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渗透

2017-05-09 15:26图雅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解力

图雅

摘 要:小学高学段要培养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本文以《最后一头战象》为例,谈阅读教学的方法渗透。

关键词: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031-03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叶老的主张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得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让他们养成好的思维习惯,尽早学会自主阅读。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写作的方法指导,更在乎学生写的怎么样,而忽略了阅读方法的渗透。学生学了六年的语文课程是不是应该有了即使没有老师的指导也能读懂文章的能力?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

一、学生应具备的几大能力

阅读教学中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概括力。而小学高学段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自主理解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笔者以《最后一头战象》为例,谈谈阅读教学的方法渗透。阅读课上,学生要有将长文章在极短的时间内改成简洁完整的一句话的能力(概括力);还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知晓文章写了几个与嘎羧(战象)有关的片段(分析力);从嘎羧的神情中你感受到它怎样的内心世界,通过这几个片段又让你认识到这是一个怎样的战象(理解力)。

二、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理解力的培养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拿到一篇文章遇到不理解的词时该怎么办?遇到不理解的句子时该怎么办?这都需要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近几年的考试当中,对理解力的考查也屡见不鲜。比如,阅读题当中会有解释四字词,问对于某某句你是怎么理解的。如果在课堂上我们就教会学生学生一些方法,并且加以练习就不用担心学生的成绩了。

1.理解词语。

对于不理解的词通常是查查字词典。这个方法虽有效但不实用。试问当你在公园的一角沐浴着阳光惬意地读书时,会喜欢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翻阅字典上吗?当你在旅途中与书为伴时,会愿意在本已沉重的行囊中带一本厚厚的词典以备查阅吗?其实有很多比查字典更实用的好方法。

(1)拆字组词法。

顾名思义就是把组成词的一个个字拆开了试着重新再组词,或许就能明白它的意思了。举几个例子:

“生趣”——(生:生活;趣:情趣、乐趣)连起来就是生活的情趣、乐趣;

“焦躁”——(焦:焦虑;躁:烦躁)焦虑、烦躁;

“声色俱厉”——(声:声音;色:脸色;厉:严厉)声音、脸色都十分严厉。

(2)分析综合法。

和上一个方法很相似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如“心旷神怡”,“心”就是心境的意思,“旷”指开阔,“神”的意思是精神,“怡”可解释为愉快。连起来,“心旷神怡”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心境开阔,精神愉快;悠然自得——悠闲自在的样子;以此推理“然”指样子,于是“安然”就是——平安的样子;“盎然”就是——气氛、趣味等充溢的样子;还有心悦诚服——悦,高兴;服,服气、佩服。意思为真心实意地表示服气、佩服。

(3)理解重点字。

在解释词语的时候,因为词语中的某个字我们不理解,就无法准确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这时,我们就要想办法理解重点字的意思。比如,“情不自禁”这个词语,如果不准确理解“禁”的意思,整个词语就不能正确解释。那么,“禁”这个重点字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呢?字典中关于“禁”的解释有:(1)禁受;(2)忍耐住。我们该选择哪一个解释呢?如果我们回到“情不自禁”這个词语中,会发现选第二项解释比较恰当。“禁”字理解了,再用分解解释法,“情不自禁”的意思就清楚了:激动得不能忍住。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滞留”,理解了重点字“滞”,整个词语的意思就理解了。

还有一些我们比较常用的方法,比如找近义词法,用反义词解释法,联系上下文替换词语法。

作者为了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而富有文采,常选用比较有深意的词语来表达。解释这类词语,我们可以采用找近义词的方法。而有一些词可用其反义词的否定式释义,或者用同义加反义词的否定式释义。例如:

矮——不高。

自由——不受约束。

暗中——不公开的,私下里。

还有,对于比较陌生或者只能意会却说不出来意思的词语,就要联系语言环境分析,推敲揣摩。例如,“数码相机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东西啦!”“新鲜”的本义是没有变质,放到句子里怎么也说不通。引导学生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新鲜”的意思,就能领会这里的“新鲜”是指事物出现不久,还不普遍。

总之,教会了学生这些方法并经过练习后,学生的解词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笔者刚刚带的班是从四年级开始渗透这些方法的,刚开始利用课堂上的时间手把手地教,后来到了高年级利用每次的早读交流预习过的课文中自己解决的词语。长期练习下来,大部分学生在词语解释这一块不会丢分。

2.理解句子。

我们通常说要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那么哪些句子可以成为关键句呢?要让学生能从众多的文字中准确地找到关键句并加以理解是提升理解力的关键。关键句包括:与文题相呼应的句子(比如说《别饿坏了那匹马》一课中“别饿坏了那匹马”一句与标题相呼应,那么这句话一定是值得关注的关键句,所以要理解透);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少年闰土》一课中“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等都称之为关键句。根据不同的关键句我们可以教授不同的理解方法。endprint

