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倩
内容摘要:本文从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入手,分析了供给侧经济学派的主要观点,即通过减税及减少政府干预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基于国内外学者关于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发现供给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力资本、贸易结构、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改革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最后,本文从制度变迁、金融体制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供给侧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经济增长 路径分析
引言
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幅达到6.9%,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同比增速分别达到3.8% 、6.0%和8.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15年1月20日称中国2015年GDP增长将下滑至6.8%,2016年GDP增长6.3%,这将是中国25年来首次跌至7%以下,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中国有必要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
供给侧改革概述
(一)供给侧改革的实质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称“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也说明政府的经济改革思想正逐渐从注重“需求端”转向注重“供给端”。“需求管理”强调的是经济的短期刺激,“供给管理”突出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制度层面-构建现代制度体系,技术层面-实现创新驱动,人力层面-改革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层面-实现共享发展。
(二)供给侧经济学派的主要观点
理论研究上,关于供给侧改革,很多人会想到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拉弗和蒙 代尔等,却很少有人知道萨伊定律,萨伊认为供给创造需求,萨伊(1963)认为:“一种产物一经生产,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他认为供给不是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创造对他物的需求。而对于总需求不足,萨伊的解释是:“某一种货物所以生产过剩,是由于它的供给超过需求。它的供给所以超过需求,则因为它的生产过多,或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正由于某些货物生产过少,别的货物才形成过剩。”按照萨伊定律,政府可以通过减税、减少管制等供给管理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最终会提高总需求。
供给侧经济学派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轮“否定之否定”经济轨迹。第一轮是从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再到供给学派,第二轮是从供给学派到凯恩斯主义复辟再到供给管理。而供给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供给侧是经济增长的唯一源泉,通过刺激和投资才能增加供给,增加供给的手段是减税,外部条件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贾康、苏京春,2014)。
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国内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早在2013年10月,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就提出:未来改革应当着重从供给侧入手,并进一步从“八双”即“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转”、“双进”、“双到位”、“双配套”的角度提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的基本政策主张。新供给经济学作为一种创新,是集结了传统供给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五维一体化”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及包容性边界。而基于微观层面的“新框架”和基于宏观层面的“新供给”的联通,使得这种包容性更加可以体系化。在“五维一体化”的框架分析基础上,集大成的境界追求使得供给侧发力将是大势所趋。消费、投资、出口是从需求管理角度带动“总量调控”,进而刺激经济增长,但这种认知从需求侧难以实现。而与其相对应的由消费、投资、出口供给综合形成的供给侧产出及相关制度供给,才真正构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供给侧动力源(贾康、苏京春,2015)。
全面改革和理性供给管理可以破解我国经济发展瓶颈(贾康,2013)。现阶段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速放缓,由高速经济增长逐渐调整为中高速的可持续增长。我国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本身就存在矛盾,供给侧改革是破解我国当前政策困境的最佳选择(张杰、翟福昕,2014)。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的选择最终取决于对长期经济增长趋势的认知。从中国宏观经济的背景、经济趋势、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供给管理经验来看,中国当前的宏观管理政策应当适度突出供给管理(刘霞辉,2013)。中国未来10年潜在的增长率空间将在6.7-7.8个百分点左右。供给侧的制度供给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也正是因为供给约束的解放和供给创新的推动所带来的制度变迁(金海年,2014)。总之,供给管理将成为中国宏观调控思维的新动向。我国将“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以提高供给侧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
(二)国外供给侧改革的研究
早在20多年前,国外就已经开始了供给侧改革的实证研究。Enrique G.Mendoza, Linda L.Tesar(1988)基于全球经济的供给侧经济学,探讨了以美国和欧洲的税收政策带来的国际影响。David M. Cutle(1988)从税收改革和供给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税收改革在经济行为过程中的替代效应的作用,他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由低税率引起的行业扩张的政策研究,而这和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冲突。 Nicholas Oulton(1995)认为英国产出和生产率的进步更多的是供给侧改革的结果,但需要考虑经济增长的整体环境和英国的政策效果。实证结果虽然不能完全证实英国经济增长是供给侧改革的结果,但却比其他学者的研究要乐观很多。Pauline Allen(2009)研究了近期英国国民医疗保险制度(NHS)的供给侧改革。而这种结构性改革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NHS是国内市场创造的最典型的公共服务的代表,二是从市场的角度出发越来越强调NHS服务供给者的多样性。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会给NHS带来很多好处,但同时也可能会对效率、质量和问责制产生影响。Renuka Mahadevan, John Asafu-Adjaye(2014)分析了斐济的贸易改革。对斐济而言最优策略是出口多元化,但从根本上来说,对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应进行供应侧管理以使得结构性改革在日益全球化的经济中维持其国际竞争力。Yoichi Arai, Hidehiko Ichimura , Daiji Kawaguchi(2015)基于日本安倍经济学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肯定了供给侧的教育转型升级对就业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一)稳健的制度变迁
