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云雁
摘要:我国电子商务在2011-2016年短短五年间出现井喷式发展,大量传统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都纷纷投身到电子商务行业中,逐步形成了实体经济新一轮改革,导致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量急剧上升。作为一线的劳动技术人才培养机构,中职学校也根据社会需求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但受限于企业规模、运营成本和学校制度等因素,目前大部分的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企业和学校均对校企合作满意度较低。而校企合作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和学校需求,适应我国电子商务专业的校企合作的方法和模式,会促使技工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不断向前发展,培养出适用于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才。本文基于协同理论对影响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要素进行分析与评估。
关键词:电子商务;协同理论;校企合作;影响要素
协同学原理主要研究系统各要素(子系统)之间,要素(子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存在着非线性作用而形成协调、同步、合作、互补的关系。校企合作的主体要素(子系统)是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合作既受到其内部多方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围绕着学校、企业周边的其他要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其中,对校企合作的发展具有明确影响的要素是政府政策。校企合作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须将政府、企業、学校三大要素作为分析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由于当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企业参与合作的态度显得被动,政府政策外部要素的促进作用极小,各要素行为表现不协同。
根据协同学原理,只有影响系统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同,形成合理的结构,才能发挥系统最大的整体功能。因此要实现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的最优化发展,必须由学校、企业、政府多方参与,共同协同,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基于协同理论将对影响中职学校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各要素进行分析。
1、政府政策要素分析
政府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决定了政府在主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体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济转型期间,我国政府一直都有意识地将职业教育发展纳入区域经济社会规划中,统筹安排,积极谋划职业教育发展。通过加强政策制度建设,营造校企合作健康发展良性环境。
政府在职业教育工作的定位中,过去更多是侧重在政府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但企业如果不把依靠高质量的职业人才作为提升自身竞争力根本,而是以培训为盈利手段,把培训支出转嫁到政府财政上,把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寄托在政府身上,只会形成一个靠政策吃饭的局面,不利于企业发展,同时更不利于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校企合作开展。
因此,唯有把培训支出计入企业成本,而不是由政府承担或免除这部分缴纳的税款,企业才会把职业培训下放到效率高、设备齐全、有专业培训资格人员的职业学校中,以降低运营成本。这样才会进一步加强企业与职业学校的培训合作,培养出对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专职职业人才,而不是只具备行业普及性基础技能的员工,这样更好地提高职业培训的效率。因此,政府在校企合作当中应是起法律规范的作用。
2、企业合作方式要素评分析
对于企业,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招聘符合企业生产需求的实习生和毕业生。目前,不少中职学校在大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但在近几年的社会招聘中,电商企业依旧发出了招不到电子商务人才的声音。导致电子商务人才供求上出现矛盾的原因并不是政府和学校不重视电商人才的培养,而是由于电子商务变化过快导致电子商务的培养模式与电商企业需求不对接,即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电商企业的需求。导致这种局面除了学校在建立电商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健全的校企合作模式外,还由于电商企业没有很好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为此,要评估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是否有效实施,还要对企业在参与校企合作中起到的作用要素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估:
2.1人才培养与实训相结合实施评估
短期的电子商务专业培训很难使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标准达成一致。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营造与真实电商企业相符合的环境,甚至把电商企业的部分工作搬到学校内进行,使学生能够在校进行长期真实的实践体验,这样持续有效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让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实践,接近于获得了在企业就业三年的工作经验。因此,要评估人才培养与实训之间应如何有效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协调实施。
2.2技能培养与团队管理环境结合实施评估
