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小丽
【摘 要】在当下中小学校中,因为交往行为不良引发学业、行为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家长、教师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引导、教育。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教师来说,将自身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付诸实践,探索并积极运用到日常教育教学中去,能有效缓解学生由于交往行为不良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
【关键词】合理情绪疗法 交往不良 运用策略
随着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电子媒介的日益普及,家庭交往模式和群体交往模式的改变,使大部分人的社交形式发生了变化,这也给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带来很大的冲击。综观目前中小学教育,学生中因为交往行为不良引发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同时带来一系列的学业、行为问题,这使忙碌在一线的教师措手不及,迫切需要运用新的知识、方法进行深入指导。在系统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情绪ABC理论的创始者埃利斯提出的“合理情绪疗法”走进了教育工作者的视野。通过对情绪ABC理论的解读,笔者发现,它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小学生认识自己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信念,并由此减少自己不合理的情绪与行为,从而让学生更愉悦地与同伴交往,享受校园生活带来的乐趣。本文试图从目前小学生存在的交往不良行为的表现入手,借助具体案例谈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疏导学生心理的实施过程,以加深对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解。
一、小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表现
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往往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存在的问题,认为自己在交往过程中没有过错,而将责任推给另一方。一方面,他们希望得到同伴的支持与肯定,希望与同伴一起愉快游戏;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能得到额外多的关注,希望“特殊对待”,不被学校及班级的各种规章制度所束缚。笔者根据平时工作中的观察,梳理出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几种主要表现。
1.“我这样对待别人,别人也要这样来对待我。”简而言之,我对你好,你也要对我好。我是你的好朋友,你就不能再找别人做好朋友。以“绝对化”的要求来控制同伴的思想、行为,使同伴成为他(她)的“专属品”。
2.“他(她)总是捉弄我,而且是故意的。”不能容忍同伴的无意行为,即使同伴的行为没有侵犯的意思,依然觉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希望能在群体中找回公道。 将偶尔的、不经意的小事认定是同伴故意的侵犯事件,而且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难以沟通。
3.“因为我作业没有做好,同学老师都不喜欢我。”因为一次的失败彻底否定自己,认为老师同学都会因为这次失败的经历而看不起自己,并努力寻找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来证明大家确实是不喜欢我。
这三种不合理的信念支撑了他们,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随即带来情绪、行为的困扰。
二、什么是“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行为疗法,埃利斯提出了“情绪ABC理论”,在情绪 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即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解释;C表示自己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埃利斯认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性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也就是说,引发我们不良情绪、行为困扰的,不是诱发性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自身常有的一些不合理的信念B。换句话说,不合理的信念导致我们产生情绪困扰,引发一系列的行为问题。“合理情绪疗法”就是通过行为疗法改变不合理的信念B,来帮助求助者减少情绪困扰,使其能更加自信、健康地面对生活。
三、“合理情绪疗法”的实施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的操作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改变自己不合理的信念,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从而缓解由此带来的不良行为及情绪困扰。结合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实际情况发现,学生往往是把自己不合理的信念强加到同伴身上,把自己认定的信念理解成“别人肯定是这么想的”“他肯定是这么认为的”“他这么做肯定是针对我”……改变这样的不合理信念,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来实施。
(一)诊断阶段——明确学生的情绪ABC,初步分析不合理信念
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思维障碍来求助家长或教师时,我们需要明确这个学生的情绪ABC分别是什么,然后因势引导,进行有效疏导。
如学生峰和涛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玩,无话不谈。有一天,峰发现涛和另一个学生强在一起跳绳。峰很生气,因为之前他和强闹过矛盾,涛也是知道的。现在涛和强在一起玩,分明就是不想和自己做朋友了。于是,峰找涛“理论”,不允许他们在一起玩。结果峰和涛两个人吵起来,最后其他同学把老师叫来……
类似事件在学校里经常会碰到,我们试着来分析:在这个事件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学生涛和强在一起玩跳绳”;C是指产生的情绪、行为后果,在这里指“学生峰很生气,和涛吵起来,峰不允许他们两个玩,情绪行为受到影响”;B是指不合理的信念,在这里具体指什么呢?对照前面讲到的几个典型的特点,不合理的信念是指“你是我的好朋友,只能跟我玩。你不能背着我,跟和我有矛盾的同学一起玩。你和他在一起玩就是针对我,就是不跟我好了”。这就是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二)领悟阶段——领悟到自身的信念引起情绪即行为后果
