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指导巧变身,快乐读写提素养

2019-09-10 07:22李利芳
求学·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读写快乐

李利芳

摘 要:新教材、大凸显、小设计、大整合,教材的知识获得很重要,知识的习得过程更是部编本所传达的全新课改理念。只有将阅读性语言转变成习作性语言,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促进阅读和习作的相互融合,让真实和精彩与学生思维碰撞,儿童自主的课堂里才会充满儿童独立思考和真实自由的表达。

关键词:创意指导;思维碰撞;快乐、读写

课程标准指出:在习作中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习作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种练习,也是学习做人的一份记录。对学生来讲,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绪、思考与思想,也就打开了另一扇生活之“门”,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是语文的、同时也是文化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教材变身、语言转换,找准言意契合点、创境聚焦点,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教材智变身,语言巧转换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读写结合中,教师可根据单元阅读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微量的线索或提示,学生在得意过程中得法。我们将教材大变身,旧瓶装新酒,将阅读性语言转变成习作性语言,在习作中既积累了许多鲜活生动的语言,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转换文体:《鸟的天堂》是描写自然风光的课文,教学时笔者指导学生融入了关于大榕树的资料,略加指导改编成导游词。学生在活化的情境里,模拟讲演自己的导游词,兴味盎然。

转换人称:《爬山虎的脚》本为叶圣陶先生对植物观察的文章,他从茎、叶以及生长规律方面描述了爬山虎的特点。阅读中学生对作家细腻的观察和清晰的文笔心生敬佩。课上教师改变人称,转换口吻,以《爬山虎的自述》为题,采用自我介绍的方式,说明爬山虎的特点,忽略了名家的身份,但名家的观察角度、叙述细节丝毫不打折扣。这样的转换反而激活了学生的习作需求。这样的转换,让学生率先进入了习作中的体验。

转换角色:学习《掌声》时,作家董保纲叙述了一个自卑女孩在掌声的鼓励下变得活泼开朗的故事。课上笔者指导学生以英子的口吻来讲述所发生的故事,也就是转换角色:英子给同学讲成长故事,这时要侧重挖掘英子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角色转换,可以引导学生更充分、细腻地展示她当初的犹豫以及掌声之后的人生感悟,这样的练习直达中心,且表述情感更细腻。

二、寻找言意契合点,促进思维迸发

新课改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正从“学习语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寻找言意契合点,结合自身的课堂实践,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促进阅读和习作的相互融合。

(一)关注文本特色,把握价值取向

凡是选到部编版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无论长短,在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在写作上都有独特之处。

关注精巧的词句表达

牛汉在《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运用了连续修饰,从不同方面描述景物特点,写得非常充实细腻。学习这样的表述为今后训练细腻描写做铺垫,例如指导学生练习:的教室,的老师。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发现:连续修饰需要从不同层面去表达同一事物。

另外,在《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运用的顶针也特别有趣。场景的连环套格式,很快启发了学生。思维与表达一起在想象的天空中驰骋,经由语言的外化形成了诗意的语文,这样,生动的课堂就诞生了。

(二)关注典型的段式结构

《秋天的雨》是总—分构段方式,这是通过色彩描写秋天的图画。学生很容易将色彩和秋天景物融合仿写,但是语用教学的重点,在于言语能力的重构,而不是“鹦鹉学舌”,它通过理解到运用的转化,生成并重构语言。学生通过学习段落阅读向段落仿写过渡,需要我们解构文本表达密码。《秋天的雨》第二段的语言是有规律的,前两句格式是:它把(颜色)给了(事物);后两句格式是:(颜色)是给(事物);最后一句的格式是:  (事物)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发现了构段的规律后,再去仿写,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有了这样的仿写,后来在《美丽的小兴安岭》《校园真美》的读写教学中,学生不但能找到中心句,而且段落分哪几个方面来写也很快明白:通过树、鸟融入自己的听、视感受,将段落写细腻、写真实。

(三)关注张力的文本留白

选文中有一些内容和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即留有“空白”,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标点以及文章结尾中。文本中留白给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怎样抓住这些“空白”进行补白,凸显“语用”的价值呢?

