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媛
摘 要: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是语文教学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一直是困扰语文作文教学工作的重大难题,面对高考压力,在高中阶段这一问题更是亟待解决。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教材,引导学生挖掘教材资源,积累教材中的名言警策、人物经历、写作技法、思维方式等,增强学生就地取材的意识,提升写作水平,从教材中引出古诗文“活水”,来清澈学生的写作之泉。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积累写作素材;策略研究
现阶段高中生的写作现状是素材缺乏、观点不明、结构混乱、生编硬造、套话严重、缺乏文化底蕴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话可说”,这是学生普遍存在问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写作素材的活水,写作素材的匮乏是高中学生作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对高中学生而言,时间紧,任务重,通过大量阅读来广泛搜集写作素材,这显然不现实。所以,教师应转变学生的思维观念,让学生学会从教材的古诗文中积累写作素材,加工润色,学以致用,进而提高思维能力,提升作文的层次。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查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而古诗文中的素材具有典范性、说服力、文化性等特点,所以运用起来会久而弥新,更具有代表性,更耐人寻味。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从高中语文教学活水中积累写作素材,为此,笔者尝试采取了以下的方法进行引导。
一、分类归纳,整理笔记
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内容题材、文体特征、情感态度等,分类归纳概括,提炼适用主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解决学生“无米”的问题,不必舍近求远,不可避熟就生,只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品味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便可采撷经典素材为写作所用。在我国古典文化长廊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鉴赏这些古诗文,可以让学生体会文中人物经历的事迹,感受他们身上闪耀的精神品格。这里有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有忠于国家、勇于改过的廉颇;有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项羽;有审时度势、善识人才的刘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事迹、精神风貌,然后积极积累,发散思维,再运用到写作中。同时,文学就是人学。作家能创作出经得住岁月考验的经典作品,这与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丰富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解作家的生平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境界,熏陶我们的人格品德。回望历史长河,多少仁人志士用生命谱写人性辉煌的诗篇。这里有爱国坚贞、坚守理想的屈原;有豪放旷达、超然尘外的苏轼;有傲岸不羁、豪迈飘逸的李白;有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杜甫……
在学习《赤壁赋》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宦海沉浮,命运的多舛却造就了他在多方面的辉煌成就,正如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所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而这又与他集于一身的儒释道思想分不开的。当被贬黄州时,他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但面对近在眼前之景时,又发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感叹,同时又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有变又有不变的一面。这样将个人置身于历史长河中,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解读人生,这是怎样的胸怀和境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思想境界,积累适用的话题素材,如:如何面对人生挫折和苦难;人生的境界与格局:坚持、淡定、从容等。
最后,品读经典,积累哲理警策。古诗文的语言是精炼的,它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结晶,或语言优美,或抒情言志,或说理精辟,都是写作素材积累不可或缺的资料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是将高中必背古诗文由64篇增至72篇,可见传统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只要我们愿意挖掘其中的蕴意,我们就会收获不少的写作材料。教师在平时的常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积累写作素材,并进行笔记整理,分类归纳,同时定期与同学交流分享素材积累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素材集,进而养成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二、感悟文本,因文悟道
从古诗文中积累思想素材,武装大脑,提高认识,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不乏闪耀着思想光芒和智慧的火花的诗文,这些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懂得的道理和人生启示。积累名人思想观念、认识深度、人生态度,不仅可以弥补学生事理素材积累的不足,更会武装学生大脑,明晓道理,提高认识,充实学生的精神内涵,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学习《游褒禅山记》时引导学生积累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并进行个性解读,如: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解读:此句阐释了古人对待求学钻研的态度,古仁人志士之所以取得不朽的功业,就在于他们身上闪耀着“往往有得”的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就学生而言,在求学方面,也要有这种严谨认真、刻苦钻研的态度;在写作上,只有饱含细腻的情感,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才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奥妙和灵感,方能“吾手写吾心”。本句适用话题素材:严于治学、感悟善思等。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启示:世之“非常之观”“险远”“无限风光在险峰”告诉人们一切美好的理想和辉煌的成就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即使最终没有如愿以偿,但我们曾经为此努力拼搏过,全力以赴過,那么,人生就无怨无悔了!更何况在拼搏的过程中,不断拼搏进取,充实提升,这也是一种收获。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此句的理解,进而提炼可适用的话题:理想信念、坚定意志、执着追求、拼搏进取等。
