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应用

2021-01-01 14:11徐卉
江西教育C 2021年12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运用策略

徐卉

摘   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具体的语文要素,又将该要素细化为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点,分布于每一篇课文的课后习题或导读之中。教师要重视课后习题的使用,遵循学生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回归整体的认知规律,将课后习题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借助课后习题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本内容,锻炼语文能力,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认知能力系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   小学语文   课后习题   运用策略

课后习题是统编版教材编者从教材编写理念出发,基于学生原始学情,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而精心编制的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抓手。课后习题不仅是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系统,更是学生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重层面开展学习的助学系统。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课后习题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借助课后习题深入把握文本内容,掌握语文要素,提升语文能力。

一、整体把握,搭建深入感知桥梁

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时,学生需要一个依托的抓手。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后习题中的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在核心问题的牵引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地潜入文本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从而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为例,课文主要依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老北京人过春节时的习俗和风情。在这篇课文之后,编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编者编著这样一道习题,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洞察作者写作的构思和文本的基本框架。因此,在学生整体阅读课文了解基本内容后,教师可以将这一习题出示出来,明确学生阅读的基本方向。在这一问题的支撑下,学生就可以梳理出作者基本的写作思路: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到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再到除夕、春节、初六、元宵节,以鲜明的时间顺序展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时的习俗和风情。学生还能够根据文本语段,洞察作者的详略安排,从而从整体上洞察文本的表达结构,为后续深入学习作者的创作用意和表达手法奠定了基础。

二、融入教学体系,引领思维能力再发展

很多教师在处理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时,总是习惯于把课后习题定位于供学生思考和训练的载体,常常在教学环节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回答课后习题。这样的解读和践行,是对统编版教材认知教学定位的一种严重误读,没有将课后习题的价值释放出来。因此,教师需要把教材的课后习题视为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支点,将课后习题融入自身的教学体系之中,引导学生在经历完整的教学板块和环节之后,对课后习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获取丰富的思考成果。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跳水》这篇课文为例,编者设置了这样一道思考题:请同学们关注船长的思维过程,说说船长的选择好在哪里。这样一道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了船长用枪指着孩子跳水这个行为举动上。这一行为举动显得船长果断而机智,但在做出这种选择的过程中,船长经历了怎样的思维过程呢?这就需要学生紧扣文本的语言展开深入的探究。

在教学这个问题时,教师切不可在教学结束以后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文,进行相关的思考,而需要將其作为课堂教学所要着力突破的重点。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三个层次:首先,紧扣文本的上下文,让学生感受孩子所处的危险境遇,让学生认识到,船长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一种无奈之举;其次,组织学生再度潜入文本,深入把握文本表达的细节,让学生在综合考量文本的过程当中认识到船长做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单纯是应急之举,而是从“风平浪静”“有水手搭救”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更是一种智慧之举;最后,教师需要让学生从船长是孩子的父亲这一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船长在做出这一选择背后的矛盾与不舍,从而丰富学生对船长的认知。

在这一教例中,教师没有将课堂教学与课后习题进行人为的分割,而是巧妙地将两者融合在了一起,让课后习题成为课堂教学所着力关注的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思维,让学生在深入感知的过程中,解决了课后习题。

三、整体把握,促进思想认知再提升

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不仅要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诸多信息,还要在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学会整理和归纳,从而在归类的过程中提升内在的思维质感,升华对文本的内在感知。因此,在使用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时,教师可以在深入阅读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重新感知文本的内在框架,形成新的认知。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丁香结》这篇课文为例,编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丁香结”引发了“我”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事实上,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已经遵循文本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别感受了春天里的丁香、校园里的丁香、月光下的丁香及诗词中的丁香,学生对丁香的特点也有了较为深入的把握。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这道题的引领下,组织学生回顾四种状态下的丁香,总结和归纳出丁香的共性特点,引导学生将丁香的特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借助丁香的精神与品质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举一反三,实现语用能力再夯实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针对语文课程性质,教师要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方能真正夯实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同样也渗透在教材的课后习题编排之中。如《大青树下的小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安排的“同学们在学校里做些什么”,《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安排的“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我’的演出窝囊吗?可以怎么开导‘我’”等,都侧重于将语文实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调动中理解和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

在进行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理解编者的意图,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如在完成《月光曲》(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选做题“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中的相关片段,归纳出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按照旋律的变化来写自己想象和联想的内容,也可以通过“仿佛看到了……,看到了……,看到了……”这样的排比句式,将多个联想串联。不光要“仿其形”,更要“仿其神”,让学生将脑海中的画面,用自己积累到的词语进行描述。这样,学生在表达实践中,进一步深读文本,展开想象,锻炼了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能力在真实语境中的实践,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理解、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教师不仅要关注教材文本内容本身,更需要把握每一处助学系统,洞察编者的意图,从而更好地实现教材的价值,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曹卫星.统编教材落实语文要素谨防“五化”[J].教学与管理,2020(8):29-31.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运用策略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梁八柱”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合理情绪疗法”在引导学生交往行为中的运用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游戏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