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清泉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99-01
德育对于小学阶段来说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因为它和其他学科比起来,更有血有肉,更具有教育的导向。但是当前就《品德与社会》作为小科来说往往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往往不被学校和教师所重视,由单纯的教学理念和为了简单的应付考试,造成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单纯记忆力工作,这失去了独有学科的特点和教育的意义。特别是在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上,更是没有突出学科的有效价值。提高课堂有效性是值得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教育中的一个学术难题,对于《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来说,结合我校实际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角色互换引发学生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往往课文内容具有故事情节完整、思想丰富生动、对学生往往是充满教育课堂的最佳时机,我大胆鼓励学生进行角色互换来完成课文的内容,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表演,把文本内容变成了生动的小品、话剧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了课文中的思想内涵,从中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能增强他们在社会中角色意识,唤起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例如在教学《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时,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就可以让学生模拟百货商店的情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一演一评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道德认识便得到了提高。
二、情景创设激活课堂
有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学习最好的动机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小学品社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情感、思想信息交流的主要过程。教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能充分调动和激活学生多种兴趣,实现师生多种信息交流传递,充分提高学生对品社知识的收获程度,并促进基本知识情感向道德的转换。以《孝敬父母》为例,在教学中我有意安排学生们听一段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儿子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句句震撼人心: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竟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终于缠上了你……这句话时,学生就不由自主的已生情萌动。当录音机中传出《妈妈是最伟大的》这首歌曲时,学生们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愈演愈烈。所以,巧妙发挥使用现代多媒体的作用,往往能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潜能和向上力量,在情感作用的熏陶下,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从中受到的教育也刻骨铭心。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
建构主义教育家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所以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建构学生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的多元情景化和课程目标的特殊性是要求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的主要动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落实的有力保证。组织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就是针对不同的教学情景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常规的教学方式有熏陶法、比较法、实践法、讲授法、观察法、示范法、多媒体辅助法等。除这些常规方式外,我还运用了小组讨论、分组辩论、情景教学等。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关系到学生今后品德思想的形成和良好素养的培养。关系到学生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发展和道德层面上的建设。它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品德与社会》又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热爱生活的进取精神,这才是本课程的真正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