学生在写作中若能将平时积累的素材及汲取的思想灵活运用,那么会使文章论证充分,思想深刻,为文章增添不少亮色。如学生的习作《直面挫折,笑看人生》中有这样一段:“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王勃面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的境地发出的慨叹和决心。面对人生的挫折和苦难,他能从容淡定,达人知命,笑看人生。试想,如果王勃没有开阔的胸襟、乐观的心态,怎能吟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千古绝唱?正因为他有“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坚定意志,面对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才能吟唱出千古绝唱,才能名耀千古。本段诗文的引用既深刻阐述了面对挫折我们应有直面人生的乐观豁达的胸襟和态度,又用假设论证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笑对人生对成就辉煌的影响。能写出这样的佳句不仅展示了作者扎实的积累,而且体现了作者深刻的认识和思想。
三、思考感悟,思辨解读
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意识,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其中的“思”“辨”就是“思辨”一词的本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一大特色就是学习任务群的建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研习就是一个重要学习任务群。而新课程标准中新增设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就是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分析古诗文的层次结构,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看问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質。古代圣贤无不在用他们的智慧启示后人提升思辨能力,明辨是非美丑。而我们恰恰可以通过对经典古诗文鉴赏,学习古人对待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切入点,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伟人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魅力,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开阔胸怀,增强思辨性思维培养的意识。如在教学《六国论》时,通过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分析,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古人思维的缜密性、论证的严谨性、说理的透彻性和逻辑推理的无懈可击性,更能体会古人的思辨意识和批判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思辨性和逻辑性,相信写出一篇好文章只是时间的问题。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理解古诗文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课文相关内容的延伸拓展。这样,不仅能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批判性思维。如在教学《归园田居》时,在把握诗歌情感的基础上,可以延伸思考: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也有人说陶渊明归隐给后世的士大夫营造了一个桃花源般的精神家园,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学生可分组讨论,再分享交流。对于这个问题,可认同,可反对,可辩证来看,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个性解读、辩证思维的空间,提升了思考能力。
最后,通过开设专题学习,架起课内学习和课外延伸的桥梁。教师可就课上学生感兴趣、有丰富内涵和价值的某专题布置给学生作深入研习,调动学生搜集资料、合作钻研,培养思维能力。师生可以利用节假日等时间,根据高中阅读清单,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作家作品来读,可以阅读同一位作家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纵向比较思想情感的不同并归纳人生的轨迹。同时,也可以就某个值得探讨的专题阅读相关书籍并横向比较阅读。如综合我们学过的苏轼的古诗文作品,开设苏轼专题,引导学生阅读《苏东坡传》《苏轼文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绘出苏轼的行迹图;列出对苏东坡一生产生影响的人物(正面、反面),概括其对苏东坡的影响;对比阅读《王安石传》,列出王安石与苏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比较阅读《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你更欣赏哪一篇;等等。
四、学以致用,触类旁通
把高中古诗文中的事理和现实生活现象、时代精神现状联系起来,适应现实所需,与时俱进,古为今用。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古代经典作品中的人和事,就是我们的一面面镜子,我们透过形形色色的镜子,了解百态人生,辨别真假、美丑,用智慧指导我们的人生。所以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法触类旁通、折射时代、学以致用。如通过《赤壁赋》中苏轼的豁达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又如学习《离骚》时,让学生思考“战国时期,有许多人像苏秦、张仪、吴起等,离开故土后仍有所作为,而屈原为什么这么执着?你是否认同屈原的做法?当今时代还有这样的人吗?”;《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仁政王道思想,那么孟子的思想光辉对当今时代还有什么影响?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用历史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这才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综上所述,重视教材中古诗文的学习、领悟,增强就地取材的意识,积累好古诗文的素材,把它储藏在自己记忆的仓库里,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就会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灵感所至,从古诗文中引出写作的“源头活水”,让学生的写作之泉变得越来越清澈。
参考文献
[1]梁大伟.关注多彩世界 丰富写作素材——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J].科学咨询(教育教研),2012(5).
[2]周海艳.高中语文课本中作文素材的挖掘与运用[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3]王国瑞.高中作文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培训,2017(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