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学一味沉溺于咬文嚼字,忽视了文化传承的美质鉴赏,更是忽略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运用对比阅读、按图索骥、推波助澜、体验式阅读等多种形式研读文本,既化解文言文语言障碍,增加其趣味性,又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思维;训练
文言文教学过于偏重于文本字词句的翻译,就会忽视文言文文化传承的美质鉴赏,忽略课堂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本人做了一些尝试,请方家指正。
一、对比阅读,训练学生思维的聚合性
有相似点的文言文对比阅读,异中求同。学生在比较归纳中将新旧知识自然联系起来,迅速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如教《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我借助已学过的《答谢中书书》导入,由点及面,使学生对六朝文学作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导入录如下: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教师轻吟,勾起学生记忆,有同学慢慢附和)
——还记得这篇短文吗?
——对,是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篇文章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与朱元思书》有什么相似点?
(同学们开始发现之旅。如:题目相似,都是书信;作者年代相同;文章多用四言…… 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六朝山水文和文人书信的特点。)
然后,再将两篇文章的结构进行对比,学生发现:都是先细致写景,末尾一句抒发感情。“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和“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实乃心意相通啊!由这个中心句继续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书信本意。
师:二位作者在给朋友的信中畅怀交谈,意欲何为啊?
生1:可能是规劝朋友放逐名利,寄情山水。
生2:可能是山水美景触动作者,与朋友共勉。
(教师对六朝文风的形成的政治背景进行简要解说。)
教师在学生“悱”“愤”之时启发思考,就会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二、按图索骥,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有目的的思考才有意义,正确的思考动机与强烈的思考兴趣和愿望,能推动学生积极地去弄清楚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怎样去思考。文章开头、中间或结尾总有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教学时,教师抓住中心句反观全文,能更清晰地呈现作者的写作思路,使学生对文章构思产生深刻认识。这样的思考,才能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随处发现与思维目的相关的事例,思维活动就有章可循,有始有终。这样的课堂也比平铺直叙字词句篇的惯性教学要有趣有效。如执教《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用三个问题逐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1.“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中“此”指什么?本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2.全文以“勤”和“艰”组织材料,哪些内容表现了他学习的勤奋?哪些表现了他学习的艰难?
3.全文又用什么顺序结构全文?请找出关键性语句并理清层次。
文章结构理清后,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自然获得阅读理解和鉴赏的技能技巧,也分解了学生词句理解的难度,有利于文言语感的养成。同时,学生的思维从凌乱到合理再到细致,和文本严密的逻辑相得益彰、环环相扣。
三、推波助澜,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智力活动中向纵深发展思考问题,透过言语表面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要利用文本巧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更多更有意义的问题。
本人执教《五柳先生传》摘录一节如下:
师:请同学们画出文中表现五柳先生性格的语句,联系阅读积累说说你眼中的五柳先生。
(生默读,小声议论)
生1: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有气节的人。
生2:他“性嗜酒,……曾不吝情去留”,是一个率真旷达的人。
生3:他借黔娄之妻的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表明自己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
生4:他“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是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生5:他家“环堵萧然”“箪瓢屡空”,他家很穷,却“性嗜酒”,他不太负责任。他被请去吃饭喝酒,他的家人呢?
(这一问,教室里议论纷纷,有人赞叹,有人反对)
师:看来你的一问激起了同学们的疑虑,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请问:他爱喝酒,他平常怎么过酒瘾?
生6:家里穷买不起,偶尔喝酒都要“亲旧”请。
师:亲戚朋友能请他喝酒,说明什么?
生7:他人缘好,他是读书人,受人尊重。
师: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会受到尊重的。我们探究一下他“穷”的原因。我觉得他穷不是因为他懒惰,有诗为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生8:他的贫穷是社会造成的。魏晋时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生9:他种地的技术不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同学热情很高,七嘴八舌。一女生举手)
生10:我觉得五柳先生如此勤劳,又有这么高雅的志趣,难道他就自甘贫困,忍受这一切吗?其实他不甘心,只是无力改变。他只能借黔娄之妻的话自我安慰,自我解嘲罢了,他“闲静少言”,不是他不善言,是他缺少知己吧!
(大家不约而同为她鼓掌)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关于文本问题的巧设巧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合情合理的假设推理既联想了已有的知识储备,又点燃了学生参与的热情。
四、借助体验,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由于言语习惯不同,时代背景差异太大,习惯了网吧、KTV等现代气息冲击的学生就很难理解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闲雅志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个性化解读文本。如《记承天寺夜游》:“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理解是一个难点,需做以引导:
师:本句理解的关键是“闲人”二字。你可以借生活感受给“闲”字组词,再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这两个字的理解。
生1:“闲”即闲适自由。人只有心灵自由才有心情关心自然美景。苏轼此时被贬,他没有沉溺于其中而想得通,可见其旷达的胸襟。
生2:“闲”即清闲无事。他清闲无事的时候,和朋友散步赏月,吟诗喝酒写文章,志趣高雅。所以,“闲”也可以理解为闲情逸致。
生3:“闲”即悠闲。他悠闲是因为有事不能做,他睡不着才去散步的。这样的美景是巧遇而不是特意为之。所以,“闲人”其实不想如此悠闲。这两个字透露的是悲凉之意。
再如《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解也是一个难点: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怎样才能做到?联系你的体验说说。
生1:和我没关系的,我本来就不在乎的时候做得到。
师:我们特别在乎且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才能做得到?
生2:我妈妈很爱我,我高兴的时候她比我高兴,我不好的时候她比我还焦虑。但她从不在乎自己。我觉得这里是说范仲淹不在乎自己的得失和心情,他在乎的是国家的安危与发展。
生3:心中还有比自己更重要的东西存在的时候,我们就顾不上自己的得失了。你看,受宫刑之后依然写《史记》的司马迁。
(给学生议论留足时间)
学生明白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乃是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抱负就更加让人钦佩。这个过程的联想感悟和拓展引申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这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学习体验在思维的催化下发生的效力。对于教学的难点问题,借助学生自己的理解比干巴巴的说教有意义得多。
“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经过训练的智慧乃是力量的源泉。”文言文课堂应该流淌出一条清澈的溪流,源头就是学生不竭的思考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孙培青.教育名言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作者简介:陈爱钰(1979— ),女,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堂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