现在电商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早已从人才的竞争上升到团队的竞争、集体智慧的竞争。但是在传统的职业院校的电商培训课程体系中,关于团队素质锻炼和环境培养的方面严重匮乏。特别是在电商企业里,要实施一个企业项目和功能,需要组建起一个跨越不同专业范围的团队进行实施。就如淘宝的双十一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经历包括了营销推广、交易谈判、客服销售、质量监管、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统计分析、网站维护等多个环节。要完成这一系列的环节就需要组建起一个能力互补和专业相符的工作团队。而现在职校,单一的电商专业班级在课程的设置上和专业内容的培养上不一定能全部具备这样的团队成员条件。这往往需要在职校范围里多个专业(如广告专业、营销专业、动漫专业、会计专业、物流专业)就电商企业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团队组建。因此,还要评估企业在针对职校的技能培养与团队管理环境结合实施的合作因素。
2.3企业运营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平衡要素评估
在针对电商企业的校企合作调查中发现,真正全面开展电子商务校企合作活动的电商企业数量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小规模的电商企业,因为校企合作要付出一定的人才培养成本,这给盈利不高的小型电商企业增加了很大的压力。电商的校企合作可以利用职校的知识优势,利用多个电商企业联合起来的商务优势,共同硬件运行性的实习基地,帮助电商企业全面开拓电子商务业务,这样等于为小规模的电商企业提升了部门职效,甚至相当于建立了一个电子商务业务的分公司。结合良好的话能解决实习生的工作体验问题,甚至还能解决实习生的薪资问题以及降低企业的风险和运营成本。因此,在进行企业评估是还需要评估如果通过校企合作有效地平衡电商企业运营成本与人才培养成本。
3、学校实施要素分析
除国家政策的影响外,电商企业的校企合作意愿取决于合作获得的经济效益。在研究影响电子商务校企合作因素时,应首先从影响电商企业经济效益的运营成本角度上进行分析,电商的运营成本主要分成以下四个方面:电商平台固定成本、运行成本、商品成本和员工成本。在电商企业的四种运营成本中,电商平台固定成本指的是运营的基本成本,例如保证金、技术服务年费、实时划扣技术服务费等;运行成本是指属于电商运营的附加建设成本,它分为硬运营成本和软运营成本,硬运营成本是指企业在运营中所需要的一次性投入或稳定固定额度支出的硬件或后端软件的成本;商品成本是电商运营的核心成本,包含商品净成本、仓库积压成本、仓库基础管理成本、商品运输残损成本等;员工成本属于电商企业运营的基本元素成本,包含员工工资、员工管理成本、员工办公设备成本等。
从企业运营成本结構可以看出,平台固定成本、货品成本属于无法转移的运营成本,而运作成本和人员成本却可以通过外部转到学校中,以工学结合的模式进行人员培养。这样既能节省企业培训的费用,还能使企业享用学校的教育能力…,利用学校的师资、场地等软硬件资源,两者共同形成了一个有组织、有系统的培训、生产链的系统,从而减少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因此在考虑电商校企合作时,要从以下几个要素上评估评估合作培养内容是否能在学校内实施通过。
3.1企业工作地点与学校教学场地共享评估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工作方式与传统企业有较大的不同。诸如信息的制造、加工、传播类工作,这些工作岗位相比于传统企业来说工作地点比较自由,基本不受场地的限制,如摄影、编辑、软件开发人员、网站设计、活动策划、广告、咨询等。因为很多工作可以在学校独立完成或通过在网上与他人的协同工作来完成。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将这些岗位的部分工作转移到职业学校,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节约运营成本,达到双赢的目的。
3.2电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层次培养目标评估
电商校企合作中,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需求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专业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输出型岗位,体现在企业有节日性劳动力需求和季节性运输短工需求,如快递员、包装员等。而这样的临时性劳力资源在市场上不是随时有储备的,同时还涉及到短期工作制度问题。这为学校与企业合作创造了机会。其二是服务输出型岗位:这种岗位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工作经验,需要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并且最好是学生在知识学习时也实现与技能实习交替进行,并且通过承接电商企业岗位任务让学生的劳动创造效益。如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合作方式。其三是专业技术型岗位:电商企业可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或教师主持项目培训,学生参加盈利性工作实践。此时学生已具备了岗位技术技能和高层次的职业能力。
3.3季节性用工与学校培养进度结合可能性评估
季节性的电商企业促销,巨大的交易规模使得电商企业在技术、物流与售后等配套环节出现瓶颈。近几年的双十一当天,因超负荷的网购流量,使得很多购物网站出现拥堵、瘫痪,银行的网银系统被刷爆;在物流上,只能对第三方物流“听天由命”,物流企业员工全部参与配送,发货,导致了发漏货物、发错货物现象层出不穷;在售后服务上,企业更是顾此失彼,无法应付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弹性调整学生的工学时间安排,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商企业季节性用工荒,也可以让学生提前适应电商企业的用工特点,促进学生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4、小结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让学校培养出适合企业岗位需求的学生,实现企业与学生共赢的局面。校企合作是由学校、企业和政府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分析影响电子商务专业校企合作中的各要素,找出对系统运转起决定作用的具体原因,有利于让这些要素有效地协同,发挥出系统的自组织作用。从影响电子商务校企合作的因素可以看到,通过挖掘学校、企业、政府教育部门的不同的资源与环境,借助政府的平台,促使学校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出适合企业、行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可以达到多方共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