011。的确,文言文课后习题第一题的“朗读”和“背诵”要求,启示我们文言文教学一定要强化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带领学生读出韵味,感受文言文特有的声调美、音律美、节奏美,培养语感,熏染文化。

1.重视教师的范读

文言文教学,一定要重视范读。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是教材选编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后第一题明确要求“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为了落实这一练习,笔者在教学时这样引导:

师刚刚两位同学讲得很完整,看来你们对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都很熟悉。不过,老师觉得有点啰唆了!我用30个字就能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不信,你们看——

(出示没加标点的文言文《司马光》。)

师谁来读读看?

(一位学生读得磕磕绊绊,断句有几处错误。)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这种语言跟我们今天的语言不太一样,又没有标点,好难读。

师对!这就是文言文。先听老师读一遍。

生老师读得很好听,好像挺有节奏感。

师很会听!古人写文章高度凝练,常常一字即一词,加上没有标点,需要根据语意和语气进行断句,读起来很有韵味。后人为了方便阅读,加上了标点。现在,打开书跟老师一起来读一读。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领读后,指名读,再齐读。)

在这个片段中,学生在教师范读及一遍遍的领读、带读下,感受到了文言文独有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朗读也有了质的提升。其实,不只是三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教师都要重视范读。每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教师都要示范朗读,除了带着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也在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间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情感,在朗读声中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这应该是教学最美的样态吧!

2.组织多形式的诵读

除了教师的范读,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如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对于“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演读;教学《自相矛盾》时,教师以不同身份询问,学生不断夸耀“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的对读;教学《两小儿辩日》时的分角色辩读;教学《伯牙鼓琴》时“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的引读。

(二)借助注释加强理解

文言文和现代文最大的区别在于词汇和语法,特别是词汇的变化。文言字词的理解,既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点,也是重点。从课后习题的编排来看,教学中,我们要把“借助注释”落到实处,切实指导学生用好注释,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支玉恒老师教学《学弈》时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课上,留10分钟让学生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然后,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支老师先表扬学生很会利用注释,把意思讲明白了。随后,再告诉学生,只是把注释原封不动地套进去,显得有点“死板”,要理解注释的意思,把它变成自己的话,自然地讲出来。最后,让学生自己练习说,同桌再互相说一说。支玉恒.《学弈》课堂实录[J].语文教学通讯,2005(7/8):2631。支老师的教学舍得花时间,步步踩实且层层推进,自然巧妙地给了学生一把理解文言文的密匙。

当然,在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借助注释”读懂文本的基础上,带着他们运用更多的方法读懂文本,理解字词是必要的。这从课后习题中也可以看出——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猜测、理解关键字词或句子”,很好地体现了梯度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予以关注。

(三)借助讲述促进运用

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多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7次出现的“用自己的话讲讲故事内容”的课后习题,给了我们一条有效实施文言文教学的路径——“讲故事”。学生在用多种形式“讲故事”的过程中,既能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促进语言的内化和运用。

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笔者就以课后习题为教学目标,借助“讲故事”层层推进,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学主要安排三个共学活动,分别是“用好注释,讲清故事”“揣摩心理,讲好细节”“转换角色,讲出创意”。活动一,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同桌互讲故事,指名展示交流后总结——讲故事只有抓住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才能把故事讲清楚、讲明白。活动二,带领学生关注故事中人物的特殊表现和特别举动,扣住“尤所爱”“拊掌大笑”“笑而然之”等细节,揣摩人物心理,想象画面,讲好细节。活动三,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角色,进行创造性的讲述,引导他们把别人的故事讲成自己的故事。这样的教学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紧紧围绕“讲故事”,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内容;通过补白,走近人物;运用情境,内化文本。学生通过不断的言语实践,讲得有趣,讲得生动,让本单元“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一语文要素得以在课堂落地。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文言文教学理解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