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探究

2017-06-27 15:32黄雅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改进策略教学评价

黄雅芳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可以有效提升中小学生的生活认知能力、道德素质以及安全意识等,是孩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近年来儿童安全事故频发、青少年犯罪率提升,中小学生道德、自我保护能力及法律意识的培养成为了社会热门话题。使得如何通过加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这一关键环节来科学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为了教育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者针对福建省该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进行的讨论,不仅有助于区域教学水平的提升,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 问题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6B-0042-02

《品德与社会》顾名思义就是道德素质培养与社会认知的教学,对于6~15岁的中小学生来说,其心理极不成熟,对品德及社会认识不到位,往往根据自己的好奇心去做事,结果导致犯罪事件及安全事件频发,例如,2015年福建省内发生的上营小学2人废水坑溺亡、三明市将乐县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长乐市男童坠入窨井事件以及全省法院审理未成年犯罪人数多达2100余人等。之所以出现这些让人痛心的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忽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為此,教育部提出将《品德与教育》改成《道德与法制》,让孩子在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与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孩子出现安全问题以及法律知识的缺乏归根结底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低下,教学评价未落到实处。要做好《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教师就必须要抓住教学评价这一关键问题,意识到其重要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解决策略,为《品德与社会》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一、教学评价意义及问题探析

(一)课程教学评价的意义

《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评价有助于教师认真落实上级部门的教学目标,是该课程开设目的得以完成的制度保障。同时,课堂教学的评价督促该课程老师加强交流沟通,教师通过发现教学方法中的漏洞来互相促进,教师在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也是自身道德素质与法律修养提升的一个过程,有助于本校该课程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最后,教学评价也是加强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的一个媒介,道德品质与社会知识的培养,父母也是主要的参与者,《道德与社会》这门课的教学除了教师之外,父母也要时刻灌输书中的内容给孩子。教学评价的对象与主体不仅仅是老师和学校,孩子和父母都应参与其中,这有利于打造孩子的安全道德及法律意识培养的完整体系。

(二)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简述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可是目前的教育模式让其成为了一门应试学科,这是目前教学评价最主要的问题,即教学评价仅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结果,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死记硬背,不懂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教学评价的依据过于单一。此外,教学评价过程中主体设置不合理,许多中小学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评价只是要求学校教研组或者是教务处,通过学生网上投票对教学进行评估,教学评价参考价值低。最后,对教学评价的内容及意义认识不到位,导致学校、教师及父母等主体对《品德与社会》课评价意识淡薄,导致教学评价形同虚设,不仅浪费资源,更阻碍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课堂教学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理论制度的缺陷,目前关于《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制度还没有完善,存在较大缺陷,一般由学校自己制定评价的内容及目标,同时对相关理论的研究还较少,大都处于探索阶段。第二,教学评价体系内容过于单一,该课内容的所有事例原型皆来自于现实生活,同样教学结果的评价也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脱离了社会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没有了生命。第三,教授《品德与社会》的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不懂得创新教学模式,导致教学模式传统而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互联网、多媒体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严重影响着《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教学评价水平提升策略的分析

(一)提升理论素养

理论知识是每个专业老师的必修课,提升讲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不仅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能加强教师对该门课的重视。由于对该方面的相关研究较少,教师要根据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学校要开展针对讲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的理论素养的培训课或者同其他学校进行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地方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件,结合本地的教育水平,合理地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制度,让各中小学将其落到实处。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开家长会或者让学生将《品德与社会》课内的相关理论知识灌输给父母,让父母意识到该课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

(二)丰富体系内容

评价体系内容的多样化是教学成果得以体现的保障,要杜绝当下的单一性评价模式,《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要通过利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来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样性即是让教研组、相关科目教师、家长以及孩子都参加到《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来,教研组可以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大纲、备课情况、学生考试结果、户外活动等进行检查,相关科目教师可以采取听课的方式来进行评价,家长要根据孩子在家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对父母孝敬、对周边事物友好程度的改变给老师以及时反馈,而学生则是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反馈给教研组对老师的喜爱程度,对老师越是喜爱,孩子才能够对该课越感兴趣。只要评价主体多元化,相关的课堂教学评价内容自然而然地就呈现出多样性,学校在对老师进行考核时要合理地分配各项评价指标所占的比例,保证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以及适用性,为后期的推广教学奠定基础。

(三)创新授课方式

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模式的改变是《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作用得以体现的保障。教师要将课堂扩展到室外,在学习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要让学生接触到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例如,在讲述交通安全知识的时候,老师要将学生带到红绿灯路口,给学生示范过马路;在讲述火灾时候,要给学生听火灾警报铃声是怎样的,然后给学生示范在火灾中如何逃生,然后让每个学生模仿相关动作等。考试不要局限于书面知识,要考学生的实际行动能力,通过应对各种虚拟安全事件的表现,以及平时对周围人及事物的态度进行学习成绩的评定。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可以提升该课教学效果,更能够为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加强与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将该课内容分散到语文、数学以及体育等一系列科目中,潜移默化,在点滴中影响孩子,从而做好该课的教学。

(四)大力推进“互联网+”的应用

各中小学都应该建立“《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平台,各教师要将其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新方法以及新想法通过该平台反馈,学校领导归纳意见后可以合理地采取措施。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将学生性格、道德素质以及法律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传达给老师,老师可以根据每个同学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课程设计,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校和家长也可以将其作为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依据。实行“互联网+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学、教学评价的效率,更加能够因材施教,为教学的评价提供依据,最大限度上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评价是老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动力,一定要做好与学生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评价,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合理的对策对其进行解决,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也为教学评价提供合理的依据和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德中.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究[J].现代交际,2016,(15).

[2]吴小涛.试谈如何做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改进策略教学评价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