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
摘 要:德育是培养初中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作为重要教学课程,也是各学科教育的基础,对初中生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中学学生涯中德育贯穿学生生活本身,在此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为基础,促使德育生活化,这也为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使德育回归初中生生活本身,已经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针对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本质和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德育生活化的环境创设策略,为做好初中生德育工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初中生 德育教育 环境创设 有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4.063
对于初中教育,打好文化课基础固然重要,但是做好初中生的德育教学亦是关键。现如今仍旧存在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等现象,这就需要学校在新课改基础上,改变以往教学模式,做好德育教学,引领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实际教学往往脱离初中德育生活化目标,使德育与学生生活受到单向灌输,从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性,过度注重学生的道德传授,却轻视了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从而导致初中生德育生活化趋向形式化发展。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情景式的教学环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培养初中生对学习的热情。而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优化传统课堂的弊端,还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使初中生成为学习主体。
一、初中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1.德育是在提高初中生素养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近些年,德育工作一直被人们所重视,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道路中,德育一直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优良的德育教育,是引导和提升初中生道德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初中生更好的约束自己,在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提升自身修养,从而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行,并为初中生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可以说明,德育教育是集社会、学校、师生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体系,而德育工作是人们生活的实质。与此同时,践行德育生活化,是促进新时代学校德育发展的重要内容,而随着新课改的提出,“以人为本”的观念日渐明朗。那么,此时人们也越发注重初中生的主体性,通过德育的理论教育,再进一步回归到初中生的实践中去,让整个理论体系围绕初中生的现实生活展开,使德育教育逐渐贴近生活化,从而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
2.德育工作与生活脱离是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初中生德育教育已逐渐与其生活脱轨,并且已经成为新课改环境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一些初中学校,过度强调德育的外在形式,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从而轻视了初中生的内在价值,忽视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忽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这就会使德育工作趋向形式化。而如何促进初中生德育教育的生活化,已经是当下急需克服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认真分析德育工作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德育生活化的关键因素,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并为初中生德育生活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3.德育生活化是当今教育的必然之路
在践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应让德育工作从学生的生活中走出来,在回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并做好德育理论和训练工作,真真正正使德育与初中生活相关联。除此之外,德育教育还应走进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以初中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进一步探析德育工作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尤其是在学校的访谈工作中,德育工作虽然已在学生生活中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克服。
二、情景教学在现代初中德育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有句话说得好,教学不仅来源于生活,并且要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所以,贴近生活化的初中教学,既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开发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初中生活,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初中德育教学应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想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也是提高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那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化教学的模式,提高初中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时,可以向学生列举生活案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起到教学的目的。比如,一人拾一根木柴 ,就可以点燃一丝火种,使火焰变得旺盛;一滴水看似很渺小,匯集在一起,却可以变成汪海。这样的例子,可能会使同学们联想到,一只小小的蚂蚁,集体的团结合作,竟然可以搬运动物的尸体,而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从而起到激发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做好初中的德育工作,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为关键。只有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使其发挥自身的主观性,并且有兴趣进行下一步的探索。然而,以往的教学方法会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还降低了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那么,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通过使用多媒体的形式,将所学习的知识直观展现给学生,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来讲解,让学生加深自身印象,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还可以将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在画面与声音结合的基础上,给初中生听觉以及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例如,在给学生讲解“爱莲说”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菊花、梅花、牡丹等花的特性,通过学生讨论和回答,引出本篇文章,让同学明白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又轻轻松松的学习了本篇文章,可谓是一举多得。
3.艺术元素丰富教学方法
在进行初中生的情景式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融入艺术元素。以往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展现多样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添加相应的艺术元进行素辅助教学,例如,小品、话剧、演讲等等,这些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锻炼的机会,并且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实践。例如,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组,再通过抽签等方式,选择最终的比赛形式,再按照抽签内容确定主题,让学生将自身的真实感情表现出来,从而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学生们在这一系列的表演过程中,会深刻认识教学的意义,并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将德育教学应用到现实中去。
4.德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初中德育教学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目的。与此同时,也为初中生培养良好的自身修养。因此,践行初中生德育工作,就應与相应的德育理论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且两者相互促进发展。那么,在理论与生活相互联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做好调研工作,教师应对初中生的现状做好调查与访问,通过调查报告,提出自己的意见;第二,组织学生去附近景点参观,事后让学生写出观后感;第三,为了增加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认知,可以举办以“环境”为主题的辩论赛,学生可以通过保护和破坏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辩论。这样可以在提高初中生反应能力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语言总结能力。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正确观念,帮助学生综合考虑问题。
综上可知,德育教育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应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做好德育理论和训练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前提,全面提升初中生综合修养。因此,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分析德育教育的现实环境,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下制定相应教学策略,做好特色环境创设,使德育工作更贴近初中生生活,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何丹艳《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新智慧》2019年第3期。
[2] 黄美菊《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中外交流》2019年第35期。
[3] 金国素《浅析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年第16期。
[4] 刁金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试题与研究》2019年。
[5] 杨晓东《巧设有效情境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2019年。
[6] 王洪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案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体现》,《散文选刊:中旬刊》2019年第11期。
[7] 王蓓蓓《巧设情境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摭探》,《成才之路》201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