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代辉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新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一道湖北八校联考压轴题的教学过程,全面展示实际教学中真实问题驱动、任务设计、合作解决问题、讨论总结表达成果等关键环节的细节.希望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方面,为一线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解三角形;教学展示
题目呈现:已知△ABC的面积为2+1,且满足
4tan A+3tan B=1,则边AC的最小值为.
方法一
题感:这道题求解最值,题目条件言简意赅,如何寻找突破口?
策略分析:高中阶段求解最值问题,主要两个方向:一是借助不等式;二是借助函数.具体选择哪一个因题而异,有时也交并使用.一般是先将题目条件化成一个包含所求量的等式,然后根据等式的结构用不等式先进行尝试,要注意恒等变形、系数配凑、目标逐步调整及取等条件等技巧问题;不等式使用有限制,操作有困难时,也可以将题目所求的量转成关于某个变量的角或者是边的函数,注意分式齐次型化多元为单元,分离变量求导,根式有理化、方程对偶构造等技巧,最终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解最值,得到问题的解.
三角形有九个元素,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解三角形的主要出发点是依托三角形使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边化角、角化边或者边角互化的灵活处理是关键.一般先使用正弦定理边化角,根据条件再借助余弦定理角化边.探究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平面向量刻画平面上的点、线位置关系及边长、角度大小关系.
任务分配:学生先自己尝试,再交流讨论.
首先想到的是高中阶段的重要题型:“切的和,切的积就寻找和的切”的思路.由题目条件
4tan A+3tan B=1
得到
4tan A+3tan B=
4tan B+3tan Atan Atan B=1
,但正切前面的系数不一样,发现化简不下去.
再次尝试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边角互化.设△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根据题目条件由切化弦,即将
4tan A+3tan B=1
转化得到4cos Asin B+3cos Bsin A=sin Asin B.
如何根据得到的条件化简,在这里遇到到一个分歧.不同侧重的思路,尝试方式不同,最终结果当然各异.
方向一:侧重直接计算的尝试,一般会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展示如下:
4cos Asin B+3cos Bsin A=sin Asin B4bcos A+3acos B=asin B
4bb2+c2-a22bc+3aa2+c2-b22ac=asin B
7c2+b2-a22c=asin B
7c2+b2-a2=2acsin B=4S=4+42.
这个尝试虽然操作快捷,同时得到一个三边长的关系,但是由于问题是求b的最小值,这种处理没有达到化归,消元的目的,继续下去还是有不小的困难.
方向二:侧重先简化等式,一边化简,一边突破的尝试.
一般先观察条件,配凑系数3,三角恒等变形合成A,B两角和的正弦,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π,化 A+ B为C.展示过程如下:
4cos Asin B+3cos Bsin A=sin Asin B
3cos Asin B+3cos Bsin A=sin Asin B-cos Asin B
3sin(A+B)=sin Asin B-cos Asin B.
因为A+B+C=π,所以sin(A+B)=sin(π- C)= sin C ,所以3sin C=sin B(sin A-cos A).
再由正弦定理可知:
bsin B=csin C,所以有
3c= b(sin A -cos A).
這个尝试虽然也没有直接解决问题,但表达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简化.直觉上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依然需要结合题目另一个条件,寻找突破口.
问题进阶驱动:如何利用△ABC的面积S=2+1这个条件?函数的思路相对更为明显,为什么?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csin B,得c=2Sa·sin B,代入
3c=b(sin A-cos A)中,于是得到
6Sa·sin B=b(sin A-cos A).再根据正弦定理
asin B=bsin B
化asin B为bsin A,于是得到等式
6S=b2sin A·(sin A-cos A),进而分离变量得到 b2= 6Ssin A·(sin A-cos A).
到这里应该说实现了将目标b2化成了一个关于角A的函数.此刻确实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合作解决问题,总结形成过程:下面就是利用函数求最值,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不过依然要注意谨慎计算,避免出错.计算细节展示如下:
由等式
b2=6Ssin A·(sin A-cos A),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