(1)抓关键字词是个很好的方法。抓住关键字词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句眼,抓住了句子的“脉”,理解起来就简单了。例如,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教师只要引导学生抓住“可能”就能体会到居里夫人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这种对科学执著的精神。抓住“一吨”“一锅一锅” 和“终日”就能体会出她坚持不懈的精神。

(2)联系时代背景挖掘句子含义。有些文章和学生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特别是一些创作年代离学生较远的文章。学生由于不熟悉时代背景,因此,理解起句子含义来也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先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例如,在六年级《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学生只要知道了鲁迅生活的时代:社会黑暗、充满了剥削、压迫,甚至是“白色恐怖”,理解这句话也就不难了。还有《少年闰土》一文中,“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首先要抓住句眼。在这句话中,只要弄明白高墙上四角的天空指的是什么,学生也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鲁迅生活的年代,有钱人家的少爷,住的是高墙大院,孤陋寡闻,犹如井底之蛙,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3)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一类句子也是考试中经常考到的。对付这样的问题要让学生养成转化问题的习惯。问“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就等同于问“这句话让我们明白了些什么道理?”明白了问题的真正含义,学生答题时就简单了。

如何理解对人物进行细致描写的句子。其實对人物的描写无外乎我们通常所说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遇到这样的关键句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两个思维模式:从语言、动作、神态猜人物心理的模式;从外貌、心理揣摩作者描写意图的模式。

在《穷人》这一课中,作者对桑娜的心理活动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有良好思维模式的同学从这些描写中不难发现作者的意图只有一个,那就是突出桑娜的善良。在《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对居里夫人进行几次的外貌描写想要突出的是居里夫人那种为科学献身的崇高精神。在《老人与海鸥》一课中通过对海鸥在老人遗像前流连飞舞的动作,表现出了海鸥对老人的眷恋不舍。特别是在《一面》这一课中,作者进行了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几次描写都突出了一个“瘦”字。有良好思维习惯的学生就会关注到这个“瘦”字并深入思考:鲁迅为什么会这么瘦?这样的大文豪在现今的社会生活一定是富足的,从而引申到鲁迅为穷苦百姓写作视金钱如粪土,为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也就感受到了鲁迅的那种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

良好思维模式的养成是需要长期训练的。在开始阶段需要老师一步步引导,告诉学生遇到这类句子要先标画起来然后进行归类,这句话属于什么描写然后再用思维导图进行分析,“外貌、心理=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语言、动作、神态=人物心理此时想些什么”“含义深刻的句子=想让我明白什么道理”。除了课堂指导巩固此项内容。留预习作业时也可以让学生继续练习,其中一项作业就可以是摘抄或标画重点句并加以解释。这样做也节省了在课堂上标画的时间,从而直接进入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交流时也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推导过程,如“从这句话中我抓住了某某句眼结合某某资料我明白了什么。”或“从这段话中我抓住了一处动作描写,从中我猜测当时他心里是这么想的。”

(二)分析力的培养

1.学会质疑。

让学生养成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如《金色的鱼钩》一课中,生了锈的鱼钩为什么会发出金色的光芒?《索溪峪的野》中的“野”指什么?在《一面》一课中,为什么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进行多次描写?

2.学会对比。

(1)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中,小女孩的年龄和六年级的孩子差不多,将自己的生活与小女孩的生活作对比,你有什么感想?根据你的想法把下面的话填写完整: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小女孩好_____呀,因为_____

这既是思维方式的教学,也是读写结合的训练,还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可以进行类文对比:《卖火柴的小女孩》与《凡卡》这两课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两个孩子的命运都如此的悲惨?

(3)还可以进行片段对比:《灯光》一文中两次对灯光的描写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含义有什么不同?

3.学会抓住矛盾点。

《怀念母亲》一文中,季羡林先生说这份怀念苦涩中带着丝甜蜜。苦便是苦,苦中为什么还会带着甜呢?这就是一处值得分析的矛盾点。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对前文的阅读不难发现,苦涩源于极度的思念,甜蜜源于往事的美好。

《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头发乱蓬蓬显然是受过酷刑,可父亲的脸为什么平静而慈祥?其实那是一种对革命必将胜利的信念。

所以,抓住矛盾点进行有效的思考会提升分析能力。

4.学会想象。

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用想象来补充课文的空白之处,如《唯一的听众》里,当妹妹说出那个老夫人就是音乐学院里最有声望的老教授时,想象我心里的想法;《穷人》中写到的关于桑娜一家的生活,要边读边“想象”——想象桑娜家的样子,想象渔夫捕鱼的情境,想象西蒙家的境况。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解力
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助力学生思维生长
我的理解力
160:1
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性学习的绿色通道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案
我口达我意 我手写我心
浅析二次函数的初高中学习差别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效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
加强学校干部执行力建设?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水平研训道
提高学生理解力的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