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垚
摘 要:高中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课堂教学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立足于学情和高中美术教育的目标,将教学内容置于创设的问题情境下进行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五个层面的解读和问题探究,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问题情境;高效课堂
2017年版《课程标准》将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五个方面。《课程标准》立足于美术学科人文性的特点,明确了高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了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根本任务。应该说,这不仅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推动高中美术教育向其本真回归的一个契机。
一、问题主题的选择——核心素养的感知
以目前高中美术学科课程标准来衡量,美术鉴赏课学科定位和预设目标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契合度一直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避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言、自语、自演”,学生“被动、消极、应付”的局面,成了新课标下美术教学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由浅入深的、不同层次的感知,则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创设问题情境的核心在于问题的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这个问题能够包含本课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相关要素,二是这个问题涉及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实践有较紧密的关联。以人美版选择性必修教材《书法》第六课《工稳精到 端严方正——楷书知识赏析》、第七课《工稳精到 端严方正——楷书书写指导》为例,其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涉及楷书字形、图像的识读、线条的运用、书法文化背景的了解等,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在主题上既要有全面性,又要有典型性,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楷书的特点及其文化背景”“楷书书体的演变及其主要原因”等问题主题,这样的问题主题既抓住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使学生易于入手。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核心素养的认知
2016年9月,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表述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课程标准》将高中美术课程的根本任务确定为: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见,要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其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蕴含的核心素养有明确的认知。教师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生活、学习的经验,通过问题的设计将学习内容落实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这一过程的关键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课程标准》指出:问题情境是指包含问题的现实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关键。
我们知道,问题是创设情境的核心,只有将问题植入有效的情境,才能形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任务驱动。问题情境的有效性是指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就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时,既需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任务要求,也需要考虑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现有教学资源的技术支撑。因此,我们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首先就是要找准切入点,需要以学生熟悉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学习实践选择问题的主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原动力。比如高中美术人美版选择性必修模块《书法》第六课《工稳精到 端严方正——楷书知识赏析》的教学重点是楷书的特征与鉴赏、楷书的书写,围绕着“知识赏析”这一主题,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黑板上悬挂一副王羲之楷书书法作品(复制品),在电子白板上打出相同内容的“楷体”(印刷体)文字。将二者進行比较,提出问题:王羲之楷书与印刷体“楷书”的字体相比有哪些视觉上的优势?这些优势又是如何形成的?在这里需要帮助学生认清的问题是:导致两者视觉差异的主要原因;需要找准的问题是:两幅图像所运用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不同,尤其是书写者注入的感情不同,这样,其呈现的视觉效果就有了审美和非审美的分别,进而有利于了解楷书的特点。笔者还搜集了不同时代书法家的楷书作品及其相关的识读材料作为微课资料在课前印发给学生,便于他们了解楷书的发展历程。《书法》第七课《工稳精到 端严方正——楷书书写指导》,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比较、认知楷书的美术表现和审美判断,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临摹楷书书法作品,在临摹的过程中,着力落实“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问题情境的真实,学习活动和任务要求的真实,书法欣赏与书法实践的相互统一,既符合了高中阶段学生在文化素养与思维水平上的发展状态,也推动了学生审美意识与书写技能的相互渗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形成探究书法文化的方向,笔者通过深入解读教材,挖掘有利于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预设了多个可供选择的临摹样本,对临摹作品的评价采取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校内展评与校外展评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科核心素养在个人与社会层面的价值都得以呈现,基本实现了本课核心素养的落地。
高中美术核心素养在不同的模块呈现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但是其认知角度和目标层次应该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既要考虑美术学科的基础性,又要关注其多样性和选择性;既要关注文化理解的认同,更要关注美术实践的创新。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准确认知和真正落地。
三、问题意义的探究——核心素养的内化
核心素养聚焦学科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内化。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则需要依照《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横向宽度、质量要求梯度,依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教学方式的效度,真正做到依标施教、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意义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在问题情境中探究问题的意义,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并能加以运用。这需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多项选择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观点与立场,让学生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会比较与判断,学会包容和接纳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学会自主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思想与情感,这样,知识和技能内化为素养就有了可能。但是,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愿意思考”但“不会思考”,或者“会思考”但“不愿思考”的学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养成质疑、探究的习惯,推动知识和技能内化为核心素养的进程。具体地说,可以分两步走:
1.以问题探究引导核心素养的内化
问题探究的过程就是知识和技能运用的过程,也是核心素养内化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提供蕴含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运用符合美术学科思维特质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判断,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创新和技能生长的触发点。下面是笔者在《书法》第七课《工稳精到 端严方正——楷书书写指导》教学中所做的尝试,大致流程如下:
(1)制作课前微课资料:选择“日”“月”两个汉字,搜集这两个汉字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相关图片;剪辑整理央视《跟笔者学书法》节目楷书教学中“日”“月”两字的起笔、运笔、落笔的视频资料;呈现书法家们关于楷书形成过程的观点的文字或图片材料。
(2)设计课堂问题情境:将“日”“月”两个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相关图片在电子白板上展示,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字体的形状与线条的变化,并提出以下问题:①这几种书体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分别是怎样的?书写材料和书写工具的质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书体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影响?②设想一下不同历史时期的书写者在书写这几种书体的汉字时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这些书写方式对情感的表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需要教师的引导,适时提供相应的知识支撑,化解思维过程中的难点,设置引发思维火花的着火点,还需要对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态度、成果予以适当的评价,无论是鉴赏,还是临摹,抑或是创作,对作品的独立反思及在此基础上所做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的评价都尤显珍贵。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不仅拓展了学生对这些书体认知的宽度;也使学生们的学习有了情感的温度,进而唤醒和激发他们美术思维的动能乃至本能,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等思维活动也随之展开,核心素養的内化也就水到渠成,并慢慢“融”进学生的生命。
2.以情境创作促进核心素养的内化
《课程标准》指出:当学生面对真实的创作主题时,教师将艺术家的思维和创作过程转化为教与学的方式,通过师生合作的探究与情境创作,是发展和内化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需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生成有意义的创作主题;其次要善于运用学生在鉴赏经典作品时所获得的图像识读及审美判断方面的素养,对材料和工具及艺术家美术表现技法的认识,进行创意实践。以《书法》第六课、第七课教学为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份课后作业:书写一副楷书的书法作品,要求:①在元书纸上书写;注意楷书字体的起笔、运笔、收笔的技法要求;注意单字规范性的同时要适当考虑整体布局。②习作完成后写一份习作心得,要求准确完整地表达自己在书写实践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认真体会个人情绪对运笔线条状态的影响。③在课外活动时间,将同学们的作品进行展示,先进行同学之间的互评,然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为了完成这份作业,学生们进行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多次修改了自己的作品,认真地评价了同学的作品,撰写了深刻的心得体会,根据教师的点评进行了再作。笔者认为,做到了这些,核心素养的内化进程也就开始了。
这样的课后作业不仅巩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在搜集创作素材、构思构图、选择媒材与工具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化过程也就得到了有力促进,“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学科理念也就自然得以践行。
普通高中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每一位高中学生必备的学科素养,对于未来选择美术高考的学生来说,核心素养也是他们应对未来专业考试的基础,因此核心素养的落地就有了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张华教授指出:“素养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从核心素养落地的角度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可少。而创设问题情境恰恰是在《课程标准》的理念下对课程资源、教学资源和相关的社会资源的一种整合,教师和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知识、技法、情感的交流,实现完成任务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推动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落地,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此两利,高中美术教育的本真就实现了真正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张华.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