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 蓉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江苏 盐城 224400)
思维导图的特征是起到将语文课程体系内容具体化、直观化梳理的方法。在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思维导图对与以读促写的教学方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文本的内容、结构、逻辑以及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写作中构建框架、聚焦主题、完善内容。本文将具体讨论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程“以读促写”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针对中年级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重点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强化其自主创新能力。思维导图可以通过较为简洁直接的表达方式,构建和梳理不同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每个段落和全文之间的联系,清楚的向学生展示文章见的表达顺序和逻辑。在语文读写结合的课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段落之间、篇章之间、段落与篇章之间的内在脉络,有利于掌握文章的写作规律。同时,也可以在帮助学生分析文章内部结构层次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提取段落关键词、概括段落内容、完成段落缩写等方式,使文章层次清晰明了,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在小学中年级语文写作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作文范文写作框架的分析,或者某篇课文内容的写作框架的分析,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模式构建语文写作能力。“以读促写”与思维导图之间的联动,实际上凝聚着学生对写作逻辑的独特归纳,以及承载着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入理解和把握,通过上述有意识的阅读训练后,学生有能力对相关阅读和写作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有条理性的指导写作步骤。例如在阅读某篇范文时,教师给出某篇范文,学生自主的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从中提取核心观点、关键词、以及相应的段落关系分析;在此之后,学生通过类似的方法,将写作主题以中心观点、相关关键词,段落布局的方式通过思维导图安排写作顺序,将有利于优化学生的写作逻辑和能力。
以四年级课本中《爬山虎的脚》一文为例,分析思维导图在“以读促写”中可以采取具体三步策略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读写能力。
第一阶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对应文章的阅读思维导图。此时学生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观察和理解案例题目,即《爬山虎的脚》,明确全文的写作主题与全文五个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在学生充分阅读本篇课文内容后,再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相应衍生逻辑的归纳。学习初期,可以安排小组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拓展关键词并进行排列。确定关键词后,对案例文章构建基本的阅读思维导图。如《爬山虎的脚》则应当以“植物、爬山虎、特征”为参考关键词,文章重点在于“某种平时看似普通的植物,实际上具有独特的特征”,此后可以追问,生活中学生还会发现哪些动物、植物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在学生理解了文章中心意思后,再利用思维导图将全文构建段落脉络图。
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初步的写作框架,模仿案例文章中思维导图所构建的逻辑,形成自己作文的写作思路。学生有了写作方面思维框架的构思,将避免前文所说的不知如何下笔的情况,在全文谋篇布局已经有大概框架之下,学生更多的思考的是如何将观察到的现象有条有理逻辑化的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此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潜移默化的降低了对写作枯燥无味的反感心理,通过深刻的理解和活跃的思维发展,对即将面对的写作跃跃欲试。学生在初步构建文章框架时,教师应当帮助其检查和纠正,使思维导图框架形成具有逻辑化的体系。并且在框架的搭建下,合理引导学生从“关键词——作文逻辑——每个段落文字表达”的步骤,实现学生在写作中每个段落章节都围绕着核心主题,紧紧把握核心主题。
第三阶段,形成最终写作框架的修改和校订,实现主观经验与语言文字之间的有效转化。基于作文全文的整体结构,学生在写作后需要通过思维导图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写作要点的反思与修改。这个步骤,也是整个“以读促写”中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归纳阶段之一,是对阅读能力的检测以及对写作能力的反思与提升。思维导图此时作为一种参照标准和评价工具,引导学生自己或者老师快速的了解写作思路,并且对应检查现有作文存在的问题。可以说,拿着这张写作的脉络图,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他人,都可以更好的审查文章是否围绕着中心主题逻辑化的展开,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阅读学习中的效率。
在实际的小学语文中年级读写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以读促写”结合阅读和写作实现高效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知识水平,可以推进以写悟读来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还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当充分的理解和应用思维导图在“以读促写”中应用策略,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