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一节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例,分析预设性与生成性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为了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需保证预设性与生成性有效结合.
关键词:预设性;生成性;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王晓雪(1980-),女,黑龙江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生物学教学研究.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通常需要教师去预设一系列问题,使课堂教学循序渐进,顺利开展.但是,只有预设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教学随时会有超出预设的事情发生.例如:在《人的性别决定》一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后代性别比例的模拟实验,按理论推导后代的性别比例应该是1:1.但是,在实际模拟实验操作中,学生通过随机抓取乒乓球等实验材料后,统计的实验结果却往往不是1∶1,这就需要生成性教学的补充.课堂教学需要两翼:预设性教学和生成性教学,其一是基础,其二是升华,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在中学生物教学实践中,如何处理好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呢?下面,以一节初中生物学实验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例,探讨预设性与生成性有效结合的问题.
这节课是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的内容.首先,教师并没有系统地介绍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各自的功能,而是从“口腔”开始.先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去摸索出消化的两个方面: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教师帮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淀粉在消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进一步掌握消化过程做了准备.同时,遵循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结构到功能的认知规律.七年级的初中生实验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初步形成,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触能力比较强.教师应该抓住这样有利的时机,有计划、有预设地开展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实验兴趣,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发展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目前,生物学科课程目标的热门话题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所以,本节课整体的教学预设体现四点:一是以科学事实为基础建构生命观念;二是以实践调查为依据培养科学思维;三是以合作探究为路径提高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以情境创设为媒介提高社会责任感.所以,教师应该协调好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既注重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又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构建.基于以上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建议如下.
预设1 首先让学生感知馒头在口腔中变甜,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初步构建本节课的生命观念.作出假设:馒头变甜,可能是在口腔中发生了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
预设2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带领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先是提出问题,作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原理设计实验,预测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实验结论.
预设3 对于本节课的实验原理,教师提供给学生以下信息:馒头中富含淀粉,淀粉遇碘变蓝;馒头在37℃的口腔中经历了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混合这些过程;馒头中部分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具有甜味儿的麦芽糖.
预设4 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学会设计科学的实验方案,在这个环节要发挥知识预设性的重要作用.通过三组对照实验去探究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的混合有关;另设一组条件对照实验,来观测实验过程中是否有无关变量的干扰.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时注意实验变量的可操作性,反应变量的可观察性,控制无关变量.
A组(探究的自变量:牙齿的咀嚼与否)
B组(探究的自变量:舌的搅拌与否)
C组(探究的自变量:是否有唾液的作用)
D组(改变参照物:馒头——可溶性淀粉溶液)
生成1 教师渗透实验理念后,学生设计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学生在处理自变量上很有思路,如A组实验用切碎的馒头模拟牙齿的咀嚼;C组对照组用等量的清水,保证单一变量原则.
生成2 学生的理性思维充满电后,马上就能进入能量释放阶段,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分组实验中,思维不断地碰撞、涌动.可以看到学生们乐于求学、严谨治学的态度,表达交流实验中的成败(如唾液不足或不纯;馒头大小可能有问题;水温过低;保温时间不够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對消化及探究实验中控制变量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科学思想不断产生,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为了实现生成性教学,尝试将预设教学与生成性教学有效结合.
预设5 学生做完实验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知识汇总成一个表格(见表1),使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
生成3 使学生延伸思考:吃饭时是细嚼慢咽好呢?还是狼吞虎咽好呢?渗透健康饮食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以“馒头的一生”这首诗歌激起师生的共鸣.
通过这节实验课使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生物研究方法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从更高、更全面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解释生命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如果一节课中只有预设没有生成,就会变得呆板没有生息;如果一节课只有生成没有预设,就会变得飘忽不定没有根基.可见,预设更注重结论,生成更注重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科学设置一些问题情境,合理利用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既学习又思考,既接受又发现,既掌握又感悟,既学会又会学,既继承又创新.总之,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协调处理好预设性与生成性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瑶. 高中生物生成性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林海燕,严晓松.高中生物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17(09):25-27.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19-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