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芳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学,以此改变传统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文章结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从设计活动的形式、设计活动的原则以及活动的实施与效果等方面阐述了课堂中活动的恰当运用能让生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初中生物;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0-0051-02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使沉闷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课堂中,教师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搭建教与学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即为活动化教学。在活动化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不仅能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还能获得个性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一、设计活动的形式
活动的设计从学生主体出发,可以有多种形式:从参与活动的对象看,有个体自主学习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班级展示交流活动等;从活动的形式看,有资料的收集、调查、交流与讨论、大小领学、观察与实验、角色扮演、比赛等;从活动的内容看,有探究性的活动、情景化的活动、生活化的活动、趣味化的活动等。
二、设计活动的原则
1.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是设计活动的最基本原则。一堂课的活动可以多样化,但必须能够开展起来,否则活动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如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有时间、有条件去收集资料;又如设计问题讨论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和思维特点,以免出现答非所问甚至讨论不起来的冷场局面。
2.有效性原则
有效性是设计活动的最重要原则。开展的活动不仅要让课堂“活”,而且要起到一定的效果,这样的活动才有意义。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活动,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得到全面的发展。
3.全体性原则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生物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处处落实“以生为本”,想方设法让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融入生物课堂中并获取新知识和发展新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三、活动化教学的实施与效果
1.活动面向全体,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度
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学面向全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说得多,学生讲得少”以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状态。在这样的课堂中,难免会出现有的学生开小差、打瞌睡或者讲闲话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仅可以调节沉闷的学习气氛,避免或减少学生神游天外的情况,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从而取得更优的学习效果。
如在《地面上的植物》一节中,在教学“花的结构”时,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给每组学生各发放一种不同类型的花,然后要求每组成员齐动手:把花朵分成几部分再贴在硬纸板上,最后笔者指定小组中的任意一员给其他小组展示并介绍该花的结构特点。有时笔者会设计角色扮演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参与,如在“营养物质的作用”“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人体的呼吸”“人体的免疫防线”等与人体营养、健康有关的课堂中,笔者会安排两个学生一组,一人扮演病人描述情況,另一人扮演医生给病人诊断病因或说出相应疾病。这样的活动,因为贴近生活实际,又和自身健康有关,所以学生乐于自觉参与进去,主动完成任务。
2.活动激发兴趣,增强学生探知欲望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活动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增强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鸟类》一节中,在探究家鸽飞行的特征之前,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趣味化的活动:让学生用不同厚度的纸张折出不同形状的纸飞机,并让他们进行比赛,看哪些“飞机”飞得更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飞得远的纸飞机在形态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好奇心,他们通过动手折纸飞机以及和同学比赛已经兴致极高,发现自己的飞机飞得更远(近)时,必定想弄清楚其中的原因,以便以后能折出更能飞的纸飞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所以接下来的思考与讨论必定是有效果的。
生物学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观察,通过观察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经常会安排一些材料让学生直接观察、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然后抛出问题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这样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生物课堂中的实物观察,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也最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3.活动搭建平台,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倡导探究性学习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一堂好的生物课不仅要传授学生学科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合作探究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活动的加入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为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搭建平台。
例如,在课堂中,笔者有时会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请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提出相应问题,并请另一部分学生回答,笔者只需要做最后的点评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慢慢提高,学生独立地质疑、分析、思考、表达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有时,笔者会围绕一个话题设置几个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请小组代表上台领学展示。这些学生有的没有机会站在讲台前扮演教师的角色,把自己掌握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所以一开始,他们会怯场,但慢慢地,他们变得自信起来,声音越来越响亮,表达越来越完整,思维也越来越清晰。
4.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的目的。学生通过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除了能真切体验并品尝到各种人生滋味、丰富感性认识以外,还会产生情感共鸣、引发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生物圈》一节中,学生通过查阅地球环境污染的事例以及在课堂上分享的活动,明白了生物圈正遭受的破坏并形成了人与环境要和谐共生的理念。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折飞机比赛、生物知识竞赛、合作探究等活动中,通过渗透合作共赢思想,学生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并树立了正确的输赢观。在完成了对蚯蚓、金鱼、蝗虫的实验以及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等的观察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把这些动植物放回自然,树立尊重生命、爱护大自然的意识。在分组讨论“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活动后,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周围的事物,让他们明白世界万物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并树立其正确的唯物主义辩证观。
四、有效实施活动化教学的注意事项
第一,在活动化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合理安排每次活动的时间。一旦时间掌控不好,就有可能导致一节课的任务完不成,或者导致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失去了开展的真正意义。
第二,活动能不能顺利展开,取得良好效果,不仅取决于活动的有效设计,而且要看组员之间的配合。而活动的精心设计与否又取决于教师课前的准备情况,如教师是否深挖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等;组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则是在教师不断地训练、引导、鼓励以及耐心聆听学生观点中逐渐形成的。
第三,在活动化教学中,要使學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离不开活动中教师的正确引导、活动后教师的评价与反馈。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评价机制(如积分奖励),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综上所述,任何一堂好的课,都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热情参与。在课堂中进行活动化教学,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不仅能让课堂“活”起来,而且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全身心投入时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与收获,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
[ 参 考 文 献 ]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49-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 黄诺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