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020-05-20 15:08王怡君
文学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内容摘要:语文本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而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规范的且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增强中学语文“听说读写”教学的品质,全面提升中学语文综合能力,是目前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习能力 听话能力 说话能力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每个人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活动是个人能力形成并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能力得以表现的唯一形式。虽然能力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可以通过一定的活动加以培养和提高。

一.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的是“能力”与“知识”的差异。所谓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具有客观性,不存在个体差异,属于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力属于个体已经固定下来的心理活动系统,较知识具有更为广泛的迁移作用。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知识与能力事实上处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状态。掌握知识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就一般情况而言,知识的掌握较之能力的发展要迅速一些。

二.语文学习能力概念的界定

那么,什么是“语文能力”呢?语文能力是个体运用组织语言文字,在与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中,能对自己的言语实践活动(听说读写)直接起稳定的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一个具有较强语文能力的人并不一定在其他领域中能表现出同样强的能力,反之亦然。语文能力是“运用语言文字工具进行信息传递的条件”。强调的是语文能力和文学创作以及鉴赏能力区分开。

语文学习能力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但是它是建立在一般能力基础之上的。没有一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支撑,语文能力就无由形成。

(一)听话能力

1.概念。“听”的过程是一个接受、理解、存储语言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语言的接受主要是对语音的感知和辨析;理解是对所表达的意义的分析、领会;储存是指言语信息被大脑理解后进行编码和记忆。这几个方面相互交织、协同作用。

2.听话能力的要素

(1)对语音的听觉识别和记忆能力。主要指对语音的正确感知,及辨别音节、音调的能力;辨识各种音变现象,如轻音、儿化音以及各种特殊变调的能力。要听清语音、语调;其次,因为语音具有临时性,必须要快速记住话语的内容要点。现代人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机会愈来愈多,听觉识别能力的重要性会日益突出。

(2)对语义的理解能力。指对听觉感受到的语言信息进行分析、综合、领会的能力,包括对词义、句型的理解,把握顺序排列,能够概括中心,猜测隐语,推断结论等,这是有效接收他人信息的前提条件。

(3)对语义信息的选择、概括和评价的能力。这是有效接受他人信息的关键。我们不可能记住他人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但我们要对他人所说的一段话的要点要能够予以把握,能够予以概括,从而了解说话者的思想和意图。同时我们还需要能够对说话者的观点、所描述的事实与现象作出个人的评判。

(4)对他人非语言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口語表达中,说话人发出的非语言信息:语音、语调、表情、动作、姿势对于听话人非常重要。信息总量=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二)说话能力

1.概念。说话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将自己的复杂思维结果借助词语和句子,快速转换为外部语言的过程。

2.说话能力的要素

(1)语言材料与法则的内部储存。自己的意思能否准确清楚地进行表达,让别人能够听懂明白,取决于说话人言语内部是否存储足够地语言材料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情况。语言材料掌握的越丰富,言语表情达意就越可能准确;语言的法则掌握得越熟练,言语者说话就越容易让人听明白。

(2)语言组织力。即快速组织内部语言的能力。其外现为说话时的逻辑顺序,语义连贯,语言的流畅等。

(3)说话方式的抉择和调节。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情境,调节和选择说话的方式,根据听众反馈信息及时调节内容,修正说话的方式。说话过程与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说话的过程是一个直接的双向信息表达的思想与情感,还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

(4)发音的准确性及语调语速的控制。具体表现为说话语音的准确、清晰、响亮,语调的高低、语速快慢掌握恰当,节奏感强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和发音技巧,发音具有节奏感,声音有力度,强弱有序,高低适当。

(5)体态语的恰当运用。体态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说话人采用的手势和身体姿态,以及不同的面部表情,能有效地表达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能力

1.概念。阅读包括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先由视觉感知文字信息,再由传导神经将文字信息传入大脑,然后由大脑的中枢神经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如果是朗读,还要有言语运动中枢指挥发音器官,把无声的文字转换为有声的语言,同时听觉器官感知并监听口读,大脑要辨别口读传递的信息与文字符号的一致性。

2.阅读能力的要素

(1)理解语言形式的能力。文本形式指的是文字,文本内容指的是它的意义。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首先表现在对文本形式即汉语文字和词句的认读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再阅读一页文本材料时,若遇到的生字词超过四个,其阅读兴趣就将被破坏殆尽,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也将出现障碍。

(2)处理语言意义的能力。阅读的本质是读者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所输入的文字信息交互作用的过程,背景知识在阅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3)达到理解交际意念的能力。要体验文本的言外之意,理中之理,需要阅读者的概括、推理、想象、联想,去猜测并获取意象中不能得到的那部分意念。

(4)阅读技能。读者想要快速阅读,就必须首先提高眼脑的反应速度,掌握用眼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成年人的精读能力为每分钟阅读250字以下,理解率达到90%;略读能力每分钟250-5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速读能力为每分钟5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

(四)写作能力

1.概念。一般认为由两部分组成,一般能力和习作专门能力。一般能力前面有所介绍,习作专门能力是指如搜集素材能力、选材立意能力、构思组材能力、語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等。

2.写作能力的要素

(1)搜集素材的能力。习作是一个“内化——意化——外化”的心理过程。内化是习作素材的积累吸收,意化是对材料的加工思考,外化则是用语言倾吐表达。观察是作为信息内化的主要手段,是习作的前提。所谓观察,“观”就是“看”,“察”就是开动脑筋仔细地“看”,通过五感获得对客观世界、现实生活的认识。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社会、人生,组织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感度。

(2)选材、立意的能力。习作动笔之前,一般要考虑好两个问题:一是根据习作题目或要求,这篇文章应该写什么,即选材的问题;二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即立意的问题。

(3)构思组材的能力。指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组织安排,进行布局谋篇的思考过程。就像造房子之前,一定要打好图样,写文章也是如此,把有关材料组织成字词句段篇,形成整体。

(4)语言表达的能力。指把思维活动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表情达意的外部语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转化为文字符号组成的文章形式让别人能够读明白。习作能力的第一要素就是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5)语言修改的能力。修改能力使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文章是改出来,如果学生认真改一篇文章,他所得到的收获有时甚至会超过写一篇文章所能得到的收获。

三.小结

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同为一种“输入”的能力,而听话能力、写作能力同为一种“输出”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把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期以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语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不断融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成.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剖析[J/OL].学周刊,2020(03):125[2019-12-19].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03.120.

[2]陈绿海.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河教育,2019(12):57-58.

[3]杨兴群.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表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86-87.

[4]张文华.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09):57-58.

[5]陈朝蔚.语文学习之“用”的三维辩证[J].教育评论,2019(08):152-155.

(作者介绍:王怡君,江苏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学生)

猜你喜欢
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立体化地培育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