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刚
课堂教学是一种现场生成的行为,难免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教师需要及时妥帖地对教学方案做出调整变化。当然,“变”的是课堂流程,而“不变”的应是教师的教学品格。
支玉恒老师执教《第一场雪》时,曾出现一个插曲。他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世界”。一个学生说:“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显然,学生的发言有些异常,因为这样的语言显得有点华丽。支老师察觉到了,他说:“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但这个学生接下来的发言却仍不改风格。面对这种情况,支老师回应道:“你们是不是为了上今天这堂课专门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承认了。支老师接着说:“要是用自己的话讲就更好了。”说完,便果断地停止了这个环节,转而进入下一个步骤。
显然,学生在课前“过度准备”了,让课堂发言“完美”得失去了真实。一般教师在大型观摩课上遇到这种情况,或许心里还会窃喜,因为他们最想要的就是“精彩”与“热烈”,最怕“枯燥”与“冷场”,但支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只想真实,拒绝虚假。
无独有偶,于永正老师有一次在昆明执教古诗《草》时,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状况。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春风吹又生”一句,于老师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用画来表现诗意。这名学生用绿色粉笔画出茂密的草叶,引发全班称赞。此时,底下一个学生质疑道,春天刚来,草不可能一下子长这么高,说完还亲自上前将草叶擦去上面一大半,只留两寸来长的草茬儿。他的理由是:“春天来了,草开始发芽了。”台下掌声四起。掌声中又站起来一个学生,他说:“老师,我觉得他还少画了一样东西!”“少画了什么东西?”“风!他少画了春风!”这个学生说道。“风?可是……这风怎么画呢?”于老师问道。只见那个学生快步冲到黑板前,迅速擦去刚才别的同学画的草茬儿,重新画出了一顺儿朝右微微倾斜的草芽——风是看不见的,但人们一看这草芽就知道有风,而且从草芽的倾斜程度还能看出风是很轻很轻的。
后来,于老师在教学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教学相长。学问无大小,能者为尊。”再后来,于老师在另外地方上此课时多了一个环节——启发学生“画春风”。于老师曾说,各地的听课老师都赞叹这个环节的设计,但这个环节的真正设计者是“昆明的那位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的小男孩”。
“专家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他们之所以不写细节,是因为这将由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行为所决定。”无论是支玉恒老师还是于永正老师,他们的课堂遭遇都具有普遍性,只是一般教师遇到这样的状况,要么不闻不问,要么避重就轻,要么手足无措,要么轻易滑过。如果说支老师的现场应变是出于“宁要真实的缺憾,不求虚假的繁荣”,那么于老师的课堂上所出现的“变”则更多地体现出了虚怀若谷与从善如流。
从某种角度讲,现场上课就是一种直播,要想顺利推进、完成教学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必定是有良知的教师,他会将“真实、朴实、扎实”放在首位。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根据现场进程适时改变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但无论怎样变,不变的是“以生為本”“求真务实”的教学品格!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中国轻纺城小学 31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