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燕
【摘 要】当下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常常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教材资源,结合语文要素,通过把握“思维点”、巧设“思维链”、编织“思维网”等策略,设计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过程,在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中,提升思维品质,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点;思维链;思维网;语文素养
当下的语文教学侧重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常常忽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很难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智者。
一、把握“思维点”,提高质疑审辩能力
要想转变以往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不思考、浅思考的现象,教师需要找到有效的“思维点”,让学生围绕这个点发散思维,进行深度思考。
(一)找矛盾冲突点
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为例,课文的题目和学生以往的认知有冲突:老虎给人的印象是森林之王,威风凛凛,怎么是“窝囊”的呢?由此,教师抛出问题:“你们觉得文中的‘大老虎’窝囊吗?理由是什么呢?”有的学生从文中找到“立刻弯下身子”“啊呜啊呜直叫”,认为“我”反应敏捷,表演得非常卖力,从“哄堂大笑”中看出“我”的上场给观众带来了欢笑,因此觉得不窝囊。有的学生则认为“哄堂大笑”正好说明了“我”的表演很笨拙,因此觉得窝囊。还有的学生觉得尽管“我”的表演有些笨拙,但是给老师和同学带去了快乐,不存在窝囊不窝囊的说法。文中“我”的表演到底窝不窝囊?“哄堂大笑”是嘲笑还是被表演给逗笑了?学生围绕文中的线索,展开思考,进行有理有据的辩论。
(二)找经验关联点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忆读书》的课后第三题为:“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教师基于这一道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想法。学生从自身的阅读体会出发,展开思辨。有的学生表示赞同,因为自己小时候就是一知半解地读书的,书中总有些地方能读得懂。有的学生表示不赞同,这种读书方法容易把字读错,自己小时候认错的字现在也常写错。还有的学生保持中立,认为一知半解地读是会浪费一些时间,但如果因为这样就不读书了,那阅读的书就会比别人少,其实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时可以查查工具书,问问身边的人,这样结合起来,读书会更有效。不难看出,当学生的经验不同时,对同一个事物所持的观点就会完全不同。教师要抓住机会,给予学生充裕的对话时间,在学生言说的过程中,予以认可、鼓励和赞许,促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辩证地思考问题。在有理有据的表达中,阅读的方法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明晰。
(三)找内涵体悟点
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的课后第三题是这样设计的:“你同意下面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所以老牛和松鼠对小马撒谎了。◇小马向很多人请教,是对的。◇别人的经验不一定可靠,得自己去尝试。◇什么事都要自己尝试,别人的话不可信。”这道题蕴含了本文的“思维点”,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信息与生活经验,得出自己的判断,初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围绕此题,教师提问:“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有学生说:“我赞同第三个说法。因为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可是他们说得都不对,还是得自己去试了才知道。”还有学生说:“我觉得自己去尝试是对的,但老牛和松鼠说得都不对吗?”大家各抒己见:“老牛个头大,松鼠个头小,我觉得老牛和松鼠都没说错。”“小马向老牛和松鼠请教,得到的结论跟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所以,我觉得不需要向很多人请教。”马上有学生反驳:“以前学过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寒号鸟》《亡羊补牢》都告诉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难道向很多人请教不应该吗?”“我觉得小马自己不动脑筋就去请教别人是不对的。”最终,学生认为“听别人的劝告是对的,但是面对不同的说法时,肯定得自己进行思考与判断”。
从以上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学生已经学会批判性地思考。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出诱发他们积极思维的关键点,提高学生的审辩能力。
二、巧设“思维链”,培养连贯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连串富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组成“思维链”,帮助学生围绕不同的层次,从多个方面找寻事物之间的联系,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其在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中深刻地认识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思维变得灵动起来。
(一)设置纵向链,层层递进
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以纵向递进的方式,呈现“思维链”,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1.对同一首诗,父母分别有怎样的看法?(理解内容、提取信息)
2.为什么父母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追溯原因)
3.谁的看法对?(互相比较、做出判断)
4.自己怎么看?(跳出文本,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
这些问题从现象到本质,从内容到思想,从文本到现实,环环相扣,引领学生发展思维,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连贯性。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进行有理有据的表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设置横向链,步步深入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提到科学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可以据此抛出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类的都是好处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横向比较,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文本。教师可让学生进行正向或反向的假设:“你假设……理由是什么?”“你是否愿意说点什么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是正确的?”“你能否告诉我们你为什么那样看这个问题?”……在这些问题的推動下,学生针对课文中提到的现代科技(如“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如今都已实现)从不同的方面展开独立思考,尝试说明理由,并举出相应的例子,与同伴的思维产生碰撞,从而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三、编织“思维网”,发展综合分析能力
由于思维过程看不见、摸不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时会难以理清头绪。为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编织“思维网”,把思维过程记录下来,使其可视化、系统化,便于进行综合分析。
比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示学生阅读时不仅要关注文本信息,还要深入语言文字,推测人物的思维活动,从中得到启示,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跳水》是该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引导学生根据船长、孩子和水手的行为,找到背后的思维逻辑,分析利弊(如图1)。
充分了解船长、孩子、水手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过程,就能综合分析船长到底应不应该拿枪指着孩子跳海,这个办法好在哪里。借助思维导图,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张思维网,厘清了问题产生的背景、处理方法和处理结果,进而了解了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语文学习与思维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遵循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设计高效的学习活动,提升教与学过程的思维含量,让语文教学走向更深处。
参考文献:
[1]高振宇.儿童哲学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张燕.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语文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新课程,2020(25).
[3]张敏华.思维导图,搭起语文学习与思维发展的桥梁[J].小学语文教师,2019(7).
(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 32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