1.想象促表达

抓好关键词进行内心的剖析,画面的复现,都是极好的写充分的手段。《掌声》一文中抓住英子的犹豫心理进行揣摩,《灰雀》一文里想象列宁和男孩对话的不同表情,画面感更强。

故事《乌鸦喝水》,先让学生们回想并说说乌鸦喝水的故事,继而引出乌鸦子孙后代喝水的故事,并以漫画的形式得以呈现。一幅幅《新乌鸦喝水》的漫画在学生们眼里跃动,学生们心底的新奇、愉悦、探求被唤醒。旧的乌鸦喝水的方式一次次否定,新的乌鸦喝水的方式一次次诞生。随着教学環节的推进,事件、角色、景致以及学生在参与观察、体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等在课堂上一一呈现出来。这一过程学生们始终兴趣高涨,《新乌鸦喝水》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世界里,有了新的发现、认知和启示。原来漫画如此有趣,如此牵动人心。

2.续写促深化

对于中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经验有时限制了他们说话的内容,但在学习文章精彩情节语言的引导下,学生会顺藤摸瓜地想到故事的结局,这样既促进了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学习了语言表达,这种“曲线帮助”的方法,让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能够把话说得得体、说得贴切。有的文章写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看似结尾,却意犹未尽,隽永无穷。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创作手法,给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启发,给读者提供了思想自由驰骋的机会。

三、多元创境聚亮点,趣味写作提能力

(一)观察过程融入观察技能

《盐与蛋的奇遇》公开课上,笔者将实验搬进习作课堂。展示蛋在清水中的动态,盐撒入水中的情景,以及蛋在盐中上浮的过程……。然后指导学生边观察边发现方法。学生在动态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抓住特点观察,之后,笔者又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写作。在习作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用耳朵去听鸡蛋撞击玻璃杯的声音,而且还会抓住盐在水中弥漫朦胧的情景,抓住老师搅拌盐水的动作等。观察有了方向,事物特点更鲜明、更細腻。

激发观察的兴趣,指导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兴趣,我们积极创造情境将学生带入活动场、生活场。情境带到学生面前作为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内容,学生就不再为写什么而犯难了。这样的做法是一个高明的做法,也是一个颇具教育智慧的做法。

(二)创意情境聚焦写作技巧(巧借生成)

儿童自主的课堂里,真实和精彩的思维碰撞,充满儿童独立思考和真实自由的表达,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激发反思和进一步探究。没有教师凌驾于儿童之上的权威声音和所给的标准答案。当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深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时,才会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的经验与世界对接,从而形成关联,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学习才会真正起到促进成长的作用。

剥橘子、摘葡萄、移火柴、夹气球、足球赛、运动会,通过各种感官,融入情感体验,积极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零距离的观察积累,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漫画赏析点燃写作激情(自信)。利用漫画的“趣、真、活”三大特质,在儿童心理和儿童漫画之间寻找到最佳联结点,短时间内激发学生言语欲望,因为漫画所截取的素材全是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说的是漫画,写的是自己。也正如叶圣陶所说: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再讲解《愁女的故事》时,我在黑板上随手画了一个圈,于是学生在“可能……可能……可能……还可能……”的言语句式中展开想象。当创意定格在一张用来遮挡脸面的试卷上,目光聚焦在鲜红的“○”上时,便推测这张试卷后面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愁女的故事》《新乌鸦喝水》,是真正的漫画与生活、欣赏与表达共生共融。

诚然,我们在教学中只有活用教材,多元创设情境,强化语言的运用,优化教学内容,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写作中,才会将自己的生活感触、生命体验等情感认识充分地表达出来,打造情趣、高效的课堂。

猜你喜欢
读写快乐
怎样引导小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中学语文教学注重课内外读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古诗诵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有效的“读写”习惯培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初探
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索
走进“快乐”大本营
古往今来之紫砂收藏
愉快教学让音乐课堂轻松快乐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