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拓展 精彩不断

2019-11-12 12:11吴国庆朱杰
理科考试研究·初中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考试题

吴国庆 朱杰

摘 要:本文通过研究一道课本习题演变成不同中考题(有些为中考压轴题)的过程,体会不同地区不同命题专家对问题进行演变的视角,体会课本是教学之根本.

关键词:课本习题;演变拓展;中考试题

作者简介:吴国庆(1970-),男,湖北英山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和解题研究;

朱杰(1975-),男,湖北红安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和解题研究.

课本是教学之根本,中考命题之源泉,研究课本和中考试题,对于复习备考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仅让我们抓纲务本,把握中考方向,而且通过对比源于一“宗”的中考试题,“洞察”命题人的智慧,为进一步开采课本这座“宝藏”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例析由课本一道经典习题演变的中考题,让读者领悟方法、感悟思维、体悟精彩.

1 题目呈现

题目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58页第11题)如图1,一块材料的形状是锐角△ABC,边BC=120mm,高AD=80mm,把它加工成正方形零件,使正方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这个正方形零件的边长是多少?

解析 因为四边形EGHF为正方形,AD是高,设正方形边长为x,所以EF=KD=x.

由條件可得△AEF∽△ABC,所以AKAD=EFBC.

所以AD-KDAD=EFBC.

所以80-x80=x120,解得x=48.

即正方形零件边长为48mm.

评析 这是相似三角形中的一道经典课本习题,实质是三角形内接正方形问题,问题中由△AEF∽△ABC,△AEF的高AK=AD-KD=AD-EF,由AKAD=EFBC,建立关于正方形边长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边长.

2 中考寻踪

2.1 函数最值,多样内接

例1 (武汉市中考题)已知锐角△ABC中,边BC长为12,高AD长为8.

(1) 如图2,矩形EFGH的边GH在BC边上,其余两个顶点E,F分别在AB,AC边上,EF交AD于点K.

① 求EFAK的值;

② 设EH=x,矩形EFGH的面积为S,求S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求S的最大值;

(2) 若AB=AC,正方形PQMN的两个顶点在△ABC一边上,另两个顶点分别在△ABC的另两边上,直接写出正方形PQMN的边长.

解析 (1)①因为EF//BC,所以△AEF∽△ABC.

所以EFBC=AKAD,即EF12=AK8.

所以EFAK=32.

②如图2,由题意知EH=KD=x,AK=8-x.

因为EFAK=32,所以EF8-x=32.

所以EF=32(8-x).

所以S=EF×EH=32(8-x)x=-32(x-4)2+24.

所以当x=4(即EH=4)时,S的最大值是24.

(2)问题分两种情况:

①如图3,当两顶点在底边BC上时,由(1)知PQAK=32.

因为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所以AK=AD-DK=AD-PQ=8-PQ.

所以PQ8-PQ=32,解得PQ=4.8.

②如图4,当正方形两顶点M,N在腰AB上时,作CH⊥AB,垂足为点H,交PQ于点G.

因为AB=AC,AD⊥BC,所以BD=6.

又因为AD=8,所以AB=10.

所以AB×CH=BC×AD,解得CH=9.6.

又CG=CH-HG=CH-PQ=9.6-PQ,

由(1)知PQCG=ABCH=2524.

即PQ9.6-PQ=2524,解得PQ=24049.

综上所述,正方形PQMN的边长为4.8或24049.

评析 三角形内接矩形中融入最值问题,通过转化为二次函数最值问题来解答;对于“神同形异”、层层递进式的几何证明计算题,后面的结论一般都需要利用前面的结论来证明,注意前后结论之间的“继承性”(如本题(1)问结论在(2)(3)中的应用);分类解决三角形内接正方形,问题中点M,N在边AC上和在边AB上,结果是相同的.

2.2 融入线束,深入相似

例2 (武汉中考题)如图5,在△ABC中,点D,E,Q分别在AB,AC,BC上,且DE//BC,AQ交DE于点P.

(1)求证:DPBQ=PEQC;

(2)如图7,△ABC中,∠BAC=90°,正方形DEFG的四个顶点在△ABC的边上,连接AG,AF,分别交DE于M,N两点.

①如图6,若AB=AC=1,直接写出MN的长;

②如图7,求证:MN2=DM·EN.

解析 (1)因为ED//BC,所以△ADP∽△ABQ.

所以DPBQ=APAQ.

同理PEQC=APAQ.

所以DPBQ=PEQC.

(2)①因为∠BAC=90°,AB=AC,四边形DEFG是正方形,所以BG=DG=DE=EF=FC=GF.

由(1)知DMBG=MNGF,MNGF=NEFC.

所以DM=MN=NE.

设MN=x,则AD=3  22x,BD=3 2x.

所以AB=9 22x.

由AB=1=9  22x,所以x=MN=29.

②由条件可得△BDG∽△ECF,所以DGCF=BGEF.

