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压轴题两种解法的教学过程剖析

2019-09-10 07:22苏代辉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解三角形核心素养

苏代辉

摘 要:核心素养的提出为新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本文通过一道湖北八校联考压轴题的教学过程,全面展示实际教学中真实问题驱动、任务设计、合作解决问题、讨论总结表达成果等关键环节的细节.希望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方面,为一线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解三角形;教学展示

题目呈现:已知△ABC的面积为2+1,且满足

4tan A+3tan B=1,则边AC的最小值为.

方法一

题感:这道题求解最值,题目条件言简意赅,如何寻找突破口?

策略分析:高中阶段求解最值问题,主要两个方向:一是借助不等式;二是借助函数.具体选择哪一个因题而异,有时也交并使用.一般是先将题目条件化成一个包含所求量的等式,然后根据等式的结构用不等式先进行尝试,要注意恒等变形、系数配凑、目标逐步调整及取等条件等技巧问题;不等式使用有限制,操作有困难时,也可以将题目所求的量转成关于某个变量的角或者是边的函数,注意分式齐次型化多元为单元,分离变量求导,根式有理化、方程对偶构造等技巧,最终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求解最值,得到问题的解.

三角形有九个元素,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解三角形的主要出发点是依托三角形使用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边化角、角化边或者边角互化的灵活处理是关键.一般先使用正弦定理边化角,根据条件再借助余弦定理角化边.探究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平面向量刻画平面上的点、线位置关系及边长、角度大小关系.

任务分配:学生先自己尝试,再交流讨论.

首先想到的是高中阶段的重要题型:“切的和,切的积就寻找和的切”的思路.由题目条件

4tan A+3tan B=1

得到

4tan A+3tan B=

4tan B+3tan Atan Atan B=1

,但正切前面的系数不一样,发现化简不下去.

再次尝试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边角互化.设△ABC的三个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根据题目条件由切化弦,即将

4tan A+3tan B=1

转化得到4cos Asin B+3cos Bsin A=sin Asin B.

如何根据得到的条件化简,在这里遇到到一个分歧.不同侧重的思路,尝试方式不同,最终结果当然各异.

方向一:侧重直接计算的尝试,一般会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化角为边.展示如下:

4cos Asin B+3cos Bsin A=sin Asin B4bcos A+3acos B=asin B

4bb2+c2-a22bc+3aa2+c2-b22ac=asin B

7c2+b2-a22c=asin B

7c2+b2-a2=2acsin B=4S=4+42.

这个尝试虽然操作快捷,同时得到一个三边长的关系,但是由于问题是求b的最小值,这种处理没有达到化归,消元的目的,继续下去还是有不小的困难.

方向二:侧重先简化等式,一边化简,一边突破的尝试.

一般先观察条件,配凑系数3,三角恒等变形合成A,B两角和的正弦,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π,化 A+ B为C.展示过程如下:

4cos Asin B+3cos Bsin A=sin Asin B

3cos Asin B+3cos Bsin A=sin Asin B-cos Asin B

3sin(A+B)=sin Asin B-cos Asin B.

因为A+B+C=π,所以sin(A+B)=sin(π- C)=  sin C ,所以3sin C=sin B(sin A-cos A).

再由正弦定理可知:

bsin B=csin C,所以有

3c=  b(sin A -cos A).

這个尝试虽然也没有直接解决问题,但表达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简化.直觉上方向应该是正确的,依然需要结合题目另一个条件,寻找突破口.

问题进阶驱动:如何利用△ABC的面积S=2+1这个条件?函数的思路相对更为明显,为什么?

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csin B,得c=2Sa·sin B,代入

3c=b(sin A-cos A)中,于是得到

6Sa·sin B=b(sin A-cos A).再根据正弦定理

asin B=bsin B

化asin B为bsin A,于是得到等式

6S=b2sin A·(sin A-cos A),进而分离变量得到 b2= 6Ssin A·(sin A-cos A).

到这里应该说实现了将目标b2化成了一个关于角A的函数.此刻确实有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合作解决问题,总结形成过程:下面就是利用函数求最值,是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的,不过依然要注意谨慎计算,避免出错.计算细节展示如下:

由等式

b2=6Ssin A·(sin A-cos A),得

sin A- cos A> 0π4

再根据π4

3π4,9π4

sin2A+π4 ∈-1,22,所以

m∈0,2+12

.因为b2=6Sm,令b2=t,所以t=6Sm,当m∈0,2+12时,函数是减函数,故当

m=2+12时,t有最小值,

t min =6S2+12=12S2+1=12,即AC边的最小值为23.

解题感悟:到这里这道压轴题应该说经过了严谨的推导,得到了完美的解决.仔细回味,三角恒等变换的功底要求较高,计算依然有烦琐之感,实际考试中不一定能稳定发挥得出来.同学们意犹未尽,继续讨论,寻找新的突破口.

方法二

问题驱动:三角函数与其他函数的最大区别是:每一个函数值都有几何意义,那么就要考虑是否可以借助图形来实施条件转化,寻找突破口.

