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芳
摘 要:积极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是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破解高等教育结构性难题的深层次变革,也是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求。其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是转型发展中引导地方高校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这一新格局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校社会服务基本内涵入手,通过分析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内蒙古;本科高校;转型;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6B-0004-02
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萌发于美国,1904年,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的“旨在使大学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即“威斯康星”理念,其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这两大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服务功能,即以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拓展为把大学的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现在,高校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动机”,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因此,社会服务功能既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校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发展优势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
一、高校社会服务的基本内涵
高校社会服务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人才培养。高校最基本的功能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是高校服务社会最基本的形式和最重要的途径;二是科技创新。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是大学服务社会非常重要的形式;三是思想引领。高校作为“思想库”和“智囊团”,为社会发展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想和智慧,发挥服务决策的作用,作为精神和道德的中坚引领,这是大学服务社会的最高层次。
二、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焦点在于“瞄准地方”,深度融入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中,互动双赢,才能实现其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使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要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产业特色鲜明,职业指向性强,行业认可度高的若干专业,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是要瞄准地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要在应用技术研发、新技术推广、职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主力作用,同时在若干领域形成较强的技术优势,深度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更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瞄准地方民族、民俗等文化特色,整合地域文化资源,积极参加区域内重大社会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从更高的层面实现高校思想引领和文化传承的功能。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对社会服务功能提出的要求
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地方”。对本科高校转型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加强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一批高校建成有區域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的系统建设思路,建设的环境和平台体现为“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因此,本科高校转型中社会服务的具体任务则聚焦成“高校和区域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环境建设、“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平台建设、“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设以及“面向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这四个重点任务。以此来引导地方高校适应、融入、引领所服务区域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瞄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形成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新格局。
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社会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十三五”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主线,内蒙古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期。内蒙古产业结构发展将在保持能源型优势的基础上,向“链条更长、层次更高、底色更绿、产业更轻”的方向发展。因此,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等社会服务,要重点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新需求展开:一是现代煤化工,即煤炭产业的深加工、精细化加工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二是现代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更注重品种、品质和品牌的开发;三是战略型新兴产业,围绕大数据、云计算、装备制造、机器人等新兴和高端产业;四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健康、现代服务业等。
五、内蒙古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自治区本科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现状
2015年,自治区本科院校数量达到19所(含独立学院2所),其中,学校类型包括综合、师范、民族、工科、农林、医学、财经和艺术等八类,主要分布在呼和浩特市及包头市,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278399人。11所院校是1999年以后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95629人。目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年度招生、就业人数占全部本科院校比例均稳定在30%左右。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主要是在动物生物技术、乳品生物技术、草原生态、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新材料、风能太阳能利用、蒙医药现代化、蒙古学、农牧区经济、民族艺术等特色学科领域,这些学科领域均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
科技服务方面,2015年,各本科院校新增省级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4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09项,到校经费17136.9万元,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950项,到校经费11413.8万元,新增横向科研项目410项,到校经费5084.45万元;SCI收录文章870篇,EI收录文章486篇,SSCI、CSSCI、CSCD、ISTP等共收录文章2169篇;出版专著460部;获得专利358项,已转化或应用专利38项。但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因成立时间短,起点偏低,基础条件薄弱,科技服务总体水平明显低于老本科高校。endprint
(二)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自治区地方本科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尚待进一步挖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需求与高校社会服务供给对接不足,使得社会服务的有效性不高;二是基于政校企管理层面的产教融合机制尚待形成,高校社会服务的平台尚需完善;三是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服务能力水平尚待提高,应用性研究力量不强;四是科学研究偏重基础理论,与地方支柱和新兴产业的需求结合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应用效益不足;五是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协同度不足,缺乏有效的预测和预警机制。
六、自治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一)建设深度融合、互动共赢的社会服务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地方统筹和政府引导作用,由政府或专门机构“搭台”,高校、企业、行业等合作“唱戏”。在管理层面,政校行企实施产教融合工程,完善深度融合、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办学层面校企通过联合办学、项目(任务)合作、团队合作、学科(专业)合作等方式,实现优势资源共建共享。
(二)高校主动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高校主动作为,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人才培养对接产业需求,在与行业、企业的“亲密接触”中,高校及时掌握人才和技术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二是教师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高校积极牵线搭桥,拓展教师深入企业、深度参与的机会和途径,通过挂职锻炼、合作项目研究、技术研发和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三是高校提高社会服务的附加值,高校要利用自身的智力、信息和人力资源,以项目化应用技术研发、新技术合作攻关、技术专利入股扶植企业等方式,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提升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
(三)建立面向地方需求的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社会培训体系
自治区教育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统筹协作,根据培训对象和主题,委托相应优秀地方高校,为行业、企业、社区等开发继续教育和专题培训包,并组织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新职工岗前技术、在岗技术人员技能提升、转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社区成员教育以及对走出国门的企业进行专业技术和教育培训等。
(四)多方合作、师生携手,开发文化特色服务项目和援外项目
学校师生是服务社会的主体,在服务社会中组团携手,深度挖掘地方民族、民俗等文化特色,整合地域文化资源,打造“北疆少数民族文化、蒙元文化、红山文化、鲜卑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从旅游、餐饮、工艺品设计加工等入手,基于“互联网+现代服务业”的信息化手段,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从小微产业做起,让服务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國际合作中,不断完善现有“中俄青年友好交流年”“友好城市”“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等合作项目,规范中外合作办学行为,完善中俄、中蒙人文交流机制,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提升质量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重点,与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先进发达国家以联合办学、专业共建和课程引进等方式进行学习和借鉴。
(五)转型试点高校的试点项目要有侧重,试准试精
以试点带动自治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要充分考虑自治区本科高校的实际,避免有投入一哄而上、试点建设同质化现象出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组织调研团队,充分了解和分析自治区地方本科院校的结构布局、专业优势及特色、地方环境特点和产业需求等,针对不同优势和特色的地方本科院校,选取不同的项目和任务,进行“精准试点”,对试点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示范和推广试点成果。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院校要抓住“转型”的有利时机,秉承全程、全面、全员的“三全”服务理念,将社会服务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从专业和课程的顶层设计上体现鲜明的社会服务性,注重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地方的产业特色、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地方提供能思考、会动手的“双能型”人力资源支撑。通过全面服务社会,使高校成为地方和区域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推广、信息咨询、决策参谋、社区服务、文化传承等“五个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大良.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7).
[2]马燕.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2).
[3]陈明学,陈洪.协同创新视角下高校专利转化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2).
[4]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
[5]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
[6]赵新亮,张彦通.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动力机制与战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5,(2).
[7]陈新民.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分歧与共识[J].教育发展研究,2015,(7).
[8]赵哲,董新伟,李漫红.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三种倾向及其规避[J].教育发展研究,2015,(7).
[9]刘彦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