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秀
摘 要: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动”中探索新知,发展个性与潜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活动;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7)04B-0071-02
新课改实施以来,广大数学教师摒弃了传统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引入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活动化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它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扭转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因此,数学教师应该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动”中探索新知,发展个性与潜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有位教育家说过:“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好玩是他们的天性,而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使他们融入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把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寓学于乐,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升学习效果。
如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在大屏上出示了“168”,并问学生:“你们认为这个数能被“2”整除吗?”学生们听了老师的问题后,立即进行竖式运算,然后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学生任意写一个多位数,然后通过计算,看看自己写的这个多位数能不能被2整除。在自己知道答案后可以考老师,规则是老师不用计算,看能否迅速判断出这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学生们听了老师的游戏规则后,都想难住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出能否被2整除,学生们感到非常吃惊,心想肯定有什么奥秘。接着,老师追问:“同学们可以不用计算,能迅速、准确地判断任意一个数能否被2整除吗?”学生们都摇了摇头,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们最大的需求。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游戏活动,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促使他们能够主动去学习,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设计竞赛活动,调动求知热情
小学生好胜心强,在学习中不甘落后。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竞争的机会,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当然,竞赛活动的设计,不能脱离课堂实际,不能只追求“热闹”,而应该使其真正为教学服务。
在教学《乘法运算律》时,教师在大屏上首先出示了两组练习:A组①25×4×9 ②125×8×3 ③35×(46+54);B组:①25×5×9 ②125×7×3 ③35×(55+66)。老师让男同学做A组题,女同学做B组题,进行计算竞赛,看是男同学快还是女同学快?比赛的结果无疑是男生快,女生慢,当男生都做完的时候,女同学还没有完成,教师趁势表扬了男生,立即有女生站起来喊“这个竞赛活动不公平”。老师故意不解地问:“男同学3道题目,女同学也是3道题目,為什么还说不公平呢?”女生们接着说:“男生们做的3道题目都能够凑整,而后面的3道题目,毫无规律可循,所以计算比较耗时”。此时教师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问:25×4×9、125×8×3 、35×(46+54),这几道题目,大家都觉得可以进行简算,那简便在哪里呢?通过追问,增强了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进入了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设置竞赛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产生对新知的期待,体验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
三、设计体验活动,促进有效参与
当前,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致力于学生认识、情感和能力的改变,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中必要的体验过程,导致学生的学习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应注重设计体验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一些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如下的探究活动:在每个学桌上都摆有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纸板,大家知道它的面积吗?怎样才能知道呢?生:可以在长方形上摆满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师: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请大家摆一摆,并注意观察,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进行操作,然后进行汇报交流,生1:长方形A,每行6个,摆2行,6乘2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2:长方形B,每行4个,摆3行,4乘3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生3:长方形C,每行12个,摆1行,12乘1一共摆了12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在学生有了摆正方形的活动体验后,教师趁势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很自然地归纳出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四、设计探究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倡导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自主探究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内化新知。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要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究,激发他们求知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高效学习。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教师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入手,让学生说一说每个三角尺3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学生很快发现,每个三角板的内角和都是180°,因为90°+60°+30°=180°;90°+45°+45°=180°。但就这样下结论,断言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让学生接受这个结论,还有些勉强。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呢?此时,有的学生说是,有的学生说不是。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验证,在巡视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是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通过量角器测量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相加,看是不是等于180°。也有少部分学生是将自己所画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然后看是否可以拼成一个平角。通过探究、交流后,学生们发现: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顺利地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猜想,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主动探究中,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了思维能力。
五、设计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为学生设计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以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后,老师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旨在通过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特点,激发学习兴趣,发展空间观念。学生通过拼七巧板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方形,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它所拼成的方形面积的一半。还有的学生发现,运用七巧板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了解了七巧板中每一块的面积占整个图形面积的几分之几,在此基础上,学生懂得了用同一副七巧板不管拼成什么图形,总面积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在巧玩、趣玩七巧板的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强直观感受,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从而开辟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孟祥瑞.小学高年段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4.
[2]董春晶.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教学方法的案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4.endprint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7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