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类高职“双元联合体”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2016-05-31 07:42王德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卫生职业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王德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医药卫生类高职“双元联合体”校企合作实践研究

王德华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双元联合体”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通过创新与“双元联合体”相适应的内部体制机制、提高成员积极性、推进成员间的文化融合、因地制宜创建校企合作实体等措施,突出院校与合作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双主体”地位,将学校和合作单位定位为人才培养的共同承担者,齐心培养合格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元联合体;合作实体

“双元联合体”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之一,强调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主动联合、积极合作、深度融合,体现合作双方的“双元主体”地位,使教学管理主体具有校企多元性,学生具有学习、工作双重性,教学人员具有教师、研发人员等多重身份。“双元联合体”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践,有助于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通过“双元联合体”组织结构、人事分配、各类管理制度等机制创新,调动学校、医药类企业参与积极性,推动医药类职业教育持续发展。

1 创新与“双元联合体”相适应的内部体制机制

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是维系和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活动的组织机构、制度框架及运行程序的总和[1]。与“双元联合体”相适应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可以表述为:为保证“双元联合体”顺利实施而建立的由制度、人员、职权、机构等要素组成的组织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为实现“双元联合体”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建制和工作制度体系,为实现改革目标且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组织机构,具有良好素养的人员履行管理团队职责,为保障全体成员及高职院校各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和主动参与的制度体系等。

1.1“双元联合体”模式下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组织结构不明晰。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设立学校层面的校企合作职能部门,或者采取临时抽调人员挂靠教务处等部门合署办公形式,而校企合作的主要工作在院(系)进行,由于所属专业和行业差异明显,致使工作无法统筹安排。同时,职能部门仍沿袭原有工作作风(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来),重管理轻服务,常有责任推诿现象。

(2)人事分配制度套用本科模式。多数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绩效分配等制度上照搬本科院校的做法,缺乏特色。在人事聘任中盲目追求高职称、高学历,使行业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难以逾越身份鸿沟,教职工队伍缺乏持续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对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定位模糊、针对性不强。分配制度未能改变以身份、职务、职称、学历确定薪金的传统做法。

(3)制度缺乏顶层整体设计和可操作性。学校各职能部门从自身出发制定制度,如教务处注重课堂教学效果、科研处注重科研质量、学工处注重学生在校表现,制度之间、执行者之间、

管理部门之间无法对接,使整个制度的执行率大打折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制度是刚性规范,但校本特色和执行力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现有制度往往只针对单一的业务流程进行局部重组,只能将整个制度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的执行过程化,由于各子系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互斥性,可能导致在某一环节取得成效,却影响了其他环节乃至整个系统的利益[2]。

1.2基于“双元联合体”的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建设

体制建设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制度支撑,因此,客观分析内部管理体制现状,围绕和服务于“双元联合体”人才培养目标,使原有的运行机制随着办学载体的变化而变化。

(1)组建推进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首先,建立健全校级校企合作机构,强化校企合作工作的顶层设计。其次,相应院系要避免常规串联式管理模式——通过一层一级传达管理者的指令或收集信息,积极倡导并联式管理模式——通过加大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级,努力实现管理机构扁平化[3]。再次,加强校企合作研究,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实施灵活多样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机制。高职院校需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管理机制,推动学校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竞争机制与市场接轨,形成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医药类企业技术骨干全员竞聘,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人事管理新局面。“双元联合体”内部共同开发人力资源,实现管理人员互聘、教师与技术骨干互兼,教师参与临床或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教学工作,努力优化人力资源。此外,还需创新薪金和激励机制,改革以教学工作量为主要依据的考核方式,增加岗位工作内容和实绩评价内容,并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奖励制度。

2 提高医药类企业的参与积极性

重视医院尤其是合作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诉求,学校要设法调动并提高医药类企业参与积极性。具体措施如下:突出医药类企业的主体地位,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构建动力机制、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沟通机制,以保障医药类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经济利益和人才利益。签署协议时,不仅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而且要强调长远实现“合作共赢以他赢”为阶段性目标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导下,“双元联合体”建设过程中学校要突出医药类企业的主体地位:培养目标以医药类企业的发展目标为主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医药类企业工作过程现状及发展趋势为依据;课程内容以医药类企业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教学评价以医药类企业岗位职业能力需要为标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医药类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双元联合体”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是为医药类企业培养合格、有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学校也要尽量满足医药类企业的利益诉求。例如,教师与医院职工共同承担课题研究,研发成果优先转让为医药企业产生经济利益;教师和一线技术人员共同服务于产品开发;“双元联合体”为医药类企业培训员工,以提高职工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3 推动“双元联合体”合作方之间的文化融合是关键

