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杰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首尾相应,浑然一体,这就必须要有一个巧妙的、耐人寻味的结尾。虽然结尾很渺小,其作用却不容小视,它能对所学知识起到画龙点睛、迁移拓展、归纳总结的作用,甚至关乎一节课的成败。好的结尾,是教师知识、智慧、情感以及课堂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正如《礼记·学记》中所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它能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印象,给人深刻的启迪。教学时,要自由灵活地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美的结尾,以取得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别样结尾;教学的高效
完美的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作文讲究“凤头豹尾”一样,既需要煽情引人的导语,更需要精彩动人的结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结尾并没有受到如此待遇,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要么枯燥无味,要么片言只语,要么干脆省掉,给人留下草率遗憾的感觉。一首好歌,音韵和谐,余音缭绕,就会给人产生“三日不绝”的功效;一篇好文,新颖别致,构思独特,就会令人拍案叫绝、赞赏有加。俗语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那么,对我们来说,一堂好课,清亮美约、风采亮丽的别样结尾,就会让课堂锦上添花。
一、余音缭绕式
古人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课堂结束之际,紧扣文章内容,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心灵得到震撼,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朱德的《我的母亲》一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通过追述母亲的平凡事迹及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怀念的情感。教学结束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大衣哥”朱之文演唱的《疼爱妈妈》歌曲,“一颗心融化着酸甜苦辣,一双手每日每夜忙活着家,泪水肚里咽,零钱省着花,一把情一把爱把儿女拉扯大。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替家里操点心帮妈妈干点啥;疼爱妈妈,我疼爱妈妈,疼爱妈妈就是听妈妈话……”催人泪下的歌词,加之大衣哥用他那特有的充满魅力的声音满含深情的歌唱,画面上妈妈为家为子女操劳忙碌的身影……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学生,甚至有的学生眼含着泪花跟随着唱,不用多说,这种扣人心弦的结尾,让学生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产生波澜的涟漪,心灵得到极大的洗礼,收到了“课尽情未了”的艺术效果。
二、庭审采访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宰。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不同文体的课文,包括文言文,给了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临近课堂结束时,可依据文本内容,让学生即兴表演,这样同学们就会比较认真地揣摩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情节发展,进行合理想象,自由大胆地进行艺术再创造。这种做法,既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巩固,认识上得到升华,又锻炼了学生综合表达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显得更直观、更有趣味性。
教学《变色龙》结尾时,我给学生创设了模拟现实生活中法庭现场审判的情境,由同学们推荐适合文中角色的同学分别扮演原告、被告、审判长、若干证人、记者。法庭审判完毕,针对六次不同的判决结果,让这件小事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于是,俄国《宇宙真理报》的一名资深记者就此事在事发地对许多目击证人进行了实地采访,最后经过记者对调查材料的汇总整理并刊出后,在社会上立即产生了舆论一边倒的趋势。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对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把握得非常到位,对教材理解得很透彻,在不断地笑声中活跃了课堂氛围,深透地领会了小说的主旨,激发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深刻地感悟到了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一个表里如一、正直、善良、真诚的人。
三、品读欣赏式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作品的情感态度。教材中很多课文语言精美、简洁、流畅,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课堂即将结尾时,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朗读方式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把握,更透彻地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及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同时,借助多媒体融音乐、美图于一体,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深入文本中去,从而获得美的享受,感悟到语文特有的魅力,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学《桃花源记》即将结课时,为巩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笔者借助多媒体,以品读欣赏的方式,让同学们对着大屏幕齐读课文,那优美的音乐、漂亮的图画、诱人的文字,给了同学们视听觉以极大的冲击,获得了美的享受。在如诗似画的意境当中,
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同学们又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桃花源的美、桃源人的纯朴、勤劳、热情以及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随着铃声的响起,同学们真正体验到了“课虽尽,趣犹存,意未了”的效果。
四、续写式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童话、小说,在结尾处留有大量的“空白”,这是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的体现。由于文本并没有将事件的具体走向、人物的最后结局完整地告诉读者,这样就给了读者广阔的自由遐想的空间。课堂结束时,学生对教材的把握已较透彻,若此时对文本这些留白处适当地巧妙点拨,必能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表达渴求。随后要求他们把想象的内容写出来,不但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造性思维。
小说《孔乙己》结尾处有这样一句话:“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此时孔乙己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不反驳?此后,他又会经历哪些悲惨的遭遇?学生的兴趣立马被调动起来了,跃跃欲试,进入了“愤”“悱”的状态,很快展开了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这样的结尾既拓展了课文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五、情感升华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初中生的写作语言已渐趋于抒情,多愁善感已时常萦绕在他们的心头。教材中有很多动人的诗歌、优美的散文,都蕴藏着饱满的情感。课堂教学结束时,若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对感人的故事、完整的人物、生动的情节等加以拓展延伸,努力创设诗意的氛围,必能点燃学生内心深处潜藏的情感之火,激发他们高昂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浓浓真情陶冶下,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在人生成长中体验人间真情。
教学《背影》即将结尾时,笔者先让全体学生饱含深情地朗读课件所展示的文字:“世间的爱有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真挚、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却唯独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渗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心中,时刻温暖着我们生命的历程。”
接着,开始了笔者的结束语:“同学们,我们的父亲是家庭强有力的顶梁柱,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精神的依靠。也许是奔波的艰辛,让父亲不善言谈,与我们存在隔膜;也许是浮躁、功利的社会,让父亲过于粗暴,对我们缺乏耐心;也许是长时间的分离,让父亲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父亲对我们时刻的爱,父亲的爱在这里:当我们回家时,给我们一个高兴的微笑里;吃饭时,把好的饭菜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举动里;寒夜里,给我们默默掖好被角时的守护里;上学时,提前给我们打好自行车气的细致里;阴雨时,给我们送饭送生活费而遍布泥水的裤管里;考试失意时,对我们默默地鼓励 里…… 父亲的爱是无言的、默默的、崇高的、无私的、简单的,它需要我们用时间耐心地慢慢去品味。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像作者一样慢慢地去体会父爱,懂得父爱,回报父爱。让我们深情地对天下的父亲说:我懂你们!我爱你们!”这激情式的结尾,唤醒了学生们潜在的情感,激励他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生活,以优异的表现感恩父母。
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善始善终,努力实现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完美统一。“结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虽然课堂教学结尾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和标准,但我们只要遵循了课堂教学规律,全身心地深入教材,走进学生,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巧妙应变,依据此时特定的情境,有针对性灵活地去选择恰当的结尾方法,来回扣文本内容,突出重难点,就会让知识点更系统化,富有条理性,有章可循。这样既能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又能使得课堂教学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参考文献
[1]胡淑珍.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杨鲜霞.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自我反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2.
[3]徐宜兰,顾巧英.“教活学活”思想与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