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外生冲击因素,主要通过制度调整速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吸收程度及对宏观产生的贡献度来影响经济增长。在制度的改革过程中,应保持稳健化、规则化的制度变迁过程,尽量避免休克疗法及摸索式的改革方法。制度应该以市场化程度为导向。市场化程度对经济增长有正向的刺激作用。因此要明确政府的职能,确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以制度创新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及劳动要素质量。教育制度及劳动投入的质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激励作用。在产业方面也应该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必须解决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完善政府政策指导功能。通过稳健的制度变迁,充分发挥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制度红利(王军等,2013)。
(二)金融体制的改革
金融系统对资本流动具有引导作用。供给学派认为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决定了经济是否能够增长。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资本的作用非常大。在供给侧改革的框架下,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社会总供给的结构优化,而这种结构优化是以资本供给为基础。金融体制的改革不仅带来了金融发展,而且推动了经济增长。在分权化改革的背景下,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系是提升经济效率的关键所在(马颖等,2009)。中国的实体经济正经历着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使得金融服务的支持尤为重要。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亟待解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和单一的金融供给模式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要建立金融改革与创新试点,建立专业化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的新模式,使要素分配更公平合理,逐渐完成金融服务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政府职能上,要向创新服务转变。经济改革的主体是企业,不断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技术层次上,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带动产业间的协同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跨界融合,建立科技创新的融资平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与产业化。在教育改革的层面上,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院所,鼓励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横向合作,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充分自主权包括财物支配权,培养高水平、高层次人才,通过人力资本的改革,提高生产效率及投入产出比,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财政研究,2014(8)
2.贾康,苏京春.“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J].财经问题研究,2014 (11)
3.贾康,苏京春.经济学的“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中的重要联通和“集大成”境界追求[J].财政研究,2015(1)
4.贾康,苏京春.“三驾马车”认知框架需对接供给侧的结构性动力机制构建——关于宏观经济学的深化探讨[J].全球化,2015(3)
5.杨军,宁晓刚,张波.外商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总体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
6.张杰,翟福昕.多重目标下宏观调控思路调整与政策匹配[J].宏观经济,2014(9)
7.刘霞辉.供给侧的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3(10)
8.金海年.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表现的解读与展望[J].财政研究,2014(11)
9.The International Ramifications of Tax Reforms: Supply-Side Economics in a Global Economy[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2)
10.David M. Cutler.Tax Reform and Supply-Side Economics[J].Financial Analysis Journal. 1988,09-10
11.Nicholas Oulton.Supply Side Reform and UK Economic Growth: What Happened To TheMiracle?[J].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1995(11)
12.Pauline Allen.Restructuring the NHS Again:Supply Side Reform in Recent English Health Care Policy[J].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Management.2009(11)
13.Renuka Mahadevan, John Asafu-Adjaye.Lessons From the Unfinished Agenda of a Small developing Economy Under Trade and Structural Refo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2014
14.Yoichi Arai , Hidehiko Ichimura , Daiji Kawaguchi .The educational upgrading of Japanese youth,1982-2007: Are all Japanese youth ready forstructural reforms? [J].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15
15.王军,邹广平,石先进.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 VAR 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6)
16.马颖,陈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J].经济评论,2009 (1)
17.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