文化融合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合作双方寻找文化“接口”并努力实现共同提升软实力目标的有效机制。所谓校企文化融合,主要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相互接触、碰撞和冲突中,通过相互学习、吸收、扬弃,使自身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的过程[4]。文化融合不仅表现为行业文化融入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进课堂,还表现为高职院校文化融入企业并深入行业一线。

3.1文化融合的原则

推动合作双方的文化融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更不是用一种文化代替另一种文化,而是需要针对学校和合作单位的特点,把握文化融合原则,推进文化的深度融合。

(1)文化融合以合作双赢为目的,以培养合格人才为根本。“双元联合体”的目的是校企合作双赢,但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以,医药类高职院校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吸收医药企业文化中与学校核心价值观一致的成分,形成既不同于传统高职院校文化,又不同于一般企业文化的联合文化。这种文化既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又具有时代特色,还兼具合作双方文化优势,有助于推动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

(2)文化融合需循序渐进、由易及难、由表及里。文化融合无法通过行政命令式的措施实现,需要广大师生和合作单位员工主动参与,营造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氛围,增进目标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渠道。因此,文化融合需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在尊重合作双方实际情况的条件下先易后难,在不断深化内涵合作的过程中由表及里。

(3)文化融合需双向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校企合作初期,学校为了就业率,过于迎合合作单位需要,丧失学校文化的独立性,处于被动状态。在“育人”文化与“逐利”文化的博弈中,学校文化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严重偏离“利责平衡线”,决定了双方合作的不可持续性。在校企合作“双元联合体”框架下,合作双方对高职院校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双方平等交流,自觉借鉴对方文化的优质成分,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使自身文化丰富、更新和发展,并形成更具包容性和特色的文化,使双方的合作具有可持续性。

3.2文化融合的途径

文化融合的目的是有利于医药类技能型高职人才培养。通过汲取医药类企业的优秀文化,提升医药类高职院校师生对医药类企业的认同度,同时将学校的优秀文化传到医药类企业,提升医药类院校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职业情境型融合。职业情境是校园文化融合的有效载体之一,职业情境引导学生感悟职业文化,增强职业认同感,激发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兴趣,体会职业过程和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需利用校企合作“双元联合体”的优势,使教学全程情境化。首先,课程建设情境化,即专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分析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均要求合作企业参与。其次,实训基地建设情境化,即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构建高仿真实训基地,营造职业情境;实训基地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操作流程和规程与临床或医药行业企业一线无缝对接。再次,师资队伍建设情境化,即教师深入医药类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任教师共同研究并解决教学问题,研发新工艺、新产品,提升教科研能力。

图1 校企合作“双元联合体”制度体系框架

(2)制度对接型融合。图1为校企合作“双元联合体”制度体系框架,主要有6方面:组织机构、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训、评价及队伍建设。学校、医药类企业需建立与这六大类管理制度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流程,确保制度落实到位。通过制度对接达到以下目的:①建立健全机制体系需要通过制度明确对象、措施、评价、反馈,同时推进高职院校院(系)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形成自我开放、自我约束、自我发展、面向市场经济的高效、快捷的运行机制。②提升管理队伍水平,确保各种机制顺畅运行。同时改革多重领导、模式单一、封闭僵化的办学体制,实施开放、灵活、面向市场的办学体制,为校企合作提供体制保障。③通过合作团队建设,营造良好氛围,确保合作的可持续性。同时改变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的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实施医院(医药类企业)为主体、学校主导的深层次、高水平、紧密型“双元联合体”,提高医药卫生类高职教育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益。

(3)多元互补型融合。把校企双方的文化通过多种途径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并组织教学,引导行业专家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参与行业实践;建立宣传阵地,如在实训室、教室等场所展示合作单位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标识、制度、标准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通过网络、电视等播放合作单位典型的管理、服务和生产过程操作要领等,推动企业文化的影响力;学校与合作单位共同举办技术创新比赛、技能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员工、学生共同参与。通过多元互补,推动校企合作,这样的合作较稳定且可以转化为持续的竞争力。

4 因地制宜创建校企合作实体是载体

在教学工厂方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可谓是校企合作的典范,该工厂是在现有教学系统基础上设立的,遵循以学校为本位、全方位营造实际企业环境的办学理念。为了服务经济发展,高职院校需结合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创新校企合作方式,因地制宜创建校企合作实体,在现实情境中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双元主体作用。

4.1院校与行业合作办学

(1)参照行业标准,由学校全资建设生产服务型医药类企业,作为学校的附属机构并独立核算。例如,基于口腔医学专业建设附属口腔医院;基于医药营销专业建设医药商店等。这种办学方法只适用于招生规模相对较少,师生比相对较高的专业。这种方法的显著优点是:办学主动权完全由学校掌握,属于学校完全主导型;有利于教学改革整体设计;有利于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获得的收益能反哺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形成良性循环。缺点是投资规模较大。

