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华
摘 要:传统的体育课往往是耳提面命的理论说教和机械的训练,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情感,不能激发他们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性。结合教学实践,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从几个角度分析如何抓住学生需求,灵活设置体育课,吸引同学们爱上体育。
关键词:初中体育;立足学情;爱上体育;教学活动
长期以来体育作为副科,没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大多数体育课堂往往是简短的理论讲解然后就是让学生进行机械的训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飞速发育的青春期,他们活泼好动,但是对机械训练有天生的叛逆心理,这样的体育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也不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锻炼情趣,不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以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情趣来整合体育教学方式,让体育课堂以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鉴于此,下面我就结合教学经验从几个角度谈一谈如何抓住学生需求,吸引他们爱上体育,主动参加体育训练。
一、研究学生特点,优化教学目标
要想让学生爱上体育,我们就得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摆正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具体教学中,我们就要以生为本,结合他们的身心发育状况和认知情感来整合教学目标,让体育课以灵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同学们耳目一新,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现在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好,大多数初中生缺乏体力劳动,体育课上如果指定的是机械的训练目标,同学们就会产生抗拒心理。針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抓住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把体育教学目标灵活化,将训练目标明确地细分和灵活地融合:第一,结合每位同学的近期运动成绩和身心发育状况,及时进行科学的教学目标分层,避免一刀切式运动。让不同身体发育状况的同学有不同的运动和训练目标;第二,通过课前几分钟理论讲解和语言沟通,了解学生对学习技能的心理需求点,找准大家的认知情趣;最后,根据同学不同体能状态和认知情趣,针对性地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这三个步骤的教学目标调整不是随意的,每一步都严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状况,每一步都要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这样才能及时发现教学目标设置中出现的偏差,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有效性,让不同身体状况的同学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二、参照学习情趣,设置趣味活动
青春期的初中生不喜欢耳提面命的理论说教,也本能地抗拒高压下的机械训练。传统的体育运动和训练模式,不能照顾到学生的这些认知情趣特点,不能充分激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训练的热情,让很多训练流于形式。现在,我们要以灵活的方式把体育机械的体育训练融合到趣味的活动中来,吸引同学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技能学习和训练中来,使他们爱上体育。
就拿篮球来说,其实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但是传统的篮球课中我们会发现前期理论讲解部分同学们会很不耐烦,既定的训练让同学们感到束缚、玩不畅快,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现在我们可以这样灵活调整:让大家分成两队,分别站在篮球场的两边,每队1球;每队有一个队员先站在三分线附近。活动开始,第一个队员传球给三分线附近队员,然后让他跑到其他方向投篮。这个活动给予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看谁跳得高,投篮准。如此设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在趣味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基本的上篮训练,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合实际情况,搭配合作学习
体育运动不仅是训练学生的体能,还要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很多体育运动都是在相互配合、相互帮扶下完成的,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合作训练小组,让同学们在小组内通过相互帮扶、交流和合作取长补短完善自我的同时,感受到团队的亲和力,不但能让体育训练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德育的作用。
就以耐久跑来说,因为同学们身体发育状况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情况进行小组训练:首先,教师整合。结合同学们的身体承受能力,划分成不同的训练小组,然后将耐久跑这样机械的训练“伪装”成娱乐性比较强的运动;第二步,教师进行活动要领示范,让同学们以小组接力跑的方式开展运动。具体操作中同类小组进行对比,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同学们都想为组争光,跑出自己的最好状态。在这样灵活的对抗活动中,每个组员能在通过相互帮扶和鼓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同时,及时发现每个组员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教学目的。
上面是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怎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学资源,让初中体育课更有灵活性、趣味性,吸引孩子们爱上体育的几点分析和思考。总的来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教学活动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心发育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设置,让原本机械的体育训练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才能充分完善体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魏雪萍.试论体育教学中以生为本的有效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7).
[2]祁海波.试论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价值与实施策略[J]. 体育世界,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