在处理这类学生交往行为不良的问题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领悟不是诱发性事件A引起了C的不良情绪体验,而是自己本身不合理信念B所引起的。心理学家默茨比罗列了区别合理与不合理信念的五个标准(见下表)。
对照标准我们发现不合理的信念更多来自个人的主观想法,外在的环境、诱发事件不是主要因素。不合理信念的存在,大大影响了一个人生活交往的质量,使人陷入烦恼之中。对学生峰而言,“涛是我的好朋友。我不喜欢的人,涛也不能喜欢,自然不能一起玩”。在这样的信念中,峰更多从个人主观感受来进行区分,而忽略了涛同样有选择朋友的权利。“我有权利选择涛作为我的朋友(玩伴),涛也有权利选择他喜欢的人作为他的朋友(玩伴)”,要帮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教师应尝试着用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修正不合理的信念。
(三)修通阶段——修正非理性信念,进行辩论或合理分析
在人际交往中,希望别人像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其他人,这便是交往中的“黄金法则”。由此,“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必须对我怎样;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这样的“反黄金法则”出现了,这是一种错误的信念,但在学生生活中却非常普遍,尤其是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对这样的“反黄金法则”更是深信不疑。修通阶段,就是教师通过不断提问,与学生进行辩论,让学生知道自身原有的信念是错误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让一个人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依照这个观点进行推理,最后引出观点中存在的谬误之处,从而使自己认识到先前认识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动加以矫正,这种方法叫“产婆术”。将“产婆术”运用到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身上,教师可以通过积极主动的提问来进行。教师的提问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信念中的非理性成分,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质疑性。还是以上述事件为例。
峰:我很生气。我和涛是好朋友,我对他那么好,他却不对我好。
师:你对涛很好,他不对你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峰: 我平时有什么好玩的都跟涛一起分享,我把他当成我最好的朋友,非常信任他。他却和我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玩得那么开心,证明他已经不跟我好了,他这样不是对不起我吗?
师:你的意思是你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处处听你的,按照你的要求来做?
峰:难道不是吗?
师:妈妈对你好吧!
峰:嗯,我妈妈最爱我了。
师:如果妈妈要求你每天晚上不看动画片,每天写两个小时以上的家庭作业,你听她的吗?
峰:那当然不行,别的可以听,晚上做什么我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师:那你刚才不是说,“你对别人好,别人就要处处听你的”。妈妈对你这么好,你就应该听她的呀?
峰:那也要分什么情况啊!妈妈对我好,但也不能要求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呀。
师:你说得很对啊!你对涛好,同样不能要求他做不喜欢的事情,他也有选择的权利啊!
峰:哦,这样啊……我明白了,除了我,涛也可以选择别的玩伴!
师:是啊,除了涛,你也可以选择别人作为你的朋友啊!
以上学生与教师的对话部分,呈现了师生语言辩论的过程。教师运用了“黄金法则”来反驳个人对待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让学生知道了自己不合理的信念,明白了每个人都有选择朋友的权利。这对于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来说,一旦接受了“黄金法则”,他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对别人或环境的绝对化要求是不合理的,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正确认识。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有一张RET自助表(全称Rational Emotive Therapy),通过RET自助表能帮助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寻找原因,并进行有效巩固。针对上文的事件,RET自助表可以这样设计:
先让学生写出诱发性事件A和引起的情绪、行为后果C,然后在表格中列举出几种常见的不合理的信念B1、B2……看自己的信念是符合其中哪一条;然后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分析,找出那些可以代替B1、B2的合理信念,并逐条写下来。最后,根据自己写下来的合理信念,写出自己新的情绪和行为体验。对所有的诱发事件,鼓励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寻找原因,就能获得一些合理的信念,缓解不合理信念带来的负面情绪和行为体验。面对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教师重在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合理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心中的不合理信念逐渐淡化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正确的交友观点和态度。
(四)再教育阶段——巩固合理信念,强化良好情绪与行为
处理好一起由学生交往行为不良引起的事件还不够,通常在一个事件里学生建立起来的信念还不够牢固,需要教师在后续做跟进式的再教育,以巩固前阶段的效果。帮助学生进一步摆脱不合理的信念,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最初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够更好地解决,减少以后出现情绪困惑或不良行为倾向,更好地适应校园集体生活。
综上所述,对交往行为不良的学生进行“合理情绪疗法”,能减少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种不良情绪体验,使他们能带着最少的焦虑去学习、生活,努力和其他同伴友好相处,进而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现实、理性、宽容的人。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31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