解题策略:正切在高中阶段的知识点比较模块化,第一:切的和切的积,人教A版必修4第三章的复习题第四题对这类问题有体现;第二:在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正切值之和等于它们三者之积,在人教B版必修4第三章的复习题第七题有体现;第三:最大仰角问题,即米勒问题中的直角三角求最值,人教A版必修5第三章第四节课后习题有体现.三角函数的本质载体还是三角形,三角正切值在直角三角形中表达,更直观明确.

任务分配:学生先自己尝试,再交流讨论.

分析:由正切1tan A,1tan B联想到三角形中的射影定理及理解图形.下面分锐角三角形与非锐角三角形两种情况,当然这两种情况不是一下子就能想到的,其实是在锐角三角形中,计算出线段的长是一个负数,不等式的取等条件取不到,激发了大家对三角形非锐角的猜测与理解.其实这也是解三角形中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展示如下:

情况一的探究过程: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

假设A,B均为锐角,则△ABC的高CD在三角形内部.设AD=x,BD=y,CD=h,则AC2=b2=x2+h2,1tan A=xh,

1tan B=yh.由△ABC的面积可得

(x+y)h= 2S=  22 +2;再由

4tan A+3tan B=1

4x+3yh=1.于是得三元二次方程组

(x+y)h=2S=22+2,

4x+3yh=1,

b2=x2+h2.

解多元方程组的核心思想是消元

由4x+3yh=1,得y=h-4x3,

将y=h-4x3代入方程

(x+y)h=22+2

x+h-4x3

h=(h-x)h3=22+2

,即h2-hx=62+6.于是

x=h2-6(2+1)h=h-6(2+1)h

.此时应注意得到

x=h-6(2+1)h>0

(求解不等式取等条件时要用到) 即 h2> 6(2+1).

展开化简应用基本不等式可以得到:b2=h2+x2=h2+6(2+1)h-h2

=2h2+[6(2+1)]2h2-12(2+1)≥22h2·[6(2+1)]2h2-12(2+1)

=22·6(2+1)- 12(2+1) =12(2+1)·(2-1)=12

,当仅当 2h4=  (62+ 6)2即2h2=62+6时,等号成立.

特别提醒:计算到这里应该是比较激动的.因为很快就计算出了结果,而且与正确答案一样,此时最容易忽略基本不等式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使用原则.而事实上取等条件不能成立.因为此时

x=h-6(2+1)h=h-2h<0,即b的最小值取不到.

问题进阶驱动:不等条件取不到,是不是前面的尝试就没有用?当然不是.那么如果不是,x的值为负说明了什么?(这里是本题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重点所在,课堂上应该在这里多花时间,让学生充分 探究)

学生讨论,教师点播,本质突破:x为负值说明线段AD的方向反向,即对称过去才满足题意,顶点A,B应该在高线的同侧,即角A应该为钝角,于是得到正确最值的取等情况.

情况二的探究过程:

设△ABC的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

不妨设A为钝角,即此时△ABC的AB边上的高CD在三角形外.设AD=x,BD=y,CD=h,则

AC2=b2=x2+h2,

1tan A=-xh,

1tan B=yh.

由△ABC的面积可得

(y-x)h=

2S= 22+2

,再由

4tan A+3tan B=1

3y-4xh=1.于是得三元二次方程组

(y-x)h=2S=22+2,

3y-4xh=1,

AC2=b2=x2+h2.

由3y-4xh=1,得y=h+4x3.將

y=h+4x3

代入方程(y-x)h=22+2,

得(y-x)h=h+4x3-x

h=(h+x)h3=22+2,

即 h2+ hx=62+6.于是x=6(2+1)-h2h=6(2+1)h-h,则b2=h2+x2=h2+6(2+1)h-h2

=2h2+[6(2+1)]2h2-12(2+1)≥22h2·[6(2+1)]2h2-12(2+1)

=22·6(2+1)-12(2+1)=12(2+1)·(2-1)=12,

当仅当2h4=(62+6)2即2h2=62+6时等号成立.

经验证此时等号成立条件可以取得.

综上,边AC的最小值为23.

解题感悟:上述过程中方法二相对方法一,借助了三角形的图形,直观转化题目条件,最终应用不等式得到问题的解.计算量大大减小,而且解题过程中方向更加明确.更重要的是结果是由学生自己探究总结得出.

教学设计解读: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当前教育课程改革很好地指明了努力方向,既兼顾了过去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要求,又丰富了现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内涵,同时还注重这些素养在学生身上的综合完整体现.落实核心素养就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当前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一方面,教师的自然想法让学生屡屡想不到、想不通、学不会,加重其自卑感.比如说本文中的方法一.另一方面,当学生给出异质性答案的时候,教师往往会通过“强制性说服”“诱导式启发”或“筛选式提取”等方法,归结到预设的答案上来.问题解决的过程花样百出,问题解决的结果高度一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揣摩教师心意的本领却在强化.为了避免这种问题,且舍得在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上下功夫、花时间才有了文中的方法二.也是本文最希望给大家展示的.

本节课在精心设计的任务与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积极讨论,大胆联想,细心尝试提高能力,反思总结促进核心素养发展.课堂上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驱动型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习得可迁移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心智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灵活转移,形成顿悟,真正做到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

猜你喜欢
解三角形核心素养
解三角形的题型
以解三角形为例研究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变革方向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四川卷与全国卷试题对比之“解三角形”
解三角面积最值问题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