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岚
摘 要:儿童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儿童在思想、性格、智力、体魄等方面的可塑性很强,儿童教育是当今教育领域操作较难、作用较大的教育种类,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本文从儿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出发,探究用爱来开启儿童教育的路径,让儿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既能收获知识,又能培养健康的心理,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儿童教育 儿童心理 路径分析
笔者认为,儿童教育面对的是行为能力较弱的儿童,因此是当今教育领域操作较难、作用较大的教育种类。儿童时期形成的生活习惯与喜好,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师要学习并理解儿童教育的路径,在教学中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心理素质,做到育人有方。儿童时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黄金时期,教师在这个阶段更加需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而展开知识教育。儿童需要的教育,应该是在成人的陪伴与指引下,启发心灵成长的历程。
一、重视儿童自身的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儿童的心灵是稚嫩的、脆弱的、单纯的。他们的心灵如“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而又美丽可爱,但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破碎,不复存在。颐指气使的说教、生硬的碰撞、粗暴的干预,即便动机是善意的,也会伤害学生的心灵。教师应该从儿童时期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出发,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
我们通常认为的教育,无论有多少种方式,始终是一种社会化的影响,只是一种外在的力量。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与主观能动性,教育能达到的最好的效果就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情感体验,去感受学生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学习习惯,将学习融入自身生活。当学生有了自觉学习的意识与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教育才是真正取得了成就。
有的小学教师对儿童教育产生了误解,认为强制性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有个小学老师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制定了严苛的班规,班规细小到学生迟到、早退、说闲话、上厕所都要做检查,把学生治理得服服帖帖,学生不敢乱说乱动。如此看来,他班级的纪律最好,但学生未必就是健康成长的。现代教育学证明,没有适度的自由和宽容,受教育者的心理就未必健全,心智就未必正常。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教学生需要的东西,以学生喜欢的方式教,尊重学生的天性与天赋,才能让学生实现心理与学习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教师面对的孩子,有血有肉,不是草木;有情有智,不是器物。每个孩子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历,性格、志趣、思维方式也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独一无二。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孩子的心灵世界都是独特的。如同花圃里各异的花草,倘若园丁不了解它们的习性,只是凭着一份热情,盲目地劳作,也许会有开花结果的巧合,但更多的可能是“营养过剩”,抑或是“提早成熟”,最后的结局可能都是花萎叶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每个学生的天赋与个性发展特点,因材施教。
教育没有万能的钥匙,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有效教学。例如,后进生在每个班级是普遍存在的,他们自卑厌学,纪律涣散,成绩较差。有位年长的陈老师在激励后进生方面很有一套。问起教育秘诀,陈老师也总是笑笑说:“哪里有什么秘诀,只不过比常人多几倍用心罢了。”陈老师和笔者谈起他曾经成功转化后进生小宇的例子:他每天“守株待兔”般处处留意小宇的表现,终于有天当小宇值日的时候,陈老师发现小宇用一个很小的笤帚,一点点地把细小的垃圾扫到簸箕里,陈老师当即就表扬他说:“你看小宇同学真负责任啊!干得多仔细啊!这么细小的垃圾都被他扫干净了。”小宇同学听他这么一说,干得更起劲了。他知道表扬起作用了,随即又说:“今晚的作业,能不能也写得这么认真呢?”小宇同学用力地点了点头。陈老师就这样一点点地去肯定、赞扬小宇,让他一点一点地慢慢改进自己的缺点。小宇开始变活泼了,上课开始举手回答问题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不少。陈老师的这种处处留意、及时表扬就是爱心和耐心的具体外化表现,而当孩子感受到“原来老师也在关心我”的时候,心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动。
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而是为了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和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而这些品质养成的前提就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天赋。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天赋,而不是让学生被单向度的评价体系所阻碍,难以获得成功。
三、以感性经验为切入点,深入学习知识
根据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实现人的发展有四个条件,即成熟、实际经验、社会环境的作用和平衡化,前三者是发展的三个经典性因素,而第四个条件才是关键。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儿童一出生就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之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第四个因素——平衡化,促进了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和谐发展,并使得成熟、实际经验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协调状态。当低层次的平衡被冲破以后,平衡才能在高一级的水平上得以恢复,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是最根本的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感性经验,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结合,不断打破学生感性经验的平衡,让学生在形成全新经验的同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自主深入学习知识,获得进步。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上很多知识都与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是有出入的,但是很多学生容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形成相对固化的思维方式或相对封闭的思维体系,从而形成错误的认知。在教授学生新的知识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学情,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与认知水平,在了解了这些情况的基础上,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在课堂上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会注重让学生记笔记,并且时不时会检查,将课堂笔记作为学生日常学习评价的一种方式。但是,做笔记真的适合每个人吗?教师要认识到,做笔记虽然是一种实用的学习方法,但是并不是适合每个学生的。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就已经完全消化了课堂知识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做笔记就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并不能完全消化知识,对于他们而言,笔记就是进一步复习与巩固的重要材料,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出发,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以促进学生深入学习知识,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自己的思想保持在与学生同样的高度,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倾听他们心跳的声音,捕捉他们心灵的波段,调节好心灵的频率,陪伴在他们左右。教师要用心体会,才能与学生形成彼此心灵的和谐共振,才能找到开启学生教育之门的方法,促使学生自由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双达来.中国儿童发展与特征探析[J].考试周刊,2021(61):7-9.
[2]陳婉婉. 儿童教育切不可“拔苗助长”[N]. 安徽日报,2021-07-23(12).
[3]王菊.儿童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作家天地,2021(19):18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