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王爱春
【摘 要】南通“立学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高中美术“古代园林艺术”一课教学中,通过创设民主平等、人文和谐的学习氛围,利用学程导航,让学生自觉先学、自我梳理,以比较探究为抓手开展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观点和展示学习成果,推动美术学习走向纵深。
【关键词】情境创设;自主阅读;比较探究;动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8-0021-04
【作者简介】1.周宏,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南通,226001)艺术教研室主任,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王爱春,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通,226001)美术教研员,高级教师。
园林艺术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既是对自然的模拟,于方寸之间显露自然的意趣;也是对自然的加工,一草一木都能显出造园者的匠心独具。高一学生难以理解古代园林建筑上的巧妙用心,更难体会园林中所追求艺术的审美情趣和文人士大夫“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情怀。因此,教师需要精心梳理教学重难点,设计学程导航,拓展教学资源,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教师要准备较多的图片和影视资料,直观地展示园林艺术成就,通过声音、画面传递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充分了解园林艺术的历史、特色、种类以及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等方面的知识,深入体会和感受园林的意境、园林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情趣。本课设计采用创设情境、互动交流、梳理反馈和总结提升四大板块形式,扣住古代园林的分类发展、构园要素、造园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谈话、引导、欣赏、比较、议论、表达、反思等多种教学策略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古代园林建筑上的巧妙用心和园林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情怀,增强文化理解和文化自信。
在本课实施教学过程中,笔者力求把教师的角色定位成既是学习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带领学生深度体验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的不同风格和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主要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用一段诗画意境的朗诵导入新课:“走进中国的园林,你会为它特有的东方情调所吸引。在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中漫步,你会发现这里曲折含蓄,优雅宁静,与大自然的风光相比,更具人性的追求,一石一木都透着文化的意味。我们在游览中国古典园林时,就仿佛置身于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之中,令人目不暇接。”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营造不一样的课堂氛围,富有感染力的诗画意境和散文朗诵能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导入新课。随后出示学程导航,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二、阅读比较,了解分类
出示“园林发展示意图”,由学生自主阅读一段园林文化资料,通过提问,让学生初步了解园林的分类及其历史发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接自学有关园林的基础性知识,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记住阅读的要点,并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其历史发展。)
比较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风格理念差异,通过观看颐和园、拙政园两个视频,不教而教,简单而感性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说出来。引导学生从规模布局、装饰风格、造园观念等方面对两种园林风格作比较。教师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设计意图:运用精美的影片资料片段重新配音整合,再选择适合的背景音乐,渲染了园林的优美意境,将抽象的介绍变成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学生能客观地分析、比较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不同风格和理念,找到不同的鉴赏角度,梳理归纳其特色。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对艺术作品进行评析。)
三、深度体验,激发探知
1.分析讨论构园要素和造园手法。
首先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引领分析构园的要素。如“图表清晰地反映了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不同风格。其实在园林的构成上,它们还是有很多相同之处的,那是什么呢?”“同学们觉得山、水、植物、建筑这四大要素里哪个最重要呢?”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本节课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设置问题、引导观察,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
然后深入分析讨论园林的多种造园手法。如“私家园林面积较小,怎样才能突破面积的限制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丰富的园景呢?你们能想出好的办法来吗?”教师通过两张园林设计草图(直线分割、曲线分割各一张)让学生评价哪一个更好。通过引导和小组讨论,分析园林“总体布局灵活多变,体现曲和藏”。观赏江南“四大名石”图片和“叠山特色”明显的狮子林、个园及理水小视频,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园林的审美意趣和叠山理水精妙的造园手法,归纳出“合理运用构园要素,注重叠山理水”,“巧妙运用借景,扩大景区范围”,“特别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各式门洞漏窗、砖雕壁画、亭台楼榭、楹联匾额、植物小景的设置”等多种造园手法。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教学重点,图像的直观比较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经过比较不难发现“曲线的更好”,从而理解园林的总体布局体现了“曲”和“藏”。引用文学作品《红楼梦》有关“大观园”的一段文字描写,能唤起学生对画面的客观印象与具体形象的联想,更好地将文学修养与美术鉴赏充分融合起来。制作的小视频能烘托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立体地感知园林的精妙所在。)