又DG=EF=GF,所以GF2=BG·FC.

由(1)知DMBG=MNGF=NEFC.

所以MNGF×MNGF=DMBG×NEFC.

所以MN2GF2=DM·NEBG·CF.

所以MN2=DM·EN.

评析 问题中融入“线束”,将三角形特殊化(直角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对等积式变形能力,图形相似能力要求较高,试题为该市中考几何压轴题.

2.3 平移旋转,拓展延伸

例3 (湖南永州中考题)如图8,在△ABC中,矩形EFGH的一边EF在AB上,顶点G,H分别在BC,AC上,CD是边AB上的高,CD交GH于点I.若CI=4,HI=3,AD=92.矩形DFGI恰好为正方形.

(1)求正方形DFGI的边长;

(2)如图9,延长AB至点P,使得AC=CP,将矩形EFGH沿BP的方向向右平移,当点G刚好落在CP上时,试判断移动后的矩形与△CBP重叠部分的形状是三角形还是四边形,为什么?

(3)如图10,连接DG,将正方形DFGI绕点D顺时针旋转一定的角度得到正方形DF′G′I′,正方形DF′G′I′分別与线段DG,DB相交于点M,N,求△MNG′的周长.

解析 (1)如图8,因为HI//AD,所以HIAD=CICD.

所以392=4CD,解得CD=6.

所以ID=CD-CI=2.

所以正方形的边长为2.

(2)如图9,设点G落在PC上时对应点为点G′,点F的对应点为点F′.

因为CA=CP,CD⊥PA,所以∠ACD=∠PCD,∠A=∠P.

因为HG′//PA,所以∠CHG′=∠A,∠CG′H=∠P.

所以∠CHG′=∠CG′H.

所以CH=CG′.

所以IH=IG′=DF′=3.

因为IG//DB,所以IGDB=CICD.

所以2DB=46,解得DB=3.

所以DB=DF′=3.

所以点B与点F′重合,

所以移动后的矩形与△CBP重叠部分是△BGG′.

所以移动后的矩形与△CBP重叠部分的形状是三角形.

(3)如图10中,将△DMI′绕点D顺时针旋转90°得到△DF′R,此时点N,F′,R共线.

因为∠MDN=∠NDF′+∠MDI′=∠NDF′+∠F′DR=∠NDR=45°,DN=DN,DM=DR,

所以△NDM≌△NDR.

所以MN=NR=NF′+RF′=NF′+MI′.

所以△MNG′的周长=MN+MG′+NG′=MG′+MI′+NG′+F′N=2I′G′=4.

评析 通过几何变换,让图形丰富多彩,拓宽了问题的“视野”,增加了问题的综合性,问题为该市中考压轴题.第(2)问通过计算证明点重合;第(3)问实质是旋转中的“半角”基本图形,通过旋转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即可解决,

3 思考收获

3.1 三角形内接矩形问题

如果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在三角形的边上,这时正方形为此三角形的内接正方形.当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时,三角形内接正方形有三种情况(等腰时有两种情况一样,如例1(2)问);当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时,三角形内接正方形有两种情况(即正方形一边在斜边上或在直角边上);当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三角形内接正方形有一种情况(即正方形一边在三角形最长边上).

如果问题涉及到三角形内接矩形面积最值问题,可以根据三角形情况分类构图(矩形为正方形的一般情况,构图类似三角形内接正方形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解决(如例1(1)②问一样),再综合各种情况就可以得到三角形内接矩形的面积最大值.

3.2 对课本问题的继承性和发展性

例1和课本联系紧密,所用基本知识与思想方法和课本问题相同,只不过问题高于课本(三角形内接正方形问题,建立函数关系求最值问题),这也体现了该试题在中考题中的位置和作用(为试卷倒数第三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

例2从“线束”到直角三角形内接正方形,两者结合,设问深入,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让人感觉到似乎“形在课本”,但“神在课外”,问题对等积式证明,相似能力要求较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形的巧妙结合,会碰撞出很多精彩的“火花”,本题中考几何压轴题,对学生有挑战性.

例3从三角形内接矩形入手,第(2)(3)问融入了几何变换(平移和旋转),让问题动态呈现,为问题打开了另“一扇门”.第(2)问通过计算证明点的重合;第(3)问旋转后出现“半角”基本形.变换后的问题,拓宽了知识面,综合性加大,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起到了压轴作用(本题为试卷最后一题).

课本问题在复习中应该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变通.如果我们对课本问题不断再思考,不断演变拓展,就会发现精彩不断,甚至会“触摸”到中考考题.

(收稿日期:2019-05-21)

猜你喜欢
中考试题
一道中考试题引发的思考
中考比较阅读题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从中考试题看课题学习的价值
初中历史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方式分析
基于学生发展视角的中考试题分析
小说阅读题解题指津与典型错例指正
四举并重回归语文
浅谈中考数学选择题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