(2)参照行业标准,由学校和医药类企业共同投资建立股份制医药类企业,作为学校的附属机构并独立核算。如基于眼视光技术专业建设附属眼视光医院,基于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建设附属药物制剂工厂等。这类附属机构的建设资金相对较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工作人员数量较多,需要学校牵头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建设,实现办学资源一体化、师资员工双岗化、资产管理股份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办学主动权主要由学校掌握,属于学校部分主导型;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获得的部分收益能反哺教学及师资队伍建设;可减轻学校的投资压力。缺点是需兼顾校企双方需求。

(3)学校与行业合作,双方按照约定在校内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双方必须根据行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系统分析工作任务,规划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努力面向整个行业培养满足行业需要的通用型人才;同时,针对合作医药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在通用培养方案中增加合作单位个性化要求。按照共同商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以学校教师为主,合作企业派一线管理和技术能手定期到学校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及发展动态等;实训教学以合作企业为主,企业安排学生到相应岗位实习,并进行考核。这种方式的优点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从学校方面看,办学主动权由学校和合作方共同掌握,属于校企双方约定型,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整体设计,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渗透,学校不需要建设模拟仿真实训基地;②从行业企业方面看,把岗前培训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通过缩短学生上岗磨合期节约了时间,通过提前介入人才培养长时间考察学生,在短期内录用到高质量的员工,降低了招聘成本。缺点是:此方法只适用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不适合中小型企业,大型企业能消化大批高素质人才,而人才吸引力激发不了中小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中小型企业更看重经济利益。

4.2院校在行业内办专业

在医药卫生行业,个别领域硬件技术升级换代速度快,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层出不穷,导致高职院校师资及教学设备难以跟上专业发展需要。此类专业一般培养规模小但人才紧缺,呈“高投入、小规模”状态,需要与大型医药企业或医疗单位合作办学。

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例,专业设备已从常规X线机发展到包括CT、磁共振成像(MRI)、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成像(ECT)等多种设备组成的医学影像设备体系。大型医疗单位具备行业最丰富的人力和财产资源,设施先进,且设有专门的科技教育部门和相应的实训场所,在行业内起引领作用,这是中小型医疗单位所不具备的。但大型医疗单位在如何有效培养人才方面缺少深入研究,尤其是在开发培训项目、优选典型工作项目开展技能训练、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合理进行评价反馈等方面。高职院校经过多年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社会培训与服务能力,可以弥补大型医疗单位的短板,除了培养高职学生外,还可以为在职员工培训、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服务,双方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元联合体”由该专业教研室与教学医院影像中心组成(见图2),以培养“技术精炼、科学严谨、规范细致”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为目标,以“掌握过硬技术技能、带动就业质量”为先导,以“双元主体联合、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途径,以培养“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为方向,以围绕核心岗位开展“具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的技术活动、方法活动、社会活动”为载体,使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得到提高[5]。

图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双元联合体”模型

该培养体系围绕医学影像中心核心岗位对应的核心课程展开,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在此模式下,基于工作岗位要求(如医患沟通、人文关怀、救死扶伤等)培养学生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再单纯依靠课外活动或社团活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职业岗位标准的无缝对接。这种对接,改变了将教学重点单纯放在培养学生职业特定能力上,同时关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使学生专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提高。

在医药行业内办专业是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式,也是校企资源优化整合、高效利用的平台,还是校企双方主动适应共同发展需求和愿望的互补器。

4.3建立合作实体的意义

(1)“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再纸上谈兵。教师队伍实现“双主体”,专兼职教师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推动合作实体的运作和发展、了解员工和学生的关注点,示范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实施双专业负责人制度,两位负责人一位由学校教师担任,另一位由合作单位选派,从不同视角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做法,带动教学团队整体发展。

(2)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统一,教学内容与工作项目对接,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真实的情境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水平提升。

(3)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一个满足基本条件的实训基地需要大量的设备投入,如果单纯由学校投资,这对学校来说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而建立合作实体后,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双元联合体”办学形式是把与学校合作的一方引入到专业建设中来,由学校和合作方共同构成教学组织,办学地点既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但“双元联合体”应具备以下特征:以新的管理方式运作,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

搭建趋同目标、共建组织、同步建设、齐心管理、合作发展为特征的“双元联合体”建设平台,能避开“政府干预、行政驱动”的原有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内生动力机制,提高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实现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共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取得多方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柏林,周劲松,肖智清.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7):47-48.

[2]王德华,吕俊峰.基于BPR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5):35-37.

[3]王德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组织建设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31-33.

[4]许陈红.高职院校“双主体”办学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79-82.

[5]王德华.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微观考证[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92-95.■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46(2016)07-0016-04

基金项目: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招标立项研究课题“‘学院+医院’双元主体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SWGJ201408)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