2.观察比较中西园林的风格差异。
通过观看几组中西方古典园林对比的图片,让学生自主开展图像识读,尝试分析梳理出中西方园林的不同风格。启发学生从布局、空间、道路、景观、理念等角度分析,理解西方园林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理念,理解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
(设计意图:文化理解是本堂课难点所在,在前面归纳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特点的基础上,再次实践演练,运用表格进行总结归纳、自我梳理出中西园林的不同特点和主导思想,意在强化点拨、启发学生,使其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梳理作品特色,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達到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判断和总结的能力。)
四、动手实践,拓展应用
让学生尝试以工匠者的身份设计私家园林的一角,画一画设计稿草图或者写设计方案,体验工匠者的手法,进行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将鉴赏经验与生活联系起来,小小的动手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园林设计的理解,提升探索美、表现美的意识。)
【评析】
本节课,周宏老师在有限的课时中,让学生理解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造园手法和思想内涵,同时进行了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以及中西园林的对比教学,使课堂呈现出特别的韵味,践行了南通“立学课堂”美术改课宗旨——全力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就课堂实施而言,该课不仅方法灵活、环节紧凑,更让学生充分体验了中国古典园林之美,达成了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体现出了教师的个体教学风格和个性魅力。
1.有效使用“学程导航”的策略。
教材中对于本节重难点内容的描述性文字并不多,但是周宏老师在课前精心梳理了教学重难点,通过设计和使用“学程导航”教学范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探知欲望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深入体会和感受园林的审美意境,以及园林艺术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学程导航”作为课改中改课(教和学)的中介,起到了“帮助学生引向学习目标、了解教学过程、梳理核心知识、启发思维角度、指导鉴赏方式、表达学习感悟”的作用,“学程导航”在课堂中辅助了教学, 在课后又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
2.有效开展深度学习的策略。
在学生交流与探究的过程中,周宏老师鼓励学生讨论复杂问题时,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解答,使得答案呈现多样性的格局,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更为立学课堂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比如:在“中西古典园林的比较研究”这一问题研究中,她引导学生选取多角度比较,提出“有没有更为深入的角度”等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不同观点的表达、探究和争论中,又生发、建构了新的深层次的鉴赏观点,而每次不同观点的出现,又推动学生更深入地去探究相关问题。事实上,这种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堆积,它实现了学生理解判断能力的提升,促进了学生发散性思维、逻辑性思维的发展,以及批判精神的形成。
3.有效运用比较学习的策略。
比较法是立学课堂理念下美术鉴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通过比较,可以将抽象知识分解细化为知识元素,使学生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去整体把握知识。在本节课中,周宏老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风格理念上的差异,先让学生分别欣赏圆明园、颐和园和拙政园的视频介绍,引导学生从规模布局、装饰风格、造园观念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把研究结论填写在研究性学习表格中。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难发现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艺术特色方面的异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实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
4.有效开创情境营造的策略。
对立学课堂而言,情境的营造与创设可以综合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各种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如诗歌朗诵、音乐、视频、表演等,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而营造良好的、和谐的、美妙的学习氛围,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踊跃、积极地参与到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中去。周宏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课堂情景的创设,如在导入和结束环节,借助富有个性的诗画配乐朗诵,将学生带入园林艺术的情境之中,创设了唯美的教学情境。在探究环节,她则于“情深之处”让学生尝试设计园林布局,草图的绘画,凸显了美术学科本位。
5.有效体现学科综合的策略。
美术教育是学生核心素养及审美基础培育的重要途径。所谓核心素养,是指奠定学生健康成长与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能力、素养等,而审美基础则是一个人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的基石。周宏老师在执教本节课的过程中,除了从学科的角度,运用图像识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古代园林的造园手法、艺术特色等核心知识,还尝试通过“文化理解”的探究环节,让学生自我梳理、合作交流,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她还把《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巧妙地糅合在本课的教学中,自然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与文化的关联性、多样性,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評析人:王爱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